入乎其内
我们在阅读议论性文章时,可以发现作者提出观点、表明态度,是有思想基础、时代背景、现实意义的。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他们的观点和态度,要加强多方面的联系,在整体上进行把握。
一、从时代背景看作者观点
时代背景指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这些状况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时代背景能够影响作者的意识,从而影响作者对事物、事件的看法。而作为时代主流人物,作者对事物、事件的看法又往往能够引领时代潮流,影响时代发展方向。
时代背景触发作者观点。如荀子生活于战国时期,当时的在位者普遍存在用武力征伐和阴谋诡计来取得更多的土地和国民以图取霸业,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用“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的本末颠倒之策来追求政治理想是“犹缘木而求鱼也”。《劝学》中,荀子用“学不可以已”而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来要求当时的在位者,强调在位者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时代的混乱问题,从而实现圣王仁心、治国安民。
作者观点回应时代问题,引领时代潮流,推动时代进步发展。如荀子强调“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圣人与普通人一样,也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他早年游学齐国,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他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荀子和弟子们以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念,影响了当时的执政者们的行动方向。
二、从思想主张看作者观点
思想主张是人核心思想的体系化表现,是人看问题的立场或者角度。而观点是人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作者观点是作者思想主张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化。如韩愈反对六朝以来形式主义的骈文,主张学古文、习古道,复兴儒学,与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师说》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当时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借古讽今;第二段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结尾,韩愈赞许李蟠“能行古道”,更加鲜明地体现了韩愈的思想主张。
作者观点可以提升读者的思想认识,推动观念转变。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纠正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顿党的作风、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运动。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毛泽东作了《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主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问题突出,立场明确,分析精到,指导有力,从思想认识的层面引导文风、作风的改变。
出乎其外
立功异域,封方户侯,班超投笔从戎之志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侯忠心事汉之志也。及终其身卒应其言。若论其成功之秘诀,固由于一种叱咤风云之气,坚忍不拔之操有所铸成,要亦其最初之志,有以使之然耳。故凡同一人类,无论为何种事业,当其动作之始,必筹划其全局,预计其将来,成一希望在。然后按此希望之路线以前进,则其结果鲜有与此希望相径庭。
希望者何?志是也。志与希望,实一而二,二而一也。是以画者之徒,其志恒在乎善画;商贾之侣,其志多注乎得利;故有善画、得利之志,始克成善画、得利之实也。若不志乎始,而能成乎终者,则未之闻也。且不观夫冒万险探新大陆之哥伦布乎?脱专制,竖自由旗之华盛顿乎?闻鸡起舞之刘昆乎?击楫中流之祖逖乎?此数子者,其所成之丰功伟业,实不外乎其志,未有以日以作奸欺世为志,如莽、操者而能跻乎圣贤之林哉!故论成汤之贤,不在乎祷雨桑林之时,而必观其三聘伊尹之志。论文王之圣,亦不在乎三分天下之日,而必称其来朝于商之志。不然仅炫耀其功德于既成之日,而不追溯其所以成之之故,岂异南其辕而北其辙哉!
夫今之号为维新者,终日泄泄沓沓,无所事事,唯知袭取外人皮毛为务。目前之顾,尚未遑计及,又奚足定一生之志?是而人者,使之立乎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然则志固可尚已,而弊亦随之生焉。彼有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之害也。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孔子不云乎,盍各言尔志。斯语又岂无因而发哉?
(选自周恩来《尚志论》,有删改)
◆赏析
本文是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写的一篇作文。此时,国内正处于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混乱时期。而国际上,日本强占山东胶州湾,又在1915年1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年仅17岁的周恩来,慷慨激昂,借维新者的失败发出“是而人者,使之立乎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的感叹。他创作此文,提出观点:“希望者何?志是也。”“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工作和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我们的工作才能够顺利地展开。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学习的。我们要各找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地方,去发扬我们自己的长处,去学习,去工作。这并不是说我们得抛弃以往的学习,而是根据以往的那点根基,去发扬光大,去使理论适合于实际,去把知识活用。
——周恩来《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1937年12月31日
(2)党内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党外人士也有许多长处,我们也应该向人家学习。每个党员都要长期锻炼,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钢,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首先在生活上思想上作风上需要长期的考验。所以,我们入党入团以后,要很好地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才能很好地前进。这是对党员团员起码的要求。
——周恩来《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1949年4月22日
(3)任何国家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不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有批判地学习,不是盲目地学习。有批判地学习,就是要学人家的长处和优点;不盲目地学习,就是不要把人家的短处和缺点也学来。应该说,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
——周恩来《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1956年5月3日
(4)外语教学有个基本功问题。比如京戏有基本功,唱腔、道白、武打等,这都是京戏艺术的基本功。而且,京戏的基本功不限于京戏艺术本身,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等知识。学外语也是如此,不光是要掌握外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做好听、说、读、写、译五个字,还要懂得历史、地理。不仅要读中国地理、历史,还要读世界地理、历史。自然科学也要懂一些。
——周恩来《关于外语教学的谈话》1970年11月20日
1.请选择一则材料概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观点,并分析其关系。
答:
2.请模仿第(3)则材料写一段话,将对象“国家”换成“人”。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