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家庭联动式的早期康复护理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母乳喂养及子宫复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安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家庭联动式的早期康复护理。对比2组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情况、子宫复旧程度、心理弹性和产后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产后3 d内与产后15 d内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2组母乳喂养技能量表(latch audible swallowing nipple type comfort hold scale,LATCHES)评分均较护理前提升,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后3 d宫底高度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后3 d宫底高度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2组应用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各项评分均较护理前提升,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后恢复相关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联动式的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在阴道分娩产妇中有助于提升产后母乳喂养率,改善心理弹性,促进子宫复旧和产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阴道分娩产妇;家庭联动式;早期康复护理;产后母乳喂养;子宫复旧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0-0091-04 " " 文献标志码:A " "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2
阴道分娩产妇在产褥期因分娩带来的身体不适、身材走样、激素等影响,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1]。研究指出[2],超过15%的产妇会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由于无法快速适应产后角色,加上对产后护理、新生儿喂养等方面缺乏认知,会影响到产后康复,降低母乳喂养率。在产褥期,产妇对家庭支持的需求明显上升。国外调查研究发现[3],对初产妇提供以家庭成员为主的产褥期身心支持,可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家属作为产妇产褥期的主要照顾者,在产妇产后康复、新生儿护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家庭联动式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一种新型的产科护理方式,由专业人员对主要照顾者进行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后,使其配合护理人员共同对产妇展开康复护理[4]。鉴于此,本研究对阴道分娩产妇应用家庭联动式的早期康复护理对产后母乳喂养及子宫复旧的影响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安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年龄21~37岁,平均(27.92±2.01)岁;孕周37~41周,平均(38.22±1.10)周;受教育程度,小学7例,初中10例,高中8例,大专及以上11例。实验组年龄22~38岁,平均(26.82±2.11)岁;孕周37~42周,平均(38.02±1.01);受教育程度,小学6例,初中
8例,高中9例,大专及以上13例。2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本研究已通过安远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单胎妊娠且足月分娩者;身体健康且胎儿发育正常;适合母乳喂养;依从性较好。
排除标准:剖宫产者;合并乳腺炎、乳头凹陷者;新生儿患有疾病无法母婴同室者;非产妇自身抚育婴儿者;家属不愿意配合者;理解能力较差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指导产妇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发放产后护理健康手册,对新生儿进行皮肤护理、抚触等。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家庭联动式的早期康复护理。(1)创建联动康复小组。由1名护士长、2名责任护士组成小组。召集产妇及家属(主要照顾者),指导相关护理内容,使家属明白自身在产妇产褥期护理中的作用,重视对产妇的照护责任。在产妇预产期前4周,对家属进行专业化指导与培训,包括家属的心理支持、产妇日常护理和新生儿喂养及护理等。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再次强化培训。(2)开展家庭联动小课堂。住院期间,小组成员通过一对一交流形式为产妇及其配偶讲解子宫按摩知识。内容包括:排空膀胱后仰卧位下,下肢略为屈曲,躯体放松,取适当精油涂抹于下腹部,然后用可耐受力度规律均匀地逆时针按摩子宫;采用点按法对宫底、三阴交和关元等穴位进行顺时针环形按摩,促进恶露排出。学会子宫按摩知识后,产妇可自行按摩,家属应积极予以鼓励和肯定,以提高产妇按摩子宫的主观能动性。出院后每周通过微信APP的语音、视频功能和发布科普视频等形式开展2次在线围产期知识讲座,要求家属不得缺席围产期知识学习。为产妇及其家属开展孕期保健、心理疏导、分娩知识、产后母乳喂养和育婴知识等方面的指导和答疑。鼓励家属主动承担和帮助产妇育婴,分担压力。留出交流时间,家庭之间互相交流自身经验,及时解答疑问。播放产后自我护理与育婴知识视频,纠正产妇及家属的错误。(3)床旁护理支持。在床旁一对一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养姿势,做到早接触、早吸吮、勤吸吮。在开奶之前无需用奶瓶,切勿让婴儿产生乳头错觉。在产妇母乳喂养时,家属应当全程陪伴,及时辅助并纠正错误行为,给予鼓励。指导家属协助产妇按摩乳房和清洁乳房,刺激乳汁分泌,避免炎症发生。在护理期间了解产妇的心理动态,给予心理支持与理解,告知家属多给予产妇关爱、鼓励与陪伴,及时满足产妇实际需求,切勿增添身心压力。(4)早期康复训练。叮嘱产妇产后及时排空膀胱,叮嘱产妇在产后6 h由家属协助下床适当活动,加快子宫复原及恶露排出。陪同产妇练习腹式呼吸、缩肛训练等,监督产妇保持锻炼,加快盆底肌恢复。在产妇完成锻炼后,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信心。(5)出院延伸护理。在产妇出院前1 d,建立家庭互助微信群。每周定期在群内发送产后康复及婴儿照护护理相关视频,叮嘱家属与产妇观看并学习。每天9:00在群内开讨论会,解答产妇及家属的疑惑。每周视频通话1次,了解家属对产妇的护理情况。及时纠正并指导家属的护理操作,与家属共同处理产妇产褥期存在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1)母乳喂养情况。随访并记录2组产妇产后3 d内和产后15 d内的母乳喂养率。应用LATCHES量表评估2组产妇护理前后的母乳喂养技能。该量表主要从乳头类型、衔乳、哺乳体位和自主吞咽等12个项目评价,每个项目1~3分,总分36分,得分越高说明产妇的喂养技能越好。(2)子宫复旧程度。记录2组产妇产后3 d宫底的高度(从耻骨联合上缘到宫底的距离)和产后3 d宫底的下降速度。(3)心理弹性。应用CD-RISC量表评估2组产妇护理前(产后1 d)、护理后(产后42 d复查时)的心理弹性。该量表包括3个维度,即力量性(8条)、坚韧性(13条)和乐观性(4条),共25个项目,各项评分为0~4分,得分越高表明产妇的心理弹性越高。(4)产后恢复情况。记录2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恶露持续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护理前,2组产妇LATCH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产妇LATCHES评分比护理前提升,且实验组LATCH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后3 d内、产后15 d内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子宫复旧程度比较
实验组产后3 d宫底高度比对照组更低(P<0.05),实验组产后3 d宫底高度下降速度比对照组更快(P<0.05),见表2。
2.3 2组心理弹性比较
护理前,2组产妇CD-RISC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产妇CD-RISC各维度评分比护理前提升,且实验组CD-RISC各维度评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2.4 2组产后恢复情况比较
实验组产后相关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更短(P<0.05),见表4。
3 讨论
产妇分娩后身体较为虚弱,身体机能恢复需要一段时间。在此时期,产妇不仅面临着形体恢复、精神压力、子宫复原等自身问题,还存在婴儿照护的棘手问题[5]。为阴道分娩产妇及时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可使产妇快速调整身心状态,加快产后恢复。以往临床多开展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能够使产妇掌握产后康复及新生儿喂养的基本操作,但无法满足产妇的实际身心需求,效果欠佳。相关研究表明[6],家庭成员的态度与支持在产妇产褥期恢复及提高母乳喂养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妇阴道分娩后由于自身知识欠缺,受到周围人与环境的影响,更易产生心理应激。家属作为长期陪伴者,可直接影响产妇产褥期的身心状态。家庭联动式的早期康复护理强调家属与护理人员联动,使家属直接参与到产妇的护理过程中,不仅满足了产妇的个人身心需求,还强调了医院与家庭联动的关怀,使护理内容更人性化、专业化[7]。王倩等[8]研究指出,对于初产妇实施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可提升母乳喂养率。贾莉[9]研究发现,由家属参与的产后护理能够有效促进产妇生活质量的改善。从上述研究可知,家庭成员在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护理支持中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后LATCHES评分、产后3 d内和产后15 d内纯母乳喂养率更高(P<0.05),提示家庭联动式的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提升产妇的母乳喂养效能及纯母乳喂养率。家庭联动式的早期康复护理教会产妇及其家属如何进行母乳喂养,在床旁护理支持中做到早接触、早吸吮等,做好开奶准备,可刺激催乳素,加快乳汁分泌。家属的鼓励与支持可缓解产妇育婴的心理压力。出院后利用微信平台持续指导母乳喂养,增强母乳喂养信心,提升纯母乳喂养率[10]。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产后
3 d宫底高度比对照组更低,实验组产后3 d宫底高度下降速度更快,实验组产后恢复各项时间比对照组更短(P<0.05,说明该护理方式可有效加快产妇子宫复旧,促进产后康复。分析原因,家庭联动式的早期康复护理对产妇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子宫按摩的方法和自主按摩,可有效促进产妇子宫复旧。产妇和家属掌握产后护理知识,能够避免错误的康复方式。在早期康复训练中,家属的陪伴与督促可提升产妇产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帮助产妇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盆底肌肉张力恢复。在出院后提供出院延伸护理,可持续为产妇提供产后康复护理内容,减少错误行为,从而进一步缩短产后康复时间[11-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护理后CD-RISC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产妇的心理弹性。家庭联动式的早期康复护理通过护理人员与家属共同关注,调节产妇内心不良情绪,给予身心支持,协助产妇产后育婴。良好的子宫复旧效果可有效减轻产妇焦虑不安情绪。家属掌握专业化知识,能及时且更好地分担产妇压力。家属的全程陪伴可给产妇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坚定治疗信心。
综上所述,家庭联动式的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在阴道分娩产妇中,有助于提升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率,改善心理弹性,促进子宫复旧和产后恢复,值得临床借鉴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訾若涵,汪立,赵贵.初产妇自我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主观幸福度的相关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8):1120-1124.
[2] 周桂兰,谭红彤,陈晓雯,等.二胎政策后产后抑郁症状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24):178-181.
[3] DEOISRES W,HENGUDOMSUB P,SANGSAWANG B,et al.Effectiveness of psychosocial support provided by midwives and family on preventing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ong first‐time adolescent mothers at 3-month follow-up: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J Clin Nurs,2022,31(6):689-702.
[4] 遆彩平.以家庭为中心袋鼠式护理对产妇子宫复旧及母乳喂养影响的疗效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1(4):178-180.
[5] 陈霄.无缝隙护理措施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恢复及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2(1):135-138.
[6] 杨凌燕.产后综合康复护理对剖宫产产妇产伤恢复、子宫复旧及母乳喂养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10):79-82.
[7] 王梅青,王庆霞.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措施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0):22-24.
[8] 王倩,胡建玲.家庭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健康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及产后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0):149-151.
[9] 贾莉.母婴床旁护理联合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170-172.
[10] 邓开姣,高显舜,党从霞.“三早”健康教育配合护士-家属联合支持辅助手法按摩对初产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2,33(15):2034-2037.
[11] 周莉.责任亲情交互护理模式对顺产初产妇女母亲角色适应与盆底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1(5):179-180.
[12] 胡慧敏.护士-家属-病友联合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角色转换及哺乳效果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17):2661-2663,2666.
(编辑:张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