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李玉玲(199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教育。
DOI:10.20028/j.zhnydk.2024.07.037
摘" 要:植物生产与环境是农学类中职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既是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核心知识、提升职业技能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强农兴农能力、学农为农使命的有效载体。为此,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学习通+BOPPPS”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结合方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分为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互动参与、课后巩固升华3个阶段,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学习,将在线教育的优势融入课堂教学中,探索出一条线上线下融合、开放、创新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学习通+BOPPPS模型;混合式教学;中职;教学设计;植物生产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7-0151-05
Abstract: Plant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agronomic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hich is not only the basis for students to learn professional core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ir vocational skills, but also an effective carri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feelings of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ir ability to invigorate agriculture and learning the mission of agriculture. For this reason,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blended teachingblended mode of \"Xuexitong + BOPPPS\"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is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utonomous learning in front of class, inter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lass, and consolidation and sublimation after class, so as to realize students' active and participatory learning and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education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Explore an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open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path.
Keywords: Xuexitong + BOPPPS model; blended teach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nstructional design; plant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
植物生产与环境是农学类中职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衔接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推进“职教高考”的主要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奠定了基础。其任务使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掌握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环境因子的特点、变化以及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科特点来看,植物生产与环境内容繁杂丰富,包含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领域,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该学科与田间生产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重知识轻能力、教学内容涉及面过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机会有限、评价方式侧重于期末考核,容易产生价值引领不够、教育情怀养成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提升实践能力,考虑到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基于BOPPPS理论,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渗透互联网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充分融合,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最大优势,促使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系统化、全面化。
现阶段,BOPPPS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30多个国家,近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在推广使用该模式[1]。国内针对BOPPPS模式也在多门课程中有一定的探索和应用,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4]。因此,本文拟以植物的生殖器官章节为例,将学习通+BOPPPS教学模式应用于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再通过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效地将学生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课程,引领学生探索植物的奥秘与魅力,激发学农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努力成长为具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时代新农人。
1"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庞杂,教学资源有限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包含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学科广泛、内容庞杂,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接课程标准,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和书本教材进行讲授,教学内容常年一成不变,无法及时更新,教学资源主要以教材为主,辅助教学资源仍以挂图、PPT为主,教学案例的选取缺乏时代性和前沿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诉求难以满足。植物生产与环境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中存在的生产实际问题缺乏紧密联系。
1.2" 教学方法固定,缺乏创新意识
本课程面向对象是中职涉农类专业一年级及以上学生,这些学生刚经历高考失利,心理落差比较大,面对新环境以及新课程,表现出畏难情绪;加之之前学习习惯较差,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水平普遍较低,82%的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到位,不感兴趣,就业目标不够清晰,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但这些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对“互联网+”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接受度高,喜欢讨论、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79%以上学生来自农村,家中都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对植物生长和生产环境较为熟悉,但对新型农业应具备的系统知识、技术技能、相关岗位要求很陌生。因此,中职涉农课程教育更应该因材施教,并且融入现代农业信息相关知识,然而传统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统一授课,侧重于理论灌输,让学生集中听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导致有些内容学生不想听,有些内容学生听不懂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
1.3" 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并且在工作中加以创新应用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只做知识的引领者。目前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束缚了学生的主观思维能力,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性认识和应用能力,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再者,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因此,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中职生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4" 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了过程性评价
目前,本校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40%)+期末考试(40%)”的形式。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和作业构成,比例较低且缺少实践成绩,不能全方位地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均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模式容易让很多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通过考试前期突击复习来取得较高的考试成绩,使教师通过考试结果无法真正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无法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基于学习通+BOPPPS模型的内涵
学习通是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教师课前可以在学习通平台提前上传课程教学资源,推送课前任务、布置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实时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学习程度,课中也能发布班级活动、课后全程督促、监控和统计学情信息,还可布置课后作业课后及时总结,学习通平台可以查看学生在远程教学和现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体现了翻转课堂教学的价值。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中教师提前导入课程教学全套资源,包括电子教材、软件安装包、教案、测试题库和作业库的试卷库等,构建线上线下的学习环境,上课模式采用以生为本、教师主导的形式[3]。
BOPPPS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参与式学习。该模型由课前导入(Bridge)、学习目标(Objective)、课堂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课后测评(Post-assessment)和课后总结(Summary)[5-6]六部分组成,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互动参与、课后巩固升华3个阶段。课前,学生通过教师在学习通发布的任务,观看微课视频,参与平台测试,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学情,以学定教。课中,教师借助学习通平台丰富课堂教学,通过对签到、抢答、选人、问卷、主题讨论、随堂练习与小组任务等模块的使用,辅助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BOPPPS模型注重采用讲授与案例相结合,通过教师精准示范、学生合作练习,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并有机融入思政教育;BOPPPS模型还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效采用师生、生生、组内、组间互评等形式进行评价,有效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课后,在学习通平台上传章节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盘,并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内化,延伸拓展,对技能反复操练,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图1" 学习通班级学习活动
3" 基于学习通+BOPPPS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以中职涉农类专业课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中植物的生殖器官——花一节为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利用【学习通】线上平台,【课前】让学生完成植物的花微课学习及线上平台测试,提前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课中】通过让学生观看“自然界中百花齐放”的视频、教师解剖、学生训练、合作探究、学生互评和知识抢答等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识别花的形态、掌握花的结构,合作探究中突破花萼、花瓣的类型,知识抢答中巩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后】通过拓展“艺术插花”技能大赛知识及诵读国学,对接技能大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
3.1" 课前导入(B)
课前导入主要包括预习任务与预习效果测评2个方面。教师在学习通中发布课前任务:任务一是观看植物的花的微课,然后搜集至少5种花的资料;任务二是学生组队,每个小组自行准备3~5朵不同类型的花;任务三是发布完成课前摸底测试。运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建立初步的印象;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考核评价,根据学习反馈作为开展新课的依据。
播放自然界中百花齐放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思考什么是花,花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尝试回答花的结构。由视频导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的同时,了解花的共性及个性;融入思政元素“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进步。
3.2" 学习目标(O)
依据学情分析,基于培养方案,对接各类标准,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授课内容和知识设立知识目标,还要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基于此,本节课设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①熟悉花的结构及功能;②掌握禾本科植物的花的结构及特点。
能力目标:①能够识别花的形态,区分完全花与不全花、离瓣花与合瓣花、离萼花与合萼花;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③提高学生信息化运用水平。
思政目标:①在识别花的形态过程中,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珍爱生命;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
3.3" 课堂前测(P)
课堂前测主要用来分析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熟悉情况,从而方便教师、学生线上观看微课视频,参与平台测试,精准学情分析,以学定教,小组引领任务,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将学习反馈作为开展新课的依据。
一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提问,掌握学生对之前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课前评价,将学生在学习通的课前学习情况以数据图表的方式展示,并做出总结、评价;通过课前评价和打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师根据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计划。
3.4" 参与式学习(P)
课中通过学情反馈,汇聚难点问题,教师精准示范,学生合作练习,通过主动探究识别花、果实、种子的结构、类型与发育特点,有机融入思政教育,解决重难点问题。
教师示范。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植物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花的各部分组成及主要特点;实物解剖花的结构,边解剖边讲解(花的名称,从下往上、从外往里依次解剖,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发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剖的任务。
学生练习。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花进行解剖,教师现场指导答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花进行解剖,与老师的解剖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小组内部先讨论,记录观察结果,并上传至学习通平台。
小组展示。小组代表发言,对自己解剖花的名称、花的各部分组成进行汇报,小组其他成员补充回答。教师听取各小组发言,针对性提出问题。回答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直观认识花的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合作探究,难点突破。教师就学生们刚才的分享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解剖的花与老师解剖的不一样,具体哪些不一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享,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完全花/不完全花、单性花/两性花、离瓣花/合瓣花、离萼花/合萼花的不同特点。
通过学生自己讨论、观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讨论中有效解决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懂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3.5" 课后测评(P)
教师通过学习通发布“植物的花”的相关习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抢答,教师现场公布每组得分情况,给第一名的小组成员加分;学生了解自己的得分情况,通过分数发现自己未掌握的内容,并做标记。通过知识抢答的形式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利用过程性评价,加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融入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6" 课后总结(S)
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花的概念,花的组成,花萼、花瓣的类型),老师对学生今天的表现进行评价。融入思政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学生就像这些花一样,努力学习,茁壮成长、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4" 成效与反思
4.1" 成效
4.1.1" 任务驱动、多元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课中教师发布“解剖花”的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花进行解剖、记录、将自己的解剖结果上传至学习通平台进行分享交流;组内、组间、教师对其进行打分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只做教学的引领者,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识别花的形态、掌握花的结构,合作探究中突破花萼、花瓣的类型,知识抢答中巩固知识。评价学生从以前的只看作业和最终考试成绩变为注重过程性评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了学习效果。
4.1.2" 线上线下混合,促进目标达成
利用学习通线上平台,课前让学生完成植物的花微课学习及线上平台测试,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课中通过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教师解剖、学生训练、合作探究、学生互评及知识抢答等活动丰富线下课堂内容。课后通过拓展“花艺”赛项技能大赛知识及诵读国学经典,对接技能大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有效完成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1.3" 思政元素融入,达到育人效果
在解剖花的结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解剖、分享,发现每种类型的花都有各自的特征,但并不影响它们各自美丽,就像每个学生一样,虽然大家长相、性格各异,但并不影响他们各自绽放,引导学生要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自己。将“美”与“自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课后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弘扬中华传统诗词文化。
4.2" 反思
目前植物生产与环境的教学资源仅有教材、教学课件、精品课程及教师自编的活页式工作手册,数字化教材还未建立完善,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实践仅停留在课件、学习通的简单使用上, 教学资源手段还需进一步优化,数字化教学实践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创新,后续我们将持续开发和完善工作手册式教材,增强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效果,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实现教学资源动态更新。
5" 结束语
近年来,BOPPPS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课程内容丰富且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高的课程教学中,对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有积极的效果。本课题针对涉农专业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水平普遍较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以及对本专业认可度低,但又思维普遍活跃,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对“互联网+”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接受度高等学情特点,将“学习通+BOPPPS+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应用于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同步,课前课后拓展,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素质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在授课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从“植物小生命”到“绿色大生态”,如盐化水、如风入林般持续培养学生建设美丽中国,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段志强,赵佳福,张依裕,等.“BOPPPS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蛋白质工程章节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3,9(6):32-35.
[2] 王立东,李振江,郎双静,等.BOPPPS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2021(22):104-107.
[3] 徐玉锦,金明玉,柳振宇,等.基于BOPPPS与超星学习通结合的中医基础理论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6):1481-1482.
[4] 代雨虹,刘娴.基于BOPPPS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探索——以生物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24-26.
[5] 宋倩,罗富贵,肖辉辉.基于学习通+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信息科技,2023,7(2):178-180,184.
[6] 胡琳珍,韩凤梅,杨艳燕.BOPPPS模式在生物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8,45(11):25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