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

2024-12-31 00:00:00杨乐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4年37期
关键词:短处动笔读书

【导语】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青年应该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探索学习之道,为今后的终身学习之路打好基础。

选文一

我的读书经验

◎蔡元培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辞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辞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羊春秋大义,都没有成书,所为文辞,不但骈文诗词,没有一首可存的,就是散文也太平凡了。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做一回短期的演说。在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了。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他类的书终不能割爱,所以想译一本美学,想编一部比较的民族学,也都没有成书。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动笔。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它,我正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的书,几乎不容易寻到了。我国现虽有人编“索引”“引得”等等,专门的辞典,也逐渐增加,寻检自然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点,普通的检目,断不能如自己记别的方便。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动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选自《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有删改)

◆含英咀华

蔡元培先生与书为友六十载,却说自己没什么成就,缘由是读书不得法,并以此告诫后辈:读书一是要专心,人的精力确实有限,如果能在一方面精进,便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二是要勤笔,勤于写批注,勤于摘抄,勤于记忆等。先生列举出自己读书的短处,让后辈读者以此为鉴,可谓用心良苦。

选文二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节选)

◎白 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已经足以令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一束光,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你就像一个王者一样,在这个专属于你的世界中逡巡,不假外求。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是在学着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寂兮寥兮、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收获精神的富足。在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乃是每日进行的必要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饱满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有人说,优秀的诗人和作家要通过阅读来修炼自己的精神“内丹”,普通人也是一样,需要通过读书来擦拭、涵养自己的“内丹”和“真气”。那些白纸黑字、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身边都不乏擅长交往的朋友,但擅长独处的人可能就少了很多。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收获一种“到凌云处仍虚心”的可贵气质;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阅读能让人获得有用的知识?上网似乎也可以;在书本中感受远方?那为什么不去旅游呢;领略名著带给人的震撼?看改编的电影岂不更方便。在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劝导人们开卷读书的很多理由似乎变得缺乏说服力。这篇时评针对当下人们的浮躁心态,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文章语言简朴凝练,文气贯通畅达,结构缜密,鞭辟入里,针对性强。

探究任务

【文本呈现】

长久以来,我的写作全都围绕个人生活展开。于是常有人替我担心:人的经历是有限的,万一把生活写完了怎么办?我不能理解“写完”是什么意思。好像写作就是开一瓶饮料,喝完拉倒。可我打开的明明是一条河,滔滔不绝,手忙脚乱也不能汲取其一二。总是这样——写着写着,记忆的某个点突然被刚成形的语言触动,另外的一扇门被打开。推开那扇门,又面对好几条路……对我来说,写作更像是无边无际的旅行,是源源不断的开启和收获。总之,只要一开始动笔,往往刹不住脚。

而自《冬牧场》后,这些年再没出过新书。之前很多编辑劝我要“趁热打铁”。可我又不是打铁的。如果只因好几年没出书就被读者所抛弃,那是读者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总之冷了热了什么的也没管太多。写作方向一直稳定不变,野心勃勃的长篇计划也从未停止。闲暇之余,兴致所至,也会随手记录一些身边小事。写了这么多年,写作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习惯与乐趣。冷静漫长的长篇计划也罢,计划外的闲笔也罢,对我来说没什么区别。

我发现,很多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旦形成文字,似乎就只剩强烈的情绪鼓动其中了,读起来可能还不如自己平时随手记录的流水账精彩。可随着时光流逝,忘记的反而是后者。可见记忆的筛选取舍并不公平。幸亏自己勤快,大事小事统统记下来再说。每次翻看自己成山成海乱七八糟的电脑文件夹便无比庆幸——像最贪得无厌的人那样庆幸。好吧,长年在河中拦网守候的人,总比隔三差五空着手到水边碰运气的人收获稍多。

(选自李娟《记一忘三二》,有删改)

◆思想探究

这篇文章中,李娟先以“开一瓶饮料,喝完拉倒”的幽默譬喻指出一些写作者急功近利的行为,再以“无边无际的旅行”形容自己沉浸于写作的幸福感和充实感,在她的笔下,写作这项枯燥艰苦的工作充满了乐趣。篇末文字诙谐含蓄,通过“长年在河中拦网守候”与“空着手到水边碰运气”这两类人的对比,使读者恍然大悟:勤能补拙,笔耕不辍,方为创作之道。

猜你喜欢
短处动笔读书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30
不能总盯着别人的短处——《小乌鸦》读后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翠苑(2019年4期)2019-11-11 04:27:26
孵 蛋
小小艺术家(2019年5期)2019-06-13 17:48:44
高个子的骆驼矮个子的猪
春天的雨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