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用户体验下宜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4-12-31 00:00:00郑诗润
大观 2024年10期
关键词:宜春文化旅游用户体验

摘 要:宜春文化遗产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如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融合程度不足、文化遗产当代性价值不足等。基于用户体验设计理论,围绕文旅视域下宜春文化遗产的用户分析,将其分为文旅规划者、文旅提供者、文旅消费者三大类,并分析三者的用户诉求,以满足用户诉求为中心思路,实现文旅视阈下宜春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正向循环。

关键词:宜春;文化遗产;用户体验;文化旅游

注:本文系宜春市社科研究“十四五”(2024年)一般课题“文旅用户体验下宜春文遗保护研究”(24SK185)研究成果。

我国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涉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等方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为发展提供基础,发展则促进保护的实施。基于用户体验设计理论,对文化遗产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将其与区域优势产业、地方旅游业发展积极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这是当前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传承传播的重要方式,既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文化遗产,又能让其参与当今社会文化的经济发展,保持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活跃度,以此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一、宜春文化遗产资源禀赋

(一)宜春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定义,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为“有形文化遗产”,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称为“文化遗产”。比如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等都是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宜春境内有建于晚唐时期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宜春古城墙等。根据宜春市政府公开文件,有古遗址11处、古墓葬13处、古建筑100处、石窟寺及石刻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8处,朝代跨越新石器时代晚期到20世纪60年代,其中以明清时期的数量最多。

(二)宜春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一个社区、群体甚至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一部分的传统知识和文化表达形式,如口头形式表演艺术、传统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宜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较为丰富。比如,宜春采茶戏起源于民间灯歌,融合了瑞河戏、锣鼓戏等地方剧种元素,是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春的万载得胜鼓结合了民间唢呐曲牌与民间锣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樟树药俗是我国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城花钗锣鼓以唢呐、锣和钗等打击乐并重的小型民间器乐合奏而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宜春市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传承人5人;省级89项,传承人62人;市级211项,传承人194人(含两个传承团体);县级508项,传承人389人。同时,宜春市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0个,传承研究传播基地4个。

二、宜春文化遗产文旅中的用户体验设计

(一)用户体验理论

用户体验指在使用产品、系统或服务过程中产生的观点和做出的反应。由此可见,用户、产品或系统或服务、交互发生时的环境是影响用户体验的三个重要方面。用户体验从本质来看上是主观的,因为它关乎个人对系统的表现、感受和想法,同时也是动态的,因为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交互环境中,用户可产生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前者是指直接在现实环境中所发生的体验,后者是指在虚拟环境下的体验,所产生的这些体验包括但不限于情感、注意力、可用性、动机与反馈等等。在用户诉求被满足后,用户自然能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

(二)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简单来说,在文化旅游中,文化给旅游提供了动机和体验感,旅游给文化提供了保护和发展的资金。在理想情况下,要想使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需要重视对文化的保护和其发展,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除此之外,文化旅游因为其自身独有的产品属性,在当下社会发展中能够提供重要精神产品与精神寄托,有助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不仅如此,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联动性特点,能够围绕某一重点景区或景点逐步构建一批带有综合联动效益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从而形成区域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用户诉求

在与宜春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旅游中,涉及的用户可分为文旅规划者(即管理规划部门)、文旅提供者(即商户等直接提供服务的个人或组织)、文旅消费者(即游客等直接消费服务的个人或团体)。其各自对于宜春文化遗产文旅的用户诉求分别为:文旅消费者获得宜春文化遗产在文化上的体验感和满足感,文旅提供者获得源于宜春文化遗产文化的商业回报,而文旅规划者的目的在于助力实现经济发展、文化强国等宏伟目标。由文旅规划者制定的良好发展规则是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的第一步,文旅消费者慕名而来进行的良好体验则能够带给文旅提供者一笔经济收入,文旅提供者因此能够沿着规划者制定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发展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旅游,增强文旅消费者的动机和体验感,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实现一个正向循环。

三、文旅用户体验下宜春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一)文旅规划者保护力不足

宜春文化遗产文旅规划者保护力不足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损毁问题是保护工作的首要挑战。由于对文化遗产宣传力度不足,群众对宜春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服务规划者的保护工作难以开展。比如,由于对宜春文化遗产的忽视,宜春文化遗产或人为或自然地在或整体或局部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由于对宜春文化遗产的理解不够深入,宜春文化遗产唇齿相依的周边环境和文化空间受到侵蚀,导致文化遗产的整体风貌有所残缺;由于对宜春文化遗产的文化概念理解不够到位,宜春文化遗产很难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多元文化相抗衡,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们对宜春文化遗产在精神上的遗忘。由于宜春文化遗产在本体上受到了损害,因此其无法为文化旅游提供优质的文化内涵,导致旅游缺失了文化的灵魂,难以开展以宜春文化遗产为中心的文旅活动。

(二)文旅消费者文化体验性不足

宜春文化遗产的资源禀赋并不算贫瘠,但是从目前看,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物质文化遗产,均没有形成一个有力文化符号,甚至在人们提到宜春文化遗产时,也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浮现于人们脑海中的名字。意义与价值是当下文化遗产存在合理性的核心内容,但宜春文化遗产未能给消费者提供一种很强烈的文化体验,以及一种可以体会到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艺术、思想等方面的震撼,甚至出现了文化体验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比如,千篇一律的打卡集章,随处可见的网红文化遗产冰激凌、大同小异的景区环境等等。这样一来,宜春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思想在同质化中慢慢失去了原本的色彩。

(三)文旅提供者产业发展融合不足

文旅是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一种产业类型,在文化遗产文旅中,文旅提供者所提供出的部分文旅项目未能充分展现宜春文化遗产的特色和文化魅力,相关旅游服务配套带来的体验感也不尽如人意,导致项目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并且使文旅消费者们所产生的体验感大打折扣。比如,基于宜春文化遗产所打造的文化旅游、文创产品、独特IP等文化内容的创新力与全产业链的建设能力远不如国内外其他地方,缺少基于宜春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精神内涵与当代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

四、文旅用户体验下宜春文化遗产的

保护模式与策略

(一)构建多元包容话语体系,增强文旅消费者文化体验性

宜春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需要与时俱进,只有当文旅消费者了解了宜春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与文化,逐步构建起自我身份与集体认同,其才能慢慢地认识到在当代社会下宜春文化遗产的文化体验价值与重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文化体验。宜春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被赋予时代内涵并传播。跨越千年时光传承下来的文化需要用现代的话语体系进行解说,跨越千万公里不同时区和地区的文化需要在不同文化圈层中进行沟通解说。然而,对宜春文化遗产文化内涵进行解说的话语权体系不够多元和包容。只有对话语权体系足够多元和包容时,文旅提供者与消费者才不会将某一单一的话语体系奉为标准并以此来指导实践。这样每个用户的主体性才会逐渐得到增强,跳脱出自我构建的合理化的陷阱,并在参与过程中凝聚共识和充分对话,从而了解并兼顾各方对宜春文化遗产的用户诉求,产生更好的体验感与更强的旅游动机。比如,有必要思考在宜春采茶戏、万载得胜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否有些被主流单一的话语体系所忽略掉的文化思想内涵和文化体验价值;是否可以有多元化的文化解释话语体系创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体验,从而加强文旅消费者的旅游动机。

(二)深挖深层次文化内涵,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挖掘宜春文化遗产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有助于推动宜春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传承与创新。在文旅提供者通过其文旅产业与服务传递宜春文化遗产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文旅消费者的目光将不仅仅停留在宜春文化遗产表面所形成的表征符号本身上,而是能够关注内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弥补由于文化内涵缺失而难以与宜春文化遗产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连接的不足,并且能透过表象在本质层面上产生由宜春文化遗产带来的文化体验感。如此,不仅能使文旅消费者对宜春文化遗产的认识、体验感和动机得到加强,而且文旅提供者也能在此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宜春文化遗产。在以文旅产业或服务为载体所专递宜春文化遗产深层次文化内涵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中,文旅消费者、文旅提供者以及文旅规划者也会有意识地思考与反馈,将相关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主动发掘宜春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实现从挖掘深层次文化内涵到体验深层次文化内涵再到挖掘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正向循环。

(三)赋能个体主观能动性,增强文旅规划者保护规划力

宜春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是仅依靠文旅规划者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在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体系与挖掘深层次文化内涵之后,宜春文化遗产尘封的文化内涵将被慢慢揭开,背后的文化价值也慢慢显现与丰富,从而激发文旅消费者和文旅提供者的情感共鸣,以及宜春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使人们自发参与宜春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实现宜春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的延展。比如,文旅消费者在对宜春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深刻体验感后,便会提升对诸如其周边环境和文化空间的关注度,从而能够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再比如,当文旅消费者对宜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体验感增强后,其便会想要再次体验、深入了解,甚至亲身参与相关传承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学习传承就是对其的保护,如此便能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禀赋,从而为文旅提供多样化的文化灵魂。而文旅提供者又会根据所产生的文化发展更完善且更具有吸引力的文旅产业与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文旅消费者,实现一个又一个正向循环。

五、结语

本文分析宜春文化遗产的资源禀赋,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宜春文化遗产文旅中的用户体验设计,包括用户体验理论、文化旅游、用户诉求,阐述文旅用户体验下宜春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包括文旅规划者保护规划力不足、文旅消费者文化体验性不足、文旅提供者产业发展融合不足,提出文旅用户体验下宜春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与策略,包括构建多元包容话语体系、深挖深层次文化内涵、赋能个体主观能动性。在文旅用户体验下,宜春文化遗产可以实现以保护带动发展的正向循环。在文旅视阈下,文旅消费者、文旅提供者、文旅规划者对宜春文化遗产文旅有着各自的诉求,在以他们三者所组成的正向循环中,由任意一方所构成的触点都是实现正向循环的切入点,也是构建正向循环的关键点。当良好的正向循环被建立时,便能实现宜春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杨硕,朱奕雯,王昊宸.用户体验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模型与评价方法[J].包装工程,2020(6):43-49.

[2]丁一,郭伏,胡名彩,等.用户体验国内外研究综述[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4(4):92-97,114.

[3]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43-49.

作者单位:

南昌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宜春文化旅游用户体验
宜春我的家
心声歌刊(2019年5期)2020-01-19 01:52:54
宜春两条高速公路2019年底前将开工建设
石油沥青(2019年4期)2019-09-02 01:41:58
宜春
心声歌刊(2018年1期)2018-04-17 07:22:59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凤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30期)2016-12-05 19:41:15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58:15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出版科学(2016年5期)2016-11-10 06:47:04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