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2022年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学科理解的初三化学大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以‘物质的组成’为例”(zdzz22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本文以“水的净化”教学为例,阐述采用微课支架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以情境任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净水知识、合作探究净水原理及方法、实践应用净水流程的系列学习活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合作学习;微课支架;水的净化;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
1008-0546(2024)14-0041-03
中图分类号:
G632.41
文献标识码:
B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样化探究活动。[1]如何开展合作学习,使得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值得教师思考。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2]在合作学习教学中,小组内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分工,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3]支架式教学模式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基于学生的自主发展需求,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从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自主建构和发展。[4]
基于此,笔者以“水的净化”为例,设计基于微课支架构建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见图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展示等环节,实现知识建构、思路提炼,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教学目标
本微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实验微课的学习分析,了解沉淀、过滤、吸附等常用净水方法和原理,初步体会物质分离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知识微课的学习分析,初步建立净水流程模型,体会系统性工程思维的意义。
(3)通过动手操作、设计组装净水器,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简单技术、工程方法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净水方法的学习与应用,感受水资源的来之不易,培养节约、爱护水资源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通过引入自然界的“水”净化为情境,以实验微课和知识微课为支架,搭建学生合作学习平台,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形成物质分离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净水流程的工程思维,完成基础知识到方法能力的提升。笔者以过滤实验、净水器制作为活动任务,搭建学生合作动手的学习平台,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学生实验操作、问题解决的能力。情境线、问题线、基于微课支架的活动线、知识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创设,提出任务
[教师]展示自然界的“水”和饮用“水”,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泥沙水中有不溶解的物质,可能还存在看不见的微生物和溶解的物质。
[教师]如何除去不需要的物质,得到可饮用的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实验室,用化学知识解决净水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水”,使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生活中的物质,逐步建立化学研究的科学思维。通过搭建真实的学习情境,提出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激发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 实验微课搭建学生净水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平台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水的实验室净化微课视频并完成不同净水方法对比任务单(见表1)。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几种净水方法的不同之处有哪些;②从化学研究物质的角度去分析,几种净水方法能否找到共同的特点。
[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各小组完成表格内容,并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巡视并倾听、指导。讨论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
[学生]这些净水方法除去的杂质种类不一样,但每种方法都考虑了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某些性质,且每种除杂方法都要用到杂质的性质不同点。
[教师]这些分离方法都是根据组分物质的性质,通过合适的方法,将含杂质物质提纯为高纯度物质,即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见图3)。
[设计意图]通过净水实验微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凝练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体会科学思维的形成、运用过程。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的方式,让思维的火花在合作学习中碰撞,让研究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成形。
[教师]过滤操作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实验,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规范、快速地完成过滤实验。
[学生]学生分小组进行过滤操作实验。
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拍照记录典型操作,并进行指导。
[教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实验,能总结出过滤操作的要点吗?
[学生]“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轻靠三层滤纸一边,漏斗的下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教师]投屏展示典型过滤操作,引导学生分析操作中的误区。请说明哪些操作可能会影响过滤效果?
[学生]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
[设计意图]基于过滤实验微课的合作学习,学生基本了解过滤的基础操作。实验活动中组内学生相互协作,使得容易遗漏的细节被反复提及,强化学生的规范操作意识。交流讨论时,找出其他组错误操作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知识微课培养学生自来水厂净水的工程思维
[教师]净水方法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就是自来水厂净水,请小组观看自来水厂净水知识微课视频,并结合图4自来水厂净水工艺流程,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①分析其中净水方法,哪些和实验室方法类似;②总结自来水厂净水流程;③思考净水流程的设计思路。
[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观看自来水厂净水微课视频,小组讨论,整理出净水流程。
[教师]请一组学生总结,其他组补充。
[学生]絮凝沉淀(絮凝剂投加系统)、静置沉淀(反应沉淀池)、过滤(石英砂块滤池)、活性炭吸附(生物活性炭滤池)、消毒(加氯系统),发现流程中除去的杂质尺寸是由大到小。
[教师]梳理小结:自来水厂净水设计思路正是按照杂质尺寸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分离。
[设计意图]展示真实的净水工艺流程,初步培养学生从化学思维到工程思维的转变,渗透跨学科的工程思想,小组的合作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净水的工艺原理,也为后续小组制作简易净水器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制作简易净水器体验学科知识和工程思维结合
[教师]小组合作设计并组装简易净水器。提供的材料:明矾、花岗岩石子、活性炭、石英砂、滤纸、棉花、简易装置。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组装简易净水器(见图5),并检验净水效果,将设计方案与效果评价记录在活动单上。
教师巡视学生操作,并与学生交流探讨,拍照记录学生净水器组装及效果。
[教师]投屏展示学生组装的简易净水器,邀请学生代表介绍、分享作品。
[学生]简易净水器从上往下分别为花岗岩石子、石英砂、活性炭、滤纸,按照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设计,利用重力作用,实现自上而下的净水流程,本来滤纸在活性炭上面,后面发现滤液会变成黑色,可能是因为活性炭的粉末脱离。
[教师]同学们在实践中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设计,并根据实际过程中的问题,实现装置的简单优化,这也正是工程师们在设计产品时需要通过实验不断进行优化的过程。
[教师]总结提升:通过微课学习和操作实践,我们学习了常见物质的分离操作,知道了物质分离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自制的简易净水器中。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拓展思维,根据小组需求,改进各自的净水器。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净水器的实践活动,学生将合作的优势充分发挥,没有统一范式的净水器,需要调用学生学科知识、工程设计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组内学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出看法,在不断的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制作净水器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使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多样的合作任务,通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知识,探寻工程设计思想,感悟科学思维方法,体验科学应用价值,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1. 微课支架为课堂教学提速提质
实验微课展示的三种净水方法,使学生能直观、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聚焦实验方法和原理,从而对比分析,小组讨论,逐步探讨出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知识微课的引入,从专业的实际应用角度诠释水的净化,给学生分析净水流程搭建台阶,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也为后续小组协作制作简易净水器提供了原理指导。
2. 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使得学习过程更加鲜活,学习体验更加深刻。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学生从掌握知识到理解方法的能力提升,促进学生从学习记忆到动手实践的态度转变。课堂上教师不再主导课堂活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来源于微课资源与学生活动。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则有赖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自主建构和发展,使得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悄然落地,这也正是合作学习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1):32-35.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4]高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