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编导、影视编导、导演、导播、编辑和编剧等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导致了学界、业界对这些专业的定位产生了诸多的混淆区。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系统分析这些专业的差异性,提出了编导专业的全新定义,强调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期望本文能有助于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传媒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未来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212"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20.04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新兴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该专业的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也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步伐。本文探讨了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提高该专业的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 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概述
1.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传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使用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系统来传递交换信息,从而最终达到理解的目的。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还涵盖了电影编导、电视编导、广播编导等专业课程,这些专业在实践中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影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创作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内容。而传播学的核心在于优化信息传播的过程,提高传播的效果,致力于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各种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1.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内涵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培养具备节目编辑、策划、创作和制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学科,其核心目标是为媒体行业输送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该专业不仅限于技术层面的培训,还包括对学生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了多个方面,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其中节目编辑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组织编辑能力,使其能够高效地处理各种媒体素材。而策划课程则侧重于创意思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节目的选题、方案设计和规划。还有创作课程主要教授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包括剧本撰写、镜头设计和叙事技巧等具体的内容。此外,制作课程还涵盖了拍摄、录音、剪辑、特效制作等技术环节。该专业还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方面,学生将学习基础理论并理解媒体传播的基本原理。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将参与各类实习项目,通过真实的媒体制作过程,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学校方面通常会与电视台、广播电台、影视制作公司等机构进行合作,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毕业前能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通过开设影视鉴赏、艺术史、文化研究等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能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社会关怀元素。这能够使得毕业生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同时拥有了独特的艺术视角,从而能够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节目内容。而在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起步较晚,但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该专业的发展也逐渐加速。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而由于媒体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仍旧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及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1.3 传播学视野下的编导新定义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编导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广播电视编导完整的内涵,并揭示了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功能。首先,广义上的广播电视编导是指一切传播媒体表现传播符号的手段。它涵盖了各种类型的传播工具,包括传统的纸质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电子媒介(如电视、广播)以及新兴的数字媒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广义的广播电视编导不仅关注传播内容的创作过程,还涉及了传播符号的选择、组合运用等方面。例如,在电视节目中,广播电视编导不仅需要设计制作节目内容,还要考虑镜头语言、声音效果、字幕设计等多种符号系统的协调运用,从而才能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同时还强调媒介技术与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力求通过结合传播符号达到最优的信息传播效果。狭义上的广播电视编导则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即信息编码的过程。它更侧重于信息如何通过特定的符号系统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
2. 行业视角中的编导职能分析
2.1 编制职能
广播电视编导在节目制作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涵盖了从选题策划、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等多个环节。这种全程参与使得编导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在选题策划阶段,编导需要进行市场调研、选定主题、策划内容,以确保节目内容具有吸引力。在前期拍摄阶段,编导不仅要负责现场拍摄的组织协调,还需要指导摄像、灯光、音效等团队,确保每个镜头的质量。在后期制作阶段,编导则需要对拍摄素材进行剪辑、配音、特效处理,最终创作出符合预期的节目效果。然而,不同类型的节目赋予了编导不同的职责,在新闻节目中,编导不仅要负责新闻的选题策划,还可能需要亲自担任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报道,同时兼任导演和主持人的角色,协调节目播出时的各个环节。而在文艺节目中,编导的角色则更加多样化,可能包括设计、导播、编剧等多个职位,需要具备更强的艺术表现能力。这些多样化的要求,需要编导不仅精通技术,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艺术修养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2.2 专业定位
当前,业界对广播电视编导的定义存在较大的偏差,往往将其与导演、制片人等职务混淆,专业定位较为模糊。这不仅影响了编导职业的专业形象,也对人才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编导职能缺乏清晰的定义,很多情况下编导的工作职责与导演、制片人、主持人等角色混淆不清。例如,一些人认为编导主要负责节目的技术制作,而忽视了其在创意策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另一些人则将编导视为导演的辅助角色,而忽略了编导在节目整体协调中的关键地位。由于行业对编导职能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不同机构对编导的要求和期望也各不相同,这进一步加剧了专业定位的混乱[1]。
3. 学术界对专业定位的偏差分析
3.1 专业培养目标
自1998年在我国高校中设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来,其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上。高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大多侧重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层面,例如摄像、剪辑、音效处理等具体操作技能。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许多毕业生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并能够胜任基础的制作工作。然而,随着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单一的技术型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现代媒体行业不仅需要技术娴熟的操作人员,更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掌握技术,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2]。然而目前的教育模式过于侧重单一方面的培训,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学生在校期间,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技术,但在其他方面略显不足。这导致了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面对复杂的职业要求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即使他们能够在技术操作上有着不错的表现,但在需要全局观的岗位上则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也限制了整个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3.2 学生对专业认知的不足
很多学生在选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时,对其职业前景缺乏全面的认识。他们往往误以为广播电视编导只是一个技术类职业,只需要掌握摄像、剪辑等技术操作即可,忽视了该专业所包含的文化、艺术综合属性。这种片面认知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态度,也导致了专业定位出现了偏差。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这种狭隘认知的影响,使得他们单纯地专注于训练技术技能,而忽略了对社会热点、文化潮流、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学习。这导致他们在创作节目时缺乏文化艺术修养,使得作品缺乏内涵。此外,这种对专业的片面认知,也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他们可能会将职业目标仅仅限定在技术操作岗位上,忽视了其他的如策划、导演、制作人等综合性岗位。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也不利于他们在职场上发挥更大的潜力。
4. 传播学视角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优化路径
4.1 教学与市场需求结合
高校在设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内容时,应当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随着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校应当积极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当前行业对编导人才的最新要求。同时为了更好地将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高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锻炼平台。例如,与电视台、广播电台、影视制作公司等行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到实际的节目制作中,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还可以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参与项目制作,接受行业专家的指导。并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到校举办讲座,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带入课堂。此外,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参加专业课程设计的讨论,确保课程内容能够与时俱进符合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开设跨学科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
4.2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知识是学生理解专业技能的基础,而实践经验则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关键。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在理论教学方面,注重讲授传播学、新闻学、艺术学等基础理论,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文献阅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深度。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关联性,讲解学到的理论在实际节目制作中的应用方法[4]。通过分析经典节目优秀作品,讨论其成功的创作技巧。教师还应当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例如,组织学生模拟节目制作,从选题策划、脚本撰写、现场拍摄到后期制作,涉及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体验实际工作流程。还可以通过创办校园电视台等方式,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校内就能进行实际的操作。
4.3 实施个性化与针对性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目标都不尽相同,个性化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首先,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例如,通过入学测试、兴趣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发展意向,再根据其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培养方案。对于那些有特长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专业训练实践机会,使其在特定领域能够深入地发展。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辅导训练,帮助其夯实基础提高综合能力。其次,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与尝试。
4.4 强化创新思维与创意能力培养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中,创新思维与创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随着媒体环境的日益复杂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制作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作为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开设创意工作坊、思维拓展课程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从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挖掘新颖的故事和表达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意竞赛和实践活动,如微电影创作、广告策划等,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其创意实现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会他们如何分析、评价并改进现有的作品,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意水平[5]。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传媒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变革时期,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注重创新思维与跨学科融合的教育路径,能够有效提升该专业的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传媒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模糊与功能混淆问题,还为未来的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展望未来,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需要持续探索创新,逐步完善其学科定位,积极应对新兴媒介环境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从而推动整个传媒行业的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朋,王玉晶.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的思考[J].采写编,2021(03):115-116.
[2]张家瑞.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探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4):79-80.
[3]岳辉.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9(12):67-68.
[4]张心怡.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J].科技传播,2019,11(11):11-12.
[5]李昂,吕悦萌.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J].中国文艺家,2018(0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