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反思与发展

2024-12-31 00:00:00杨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20期
关键词:社会发展传统文化

【摘要】现代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让传统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与之相结合可以迸发出无限的活力。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传承、反思、发展三个角度进行论述。从传承的角度,指出现代人应树立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应用于生活实践。从反思的角度,以儒学为例,强调摒弃封建礼教,结合时代解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发展的角度,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切入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步伐、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时代变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儒学深思;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1"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20.029

1. 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历经岁月沧桑,华夏大地依然以雄伟之姿屹立在世界东方。纵览各国,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脉相承、经久不衰。当我们游览名胜古迹、帝王碑陵,是否对其文化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呢?中华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还应该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的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人应具备的精神追求。立足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做文化的打卡者,更要成为文化的传承人。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重塑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国人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强化国防、军事等武装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些举措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在党的思想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化为内涵,更好地实现党政理论的创造性改革、创新性发展。就个人而言,我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饮食文化、衣冠服饰还是艺术体等,其实我们一生都被“文化”浸润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大国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当下,许多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都停留在表层,那么这时就需要我们去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人带来“精神食粮”。在媒体方面,“传播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责任,更应该是多方平台的“大合唱”。央视近几年推出了多档传统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热血沸腾之余收获满满感动,《我在故宫修文物》揭开了文物的神秘面纱、展示文物修复师“择一物,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中华文明地标》《最美中轴线》以地标建筑为主题,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地标性建筑的由来与变迁,从而学会珍惜历史遗产。这些节目都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可以让观众在茶余饭后欣赏节目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随着这些传统文化节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网友们也都自发加入到发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又一轮朝阳。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各行各业

想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那就要与现代科技和就业密切相连。

在科技方面,元宇宙开启了智能化、沉浸式、场景化的表达。如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线下实地开放后,旅游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疏解洞窟压力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更直观的场景沉浸式体验。在线上,央视推出的《大唐诗人传》将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故事与“沉浸式实景演绎+电影化拍摄+XR呈现”的创作模式相结合,为文化类节目带来了新的呈现方式和制作巧思。

在就业方面,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此后,国家大力开发传统文化“新行业”,为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例如汉服产业、传统文化主题旅游、非遗电商直播等。还有我们熟悉的传统文化行业,如民族传统技艺、国学讲师等都增加了可观的工作岗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实践,结合思想软实力与传统文化的亮点,在向外展示时打出一套完美的“组合拳”,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现代人找到心灵的栖居地。

1.3 中华传统文化点亮生活智慧

想找寻生活中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宛如一张巨大的“藏宝图”。在日常生活中去应用它,会显示出独特的智慧。

首先,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居安思危的意识都能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头脑清醒,不断更新对事物的认知以应对危机。这个道理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用《论语》告诉了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但是由于古代皇帝实行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只顾眼前既得利益,而不从长远角度对待海上贸易,导致了近代中国在海洋领域开发中的缺位。这个例子显然是与儒家先贤思想背道而驰。只有勤思考、具备前瞻性思维,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变化。

再者,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也可以运用传统文化的思想,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诉我们要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尊重每个人的感受;“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导我们获取知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引我们在面对挫折时积极调整心态、保持豁达精神。诸如此类的传统文化精粹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为我们提供精神滋养和人生启迪。

2. 反思: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

中国人从何时开始反思生活、思考社会?这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大夫阶层逐渐兴盛,学术间的交流与竞争推动了各种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于是,人们的思想逐渐活跃,开始大胆地追求个性与创新。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变的根脉,在现代社会仍是凝聚起民族“价值共识”的根本依托。我们也要结合时代背景,对文化内容进行全新的编码和解码,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难题提供思路和策略。

2.1 传统文化的传播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强大内核,不仅仅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更是把握今后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关键大纲。所以,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者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确保在思想上不偏离实际。清初实学大师颜元认为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习行”“践屡”,他说“人之为学,心中思想,口内谈论,尽有千百义理,不如身上行一理之为实也[2]”其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纵使有千百种想法,也要切实地行动起来,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找出问题。对于文化传播过程中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地方,可以进行适当改良加工,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普及大众。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荀子援法入礼,“隆礼而不轻法”,这给当时儒家传统的礼治观、德治观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3]。一方面,“新儒学”在传统儒学核心价值观“仁”的思想上,更加注重现代社会的民主科学、人权平等。比方说儒家治国理政观念中的“德治”,应用在现代社会时,就要使“德治”能够更加人性化地规范民众道德行为、应对现代社会不良道德现象。另一方面,在大同思想的“和”中,不再单纯地以巩固统治者中央集权为目的,而是运用到全球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追求和平共处、和而不同的发展。

总之,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下,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将传承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辅相成,共同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2 传统文化在网络上的问题

媒体部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助力文化的持续发展。文化管理有关部门也应当制定明确的政策规范,使传统文化的商业化不背离正确的民族精神。如今,越来越多的官方媒体加入短视频平台进行传统文化宣传,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中讲历史、讲文化的自媒体账号也与日俱增。

(1)保证真实性,不得随意篡改历史文化,不要让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传统文化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审核部门以及群众都需要发挥监督职能,确保传统文化在网络平台传播真实有效。

(2)肃清网络不良舆论。短视频因其新颖、有趣,让用户与相关话题产生链接。但是受众也可能对其产生片面解读。那么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严格的审查制度,针对网络传播不良言论的行为进行追溯和查证。

(3)怎么让文化类视频持续保持热度?我们需要深挖用户的精神内在需求与休闲娱乐之间的平衡点。在叙事手法清晰的基础上,进行生动的历史场景描绘,利用现代科技在网络中呈现更多元的文化元素。

(4)加强版权意识。对信息来源及时做出标注,防止网络上“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因误用他人版权而导致作品被迫下架。

传统文化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固然方便大众更快速地获取文化知识,但是内容的同质化大大降低了传播效果。因此,作者要认真对待文化传播,才能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从时代洪流里脱颖而出,促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广泛而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3. 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多维展现

恩格斯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这说明了事物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必须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着手点。展现传统文化需要时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在高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工作方式、信息处理模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模式也需要紧跟时代。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显然是一个客观事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在中华几千年文明中孕育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囊括了从国家到社会再到个人的三个层面精神追求,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实践智慧与崇高的精神价值作为养分,生根发芽。

3.1.1 民族认同

有些国家有古而无今,有些国家则有今而无古。民族凝聚的核心支点是文化认同。一个民族可以延续千年,一定要有人民群众对于同一文化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让人们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2 社会道德

传统文化中出自《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道家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以及韩非子强调“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等思想都对培养社会公德具有重要贡献。这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理念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更加自信地营造社会主义和谐氛围。

3.1.3 思想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个人优秀思想品质的高度提炼。我们拥有正确的思想品质,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可以集合更多人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的来说,我们要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平等的人际关系准则。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大国担当

时针拨回到一千多年以前,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随后的唐朝以对外开放闻名。唐朝时期我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文化传播,唐朝成为历史上对外交流最为活跃的朝代。今天的中国,在“丝绸之路”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基建、拓展能源、促进就业与产业升级,努力同各国一道携手合作,努力与世界互通有无,展现中国的开放态度。

3.2.1 和谐共处

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要杜绝“有了经济就有了一切”的思想。一味建设经济、逆自然而行会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们要相信延续千年保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儒学“天人合一”的观念就为今日中国全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指明了方向,指引我们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积极倡导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方案。

3.2.2 文化创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想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就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国际上利用“1+1”模式——传统文化+文艺影片、传统文化+特色旅游等,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到中国游览观光。同时,鼓励人才培养,让学生接收更多的世界文化,辩证地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新思路与新智慧。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世世代代的努力,才能让传统文化充满活力,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建树。

3.2.3 兼容并包

君子“和而不同”的道理在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各个国家有不同的信仰、文化、制度,也有适应自己国家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之上,各国的发展速度也会不同。世界各国间开启对话的方式也理应以平等、尊重为先,共享发明成果,“取之优而学”,尊重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

4.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5]。”我们如何,国家的未来就如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思想之旗,为我们引领航向,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也需要掌好船舵,扎实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擘画理想蓝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2]朱葵菊.中国思想通史:清代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90.

[3]廖名春.《lt;荀子gt;新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06.

[4]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传统文化
基于“弘扬十三五,传承新理念”社会实践的感想感言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7:46:16
促进公正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应有之义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3:15:17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21:29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 04:58:19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8:47:03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