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如今商铺林立,热闹非凡。唯独这街口没有变,小桥流水,闲适宁静,小桥前依然坐着那位发须花白的修鞋匠。
鞋匠的身形有点佝偻,但他精神矍铄,技术精湛,仿佛一尊弥勒佛,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地修补着邻里破旧的鞋子,年复一年地陪伴着他的街邻故土。听祖母说,他可是我们街口的定海神针,无论谁家遇到烦心的事,找他商量商量,心里都会舒坦很多。
如今,街口人大多过上了富裕生活,但街口人勤俭节约的民风依旧。即便鞋子破损,也不舍扔掉,都会送到鞋匠那里。鞋匠晓得街邻们节俭,十多年来从未涨价。有的街邻拿不起修鞋钱,他笑了笑:“都是街坊邻居,算了!”旁边人调侃说:“又白忙活啰!”他嘿嘿一笑:“帮助别人,自己快乐嘛。”街口的民风在他的照拂下,似乎敞亮了许多。
一天路过,凉鞋底被玻璃划成“蛤蟆口”,我趿拉鞋来到小摊。鞋匠抬起老花镜,发现我一脸的沮丧。他一边热情地拖出小板凳,一边安慰我不用丧气。
他一边修鞋,一边伴着笑脸说:“常在路上走,岂能不坏鞋?坏了就补嘛,这不,我等着您来呢!”这话音让我的心安定了许多,于是对他说:“麻烦您了。”
“不麻烦,大家都街里街坊!”
此间,手起刀落,他把划破的鞋底割开,钢锉飞转,将锉平的鞋底打毛,然后细心地涂上散发出刺鼻气味的胶水。
我对他说:“修修就行,反正也旧了。”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修补后就又是一双好鞋,好比人,犯点小错,改了就是好人,您说是不是?”我点了点头,穿上修好的鞋,心里感觉舒服了许多。
老人满口哲理,让我记起《红楼梦》里晴雯抱病补裘的场景:“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啊。同样,老人除了在修补我的鞋,也在修复我的心呢!
是啊,这不可或缺的修心,仿佛让我的心灵瞬间敞亮起来。
这时,修鞋老人佝偻的背影在我心里是那么高大。
他是一位平凡的劳动者,一生坚守街口,用勤劳与智慧传承工匠精神,用淳朴与真诚见证劳动者的伟大,用善良与爱心浇灌故土优秀的民风民俗。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实验学校】
◆点评
本文描写让“我”心灵触动的修鞋老人,表达了“我”的敬仰之情。作文善于挖掘小题材,表达大主题。比如将《红楼梦》晴雯的“修复人心”与修鞋老人“补鞋如修心”类比,融入人性的大道理,发人深省。
(指导老师:张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