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4-12-31 00:00:00杨晶晶张亚飞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随着我国脱贫攻坚的胜利,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期。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要素,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文积极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指出现实困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促进大学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可行性路径,以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大学生;基层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147-04

Abstract: With the victory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all-round promotion. Talents are the first element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raining and conveying tal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el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ctively explor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points out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provides a feasible path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serve and take roo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grass-roots employment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强调,“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大学生是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乡村基层发展的中坚力量,教育引导大学生服务基层是时代需求,也是高校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基层,扎根基层,为乡村人才振兴增添活力。

1" 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

1.1" 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国家发展战略迫切需要人才。现如今,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城乡之间人才分布仍不均衡,广大基层地区人才十分匮乏,严重制约了基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明确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实施乡村振兴,关键是在人才,要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2021年4月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其中更明确指出了要将大学生作为重要人才支撑,要采取各项措施来吸引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建设,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倾斜政策。因此,人才是第一要素。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中对人才需求的现实思考。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基层人才队伍的活力源泉,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思维活跃,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肩负起时代使命,扎根基层,用专业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1.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基层服务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思想文化价值层面也发生了剧烈变革,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其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思维方式等均会受到冲击,亟待正确的价值引导。当前,部分学生中仍存在过度追求环境优越、大城市、高薪等落后的就业观,甚至存在把基层当“跳板、备胎”的错误观念,注重个人利益而轻社会责任,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010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师范大学教导同学们:“志存高远的青年一代,立志要高,但起步要低,一定要脚踏实地,在基层摸爬滚打后,终会脱颖而出”[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的期盼,也是党和人民的期盼。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他们拥有先进的技能和文化知识,扎根基层能切身体悟到社情民意,有助于学生将实现自我价值与国家人民利益相结合,形成更加务实的就业观。高校核心的使命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只有加强培养,做好思想引领,才能更好地服务基层发展。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理性看待基层就业,唤醒基层服务意愿,引导大学生从小做起、深入基层,不断从实践中学习,厚植“三农”情感,服务人民。

1.3" 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从1999年的90万人扩增至2023年的1 158万人,2024年达1 179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我国经济在新常态背景下增速变缓,社会就业岗位增速十分有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毕业生普遍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尤其是我国经济结构、就业结构都在不断发生着转变,同时产业也正向创新、协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渐渐转型,在这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改变,更加需要高素质人才,这就导致出现“结构性就业困难”。但这其中大学生就业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就业去向与社会需求脱节而导致的人才配置结构性失衡。从人才分布总体格局来看,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人才过于集中,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却人才匮乏,举步维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既为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又为青年学生锻炼成才提供了舞台[2]。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基层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赴基层寻找就业创业机会和平台,能够有效拓宽就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2" 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部分不良社会风气有待改善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新农村和新型职业农民。大部分人潜意识仍然认为在农村工作又苦又累。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其思想观念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所影响。不良社会风气给大学生就业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部分西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冲击着我国现有的价值体系,冲淡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使得部分人认为“乡村基层工资低、环境差、工作繁琐”“高学历去乡村基层就是人才的浪费”。而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历,价值观很容易出现偏差。与此同时,社会舆论及部分媒体也存在一定不良影响。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但部分媒体缺乏积极引导,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难,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并对大学生赴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动机也产生了误导。再加上当前社会仍存在把高学历或者在竞争力强的企业就业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选择基层被认为“大材小用”。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大学生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热衷于继续深造提升学历,或者为了求稳选择考公,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尽快就业迫不得已选择去基层就业,动机出现偏差,导致无法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

2.2" 政策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基层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下基层具有一定激励和导向作用,能够影响到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看法、意向。稳定的待遇保障和长期发展的晋升机制等有利于大学生坚定对基层的选择。长久以来,为了鼓励广大毕业生积极参与基层项目,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基层就业政策,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保障性措施以及激励性措施力度不强,执行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去基层发展的积极性。建立大学生基层就业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鼓励引导大学生形成“既能下得去,又能干得好,还能留得住”的良好态势,能够扎根基层,振兴乡村,其次才是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促进就业。但是根据当前相关激励政策的内容和宣传,以及落实情况来看,一定程度上将基层就业作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使得大学生将基层就业当作过渡,无法安心扎根基层。由此可见,政府激励政策对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动机产生了偏差导向,即使有意向去基层就业,也是将其当作找不到好工作的备选。同时,政策本身缺乏长效机制,连续性较弱,大多基层项目服务期满的大学生面临着再次择业,这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对相关政策的担忧,弱化了在基层工作的归属感,影响了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扎根基层的信心。除此之外,高校面向基层就业的激励措施也不够健全。无论对院系还是对学生个人,激励导向不够鲜明,效果不够明显,这对高校积极推进基层就业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3" 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较为单一

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执行者之一。同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高校逐步重视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但培育基层就业观念的力度依然存在不足。大学生的基层就业观是一种观念意识,短时间无法形成或改变,需要长期教育引导,思想政治课是大学必修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引导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依然有所欠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往往更重视理论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理想信念。如果为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硬拉”理论去论证实践,就会使得学生的价值塑造、情感认同无法内化于心。另外,教学目标、方法、手段的不清晰使得育人成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高校应该明确乡村振兴的目标,整合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应该通过榜样力量、实践教学等方式扩大教育实践空间,使得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意识到创造社会价值的意义,让乡村振兴者成为一种高尚的职业选择[3]。

2.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重点在于青年,青年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是党的二十大对广大青年发出的伟大号召[4]。新时代大学生应该以此为目标,树立理想,主动担当。面向基层就业不仅是大学生磨练意志,促进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更是破解乡村振兴和基层建设人才困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增强,要培育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乡村基层服务,扎根基层就业,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将国家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联系起来。但部分学生思想觉悟不够高、责任意识不够强,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存在个人主义及功利主义思想,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需求相断层,主动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识和扎根基层的意志较为薄弱。

3" 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3.1" 弘扬正确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理论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不论是社会风气还是校园氛围,都会对其就业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增强全社会支持的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有着重要意义。高校不仅承担着大学生专业教育的重任,还肩负着做好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使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6],高校应立足于大学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一是加强党团建设中的思想引领。将基层就业思想教育和党团班级建设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加强使命担当教育。积极发挥学生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榜样示范作用。党员和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在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因此,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有较强思想力、行动力的同学,鼓励学生投身基层建设,为其他同学起到带头作用。二是加强日常管理中的思想教育。要在心理、资助、就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关注特殊困难群体,关注就业困难、压力大带来的焦虑情绪,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失意,增强面对压力和困境的承受能力,教育大学生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奉献国家、回报社会。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宣扬乡村振兴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在硬件方面凸显乡村振兴战略,在基础设施上添置宣传栏、板报、人物雕像等乡村振兴相关作品,开展“三农”专题系列活动,深化学生“三农”意识,营造以服务祖国为荣、基层就业为荣的校园氛围,传递基层就业正能量,增强学生对乡村基层的认可,激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意识。高校应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3.2" 优化激励机制,发挥政策精准导向作用

基层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也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念的因素之一。作为青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大多都有理想抱负,渴望在未来发展中有所作为。基层就业观的培育不能只谈“情怀”,更要打造发展的“舞台”。国家和政府要完善和优化政策机制,增强激励力度,改善基层可能存在的不良制度,充分激发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高校同样需要优化引导激励机制。一是提高院系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可以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院系及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定期召开基层就业专题会议,积极有效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就业工作支持有力,初次基层就业率达到一定比例的学院按照不同等级颁发集体奖项及奖金,同时将基层工作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对于在基层就业工作中成绩比较突出,积极主动开展基层教育与指导服务的教师等先进个人给予奖励。二是调动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基层就业基金,支持大学生服务基层。给予前往基层发展的大学生一次性物质奖励,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评选中,将基层就业作为重要指标优先推荐。同时注重发挥朋辈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校友助力基层就业的学习交流平台,深挖基层就业的优秀校友资源,用他们服务基层、献身基层的先进事迹引领毕业生投身基层。还可以结合多种激励方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奉献基层、服务基层的意义。

3.3" 创新思政育人模式,打造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服务基层观念的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到基层建功立业。一是强化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育人。思政课和专业课都是培育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引导价值取向的重要课程,高校应打造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基层就业观的培育实效。首先,发挥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人生价值只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价值。培养学生形成辩证思维,引导学生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积极开展乡村振兴专题教育,帮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基层政策、现状。高校思政教师要将理论与学生切身利益和关注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甄选教学内容,担起引路人的责任。其次,应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导向,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专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阐明学生所学专业和基层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本专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增强大学生热爱专业、投身基层的信念和决心。二是发挥实践育人重要作用。大学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深化对基层的认识,提高基层服务能力。高校应丰富社会实践形式,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假期、业余时间到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寒暑假“返家乡”实践锻炼,让学生深入乡村、深入基层累积经验。通过开展假期调研让学生了解基层真实现状,提升学生对乡村基层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升华乡土情感。

3.4" 加强学生职业理想教育,培养担当意识

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设想与追求。大学生在求职中考虑自身利益和发展是人之常情,但也应该清楚地知道,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还要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相联系,敢于担当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和社会理想相结合,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明确价值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敢于担当是一种人生的价值取向,对于个人来说,最大的担当其实就是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可以通过大力开展爱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充分利用学生社区资源,培育学生的担当意识。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进社区、进宿舍,以生活德育的理念将基层就业观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中。

4" 结束语

当代青年生逢其时,实现梦想的舞台无比广阔。在科学价值观念的引领下,新时代大学生能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为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重要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念依然存在一定偏差,从而导致服务基层的积极性不高,基层人才匮乏。文章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对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展开了探讨分析,帮助大学生明白使命担当,深化“三农”意识,增强对基层的认可,引导大学生在基层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

[2] 在乡村振兴广阔天地放飞青春理想[N].中国组织人事报,2021-06-08(04).

[3] 剡楠.高职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4):162-165.

[4] 冯回.新时代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念培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中华职业教育社课题阶段性成果(ZJS2023YB10);2023年度新疆职业大学思政专项课题(XJZD2023SZY06)

第一作者简介:杨晶晶(1993-),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通信作者:张亚飞(1995-),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