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实施医患一体化护理模式在乳腺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atheter,PICC)患者相关性血栓和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江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4例乳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医患一体化护理模式,2组护理均从住院准备实施PICC导管治疗到出院,并延续至出院后6个月。比较2组血栓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导管维护依从性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血栓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17.78%)(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19.15%)(P<0.05)。护理前,2组带管运动、维护依从性、导管异常情况处理、带管日常生活、日常导管观察、信息获取、导管管理信息各项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带管运动、维护依从性、导管异常情况处理、带管日常生活、日常导管观察、信息获取、导管管理信息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满意度(87.23%)高于对照组(70.21%)(P<0.05)。结论 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实施医患一体化模式可有效降低置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提高导管维护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乳腺癌PICC置管;医患一体化护理模式;血栓;导管维护依从性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0-0081-03 " " 文献标志码:A " "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73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化疗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治疗期间需要对患者血管进行反复穿刺,容易出现血管损伤,从而提高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2]。PICC穿刺技术具有避免反复穿刺、简单、操作安全、创伤小、维护方便等特点,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常用于肿瘤周期化疗中[3]。但因PICC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且需长时间留置在患者静脉中,容易损伤患者的血管内皮,引发相关性血栓。同时,患者化疗间歇期为21~28 d,在此期间患者多带管在家修养,因患者缺乏对导管维护知识储备,导管维护依从性较低,易增加并发症,提高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对乳腺癌PICC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江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4例乳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医患一体化护理模式在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江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4例乳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年龄51~69岁,平均年龄(60.02±2.57)岁;临床分期,Ⅰ期15例,Ⅱ期17例,Ⅲ期15例;病变部位,左侧26例,右侧19例,双侧2例;学历水平,高中及以上19例,初中及以下28例。观察组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59.92±2.39)岁;临床分期,Ⅰ期17例,Ⅱ期14 例,Ⅲ期16例;病变部位,左侧25例,右侧20例,双侧2例;学历水平,高中及以上21例,初中及以下26 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确诊,符合乳腺癌相关诊断标准;接受PICC置管化疗,且符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输液治疗实践标准》[4];意识清楚,能够正常沟通。
排除标准:无稳定联系方式、家庭住址者;有语言障碍,无法有效沟通者;患有严重合并脏腑器官
疾病者;近期出现感染和发热者;不能耐受PICC置
管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发放护理手册,讲解导管维护基本常识、居家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嘱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导管维护。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医患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1)置管前。成立专业的护理团队,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护士任组员,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探讨护理专业知识,加强相关技能的掌握。搜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了解患者病情,结合患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小组成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PICC置管前的注意事项和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利用相关数据和临床资料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安抚患者情绪。(2)置管时。组员之间相互配合置入PICC导管,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完成操作后及时确认PICC导管位置是否正确,检查是否出现相关并发症,并及时处理。(3)置管后。置管当天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PICC导管的日常维护、宣传健康知识及注意事项,记录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有问题及时处理;责任护士落实维护措施并做好观察记录。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每周提醒患者1次换药时间,针对患者情况对其锻炼、服药、饮食等方面进行指导,重点向患者讲解PICC导管维护的重要性,避免在置管侧手臂行测量血压、输液等侵入性操作,避免重体力活动,减少对置管侧压迫,保持穿刺点和周围皮肤清洁干燥,贴膜潮湿松动时要及时更换。采取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血栓、感染、PICC导管异常等情况,以调查表采集的数据分析患者病情,并进行针对性处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30 min/次,进行上肢屈伸运动,1~2组/次,训练动作要柔和缓慢,提醒患者减少静卧时间,适当锻炼。(4)数据采集。护理过程中记录患者血栓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者治疗效果,对比2组导管依从性相关评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调整护理方案。
2组护理均从住院准备实施PICC导管治疗到出院,并延续至出院后6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导管维护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1)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对2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置管处肢体末端肿胀且呈筒状、伴有疼痛感、行走时加剧、皮肤呈浅灰紫、浅静脉扩张明显等情况,计算2组患者血栓发生率。(2)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炎、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等。导管相关性感染,即置管出口位置出现水肿、疼痛、流血、红斑或出现局部硬化、体温升高或明显菌血症表现。静脉炎,即置管出口处出现肿胀、硬化或出现触及静脉条索。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即置管处周围皮肤出现皮疹、水泡、瘙痒、发红。(3)采用医院自拟患者导管依从性能力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导管维护依从性,包括带管运动(4个)、维护依从性(3个)、导管异常情况处理(5个)、带管日常生活(4个)、日常导管观察(5个)、信息获取(5个)、导管管理信息(4个)7项内容,具体分为30个小项,每项1~5分,总分30~15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导管依从性越好。该调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51,重测效度为0.831,信效度良好。(4)采用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包括护理过程患者体验感、护理人员处理问题态度、护理结果3个维度,具体分为20个小项,每项5分,总分100分,0~60 分为不满意,61~79分为较满意,80~100分为十分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该调查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50,重测效度为0.845,信效度良好。调查问卷发放94份,现场收回94份,回收有效率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栓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炎、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导管维护依从性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导管维护依从性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4。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需进行多次化疗,反复静脉穿刺会损伤血管,易诱发静脉炎等相关并发症,影响治疗的顺利开展。PICC置管能够避免对患者血管进行多次穿刺,减少化疗药物与周围静脉接触,利于降低穿刺部位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5-6]。但乳腺癌化疗周期较长,受PICC材质、导管设计和患者自身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易因护理不当出现相关性血栓及其他并发症。因此,有效的导管维护尤为重要,而导管维护离不开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常规护理模式多为护士在医生建议下给予患者基础的护理干预,属被动执行医嘱,缺乏积极主动性,且患者导管维护一般由患者自主选择时间返院,缺乏专业性指导,患者无法具体了解导管维护的步骤及其重要性[7-9]。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导管维护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提示,对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实施医患一体护理模式可降低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分析原因,医患一体护理模式通过成立专业护理团队,由医护之间共同配合、相互补充,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护理服务,打破了传统的医患、护患之间的平衡,避免了传统护理模式的缺点,护理人员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利于促进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患者认识到护理的重要性,进而提升临床护理工作质量[10-11]。此外,置管前对组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升组员的知识储备,能够保障护理工作顺利开展;搜集患者临床资料,了解患者情况,能够全面、系统地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实现一对一专业指导,可以有效排除PICC置管前的不利因素,筛查出潜在的血栓患者,降低置管后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置管时,通过专业操作对患者进行置管处理,出现特殊情况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并通过心理学安抚患者,利于消除患者不安情绪,缓解患者对PICC的排斥心理。患者出院后医患之间沟通较少,致使患者缺乏对置管维护的认知。在医患一体护理模式下,组员通过视频、电话等联系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PICC置管维护的相关知识,通过临床资料和相关数据向患者介绍置管维护患者和非置管维护患者出现相关性血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让患者认识到置管维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注意事项,利于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延长导管寿命。同时,动员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置管的维护中,以增强患者的维护信心,调动患者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执行护理计划,保障护理效果。邢桃红等[12]研究结果表明,医患一体护理模式应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中,能够有效预防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证实了医患一体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实施医患一体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海燕,许凤波.健康教育的模式对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2):2101-2103.
[2] 钱贝,辛玥,史薇,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影响因素研究及预测模型构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51(1):72-77.
[3] 王凯蓉,周英凤,钟婕,等.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技术的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7):606-611.
[4] 顾婕,钱火红,黄建业,等.2021年美国输液护理学会《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血管通路装置并发症的解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2,39(1):90-93.
[5] 杨玲,邢倩倩,刘建利.优化护理活动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控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100-101.
[6] 林鹤,林鹿.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3):4316-4319.
[7] 郭娟.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危重病人经外周中心静脉通路多组输液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3):392-395.
[8] 李向丽,王娟.系统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术后放疗41例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6):1019-1021.
[9] 李振华,肖海静.知信行理论模式在乳腺癌术后出院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23-25.
[10] 景婷,吴霜,彭杨.医护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2,17(1):124-127.
[11] 曾雅燕,陈梦云,黄小玲,等.医护一体化模式在化疗患者PICC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21,21(1):40-43.
[12] 邢桃红,杨惠敏,许斯,等.医患一体化模式的预见性健康干预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相关性血栓的防护效果[J].癌症进展,2021,19(17):1820-1823.
(编辑:肖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