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山
◎时 浩
苏州是水城,水是苏州的眼,明眸善睐。而苏州的山,则是苏州的眉。
苏州的山说不上高大和巍峨,因为这里没有崇山峻岭。自然,苏州的眉也不是浓眉、剑眉,而是弯弯的蛾眉。山清而水秀,美目配蛾眉,自然眉清目秀,于是乎,苏州天生有一张标致的面孔,不施粉黛而自得风流。
苏州的山主要分布于环太湖一带,它们随物赋形,各抱地势,错落有致。因为水,苏州的山色总是伴着湖光。吴山青,吴水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湖水碧于兰。你沿着太湖边的公路一路行去,太湖七十二峰,峰峰绝妙,峰回又路转,山重水复,美不胜收,目不暇接。
苏州的山都有一个形象美丽的名字:穹窿、灵岩、邓尉、七子、天池、天平、渔洋、米堆……山峰山岭亦温柔雅致:缥缈峰、莫厘峰、卓笔峰、叆叇岭……
苏州的山,不光是自然之山,更是历史之山、文化之山。穹窿山,孙武子曾隐居于此,写就旷世杰作《孙子兵法》;西汉朱买臣在此山砍柴读书,终成一代名臣;乾隆皇帝六次登临此山,留下许多逸闻趣事。
苏州的山有故事、有精神、有品格。登天平山,访高义园,拜范文正公,你身临其境不禁会吟诵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山上亦有韩世忠墓,在这里你也会感受到什么是“千古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这里,你会与天地精神对话。
登苏州的山,你会遇见古人,走进传说。灵岩山上,馆娃宫虽残,玩月池犹在,你会有历史兴亡之感,更会想起美丽的西施。渔洋山里,你会遇见伍子胥,那里有他“赠山报恩”的传说。
苏州的山,四季皆可登游,四时之景不同,而登游之乐之趣亦大不相同。春宜登西山缥缈峰,置身山顶,极目远眺,仿佛身在云端,太湖三万六千顷尽收眼底,赏心悦目。夏宜临灵岩山,篁竹深处,万竿幽幽,清凉境界,足以消暑,听古寺钟声,来一碗灵岩素面,足以安慰凡心。秋宜入天平山,秋色层林尽染,枫叶似火,在缅怀景仰伟大人格的同时,你会陶醉于那里的红枫、奇石、清泉。冬宜去邓尉山,隆冬时节,山上梅花吐蕊,势如雪海,故名“香雪海”。
说苏州的山,自然少不了虎丘山。虎丘山很矮,几乎不能叫山,但它是苏州山的总代表,号为“吴中第一山”。游了虎丘,你才知道什么叫“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君不见,苏东坡有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苏州的山,看不够,看不厌!
当然,洞庭饮茶、灵岩听钟、天平赏枫、邓尉寻梅,这些还是有些古典,假如你想融入现代元素,成为户外运动达人,苏州的山也能满足你的种种诉求。灵天线、灵白线、灵树线、环太湖线……那些经典的徒步线路,已成为驴友们心中的圣境天路。不管你是资深驴友还是徒步小白,苏州的山总会欢迎你、接纳你,或长或短,量力而行,总有一款适合你。
(选自《工人日报》2024年1月21日,有删改)
◆技法点睛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借助叙事、描写、议论等方式来抒发情感。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其特点是感情袒露直白、气势奔放热烈,富有感染力。
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有三个问题必须十分重视:第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是说直抒胸臆当用在不得不抒的当口。第二,不肥不瘦,恰到好处。就是说情感抒发既要酣畅淋漓表达充分,又要把握尺度适可而止。第三,基础厚实,相辅相生。就是说直抒胸臆必须有生动的形象、感人的事迹打下坚实的抒情基础;还要和间接抒情相互配合,两者相得益彰。
时浩此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相配合,默契自然,感情抒发既充分又有度,恰到好处。文章采用了赋体来排布,从“苏州的山”之山形、山色、山名,说到山的底蕴、精神、趣味、风格,娓娓道来,蕴情于叙。但着意于“苏州的山”之神韵,借此抒发作者浓郁的情感,因此不见对山的形貌状态的具体展示,不局限于某山某峰的景象描绘,不见对哪处山峰的工笔细描。
作者为此文,是借“苏州的山”来抒发对苏州深深的情——已经蓄积到不得不抒的挚爱苏州之情,因此提笔就来两段文字直抒胸臆。情到浓处看似淡,炉火烈时唯见青。“苏州的山,看不够,看不厌!”独立成段,直抒胸臆,看似平白,实则情浓酷似纯青炉火,烈得炙手,浓得化也化不开!此处的直抒胸臆,是在前面长长的寓情于叙的铺排文字,情感积蓄、积蓄、再积蓄的基础之上,水到渠成而适可而止地喷发。
武侯祠游记
◎朱思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去年暑假,我有幸到武侯祠一游。在进武侯祠前,我脑子里还在想着诸葛亮当年在空城之上把琴轻轻一拂,就把司马懿吓得魂不附体;在荒野外的草庐中就把天下形势分析得清楚透彻;在周瑜的刁难下,他仅用了三天就凑齐了十万支箭……
我一边想着,一边来到了武侯祠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武侯祠的牌匾,金色的大字衬出诸葛亮一生的辉煌,映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誓死不负蜀汉的忠心,扁扁的草体字题词与诸葛亮外柔内刚的性格十分相符。
门旁有景区介绍,我一看才知,武侯祠既是刘备的陵寝,又是祭拜诸葛亮的祠堂。武侯祠初建时与汉昭烈帝刘备的祠庙相邻,于明朝初年并入汉昭烈庙,成为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因此,我们进入武侯祠先看到的是汉昭烈墓。汉昭烈墓十分巨大,宛如一个超大的蒙古包。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这陵寝已成为了一座小山。山上树木葱郁,草色青青。这也算是大自然对刘备以德服人的赞美、馈赠吧!蜀国在刘备的统治下,人才济济,国泰民安。刘备的以德服人和爱才之心也留下了千古佳话。
最让我难忘的还数三义庙里居中而坐的刘备,他的笑容十分灿烂,更显和蔼。他两鬓乌黑,留着八字胡,戴着黄帽子,穿着龙袍,威风八面。刘备身旁的关二爷红光满面,满脸英气,一看就知是员猛将。他身穿绿衣,头戴绿帽,手里握着的青龙偃月刀上的龙栩栩如生!而张飞脸黑如木炭,一双大眼炯炯有神,面部表情冷冷森森,令人发寒。他身着黑衣,头戴黑帽,一看就是一员虎将,虎虎生威!
当然,在这诸将中我最佩服的人还属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不离不弃,一直对蜀国国君效忠到最后。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我们要向他致敬,学习。
诸葛亮这个人,是我心目中永恒的英雄。
【江苏南京一中】
◆点评
本文开篇一段“诗词引用”、一段诸葛亮“要事回忆”,其实质是“变体的”直抒胸臆,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直抒了对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英雄诸葛亮的顶礼膜拜之情。然后记述游武侯祠的经过,从进入武侯祠(思考),到站在武侯祠前(看匾),再到初登武侯祠(先见汉昭烈墓、再拜谒难忘的“三义庙”),层层铺垫,最后导出“我最佩服的人”诸葛亮。作文结构清晰,详略得当,铺垫烘托手法纯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