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官唯贤才,左右唯其人。”《尚书》中的这句任人之论,影响了中国数千年,从此“任人唯贤”就成为国家选人用人的政治原则和优良传统。
“贤,有德者,才,有能者。举而用之,则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论语集注》卷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在古人看来,德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第一位的。既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又有过人的才干,二者高度统一于一身,这样的人才能称为贤士。
正因为贤士的可贵,周文王才心心念念四处访贤,渭水一遇,则视如珍宝,奉若神明,使姜子牙的经天纬地之才得以充分施展和发挥,佐周灭商,改天换地。
伯禽受封鲁国,其父周公很不放心,“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杜鹃啼血,苦口婆心,核心就是一点: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成了一方发号施令者就怠慢贤士。
诸葛亮是个远近闻名的大贤,在当时纷乱的东汉末期,卧龙先生的名号格外引人注目。为得到他的辅佐,有皇叔身份的刘备不惜自降身份,三次屈尊拜请躬耕于南阳且小自己他不少的一介“村夫”。“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的精诚之心深深打动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从此,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时局何等艰难,始终如一,志比金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成大功,三分天下有其一。故此,刘备生前曾由衷赞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此外,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燕昭王筑黄金台等千古佳话,充分印证了“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的千古铁律。
任人唯贤显然不是一个小题目,而是具有成败兴亡的战略性。《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则著名的晋国大夫祁奚荐贤的故事,就极好地体现了唯德唯能、任人唯贤的精神。“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四问四答,不过区区数语,但字字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国人称善焉”就是最高的赞誉与肯定。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贤才与否,不能单凭主观认定,所用非人,后果还是十分严重的。赵括的纸上谈兵,坑杀了赵国数十万虎贲勇士,蒋干的夸夸其谈,葬送了曹操的一统雄心。此例多多,举不胜举。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将不可多得的宝贵贤才选出,并将其用在合适的位置,使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呢?两千多年前,孟子就给出了堪称英明的思路和办法:“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这就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贤,辨贤,然后大胆用之。
当今世界,竞争日益激烈,其中的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聚天下贤能而用之,不只是时代之要求,也是拥有光明未来的万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