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研究

2024-12-31 00:00:00吴秀娟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青年创新人才项目阶段性成果(2021WQNCX136)

作者简介:吴秀娟(198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

DOI:10.20028/j.zhnydk.2024.07.044

摘" 要:对于集经济与文化于一体的乡村建设而言,在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视角介入到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对于民生经济的促进和文化重构的意义重大。在乡村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乡村文化日渐式微的情况下,形成合理的文化成长机制是促进非遗手工艺的传承、推动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的有效路径。该文以从化罗洞工匠小镇为例,通过梳理传统工艺文化对乡村旅游及乡村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手工艺文化如何实现创新型转变和经济价值,如何融入时代发展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工艺文化;乡村振兴;罗洞工匠小镇;行动路径;乡土记忆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7-0181-04

Abstract: For the rural construction which integrates economy and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reproduction is involved in the rur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economy and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case of the fault in the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e and the gradual decline of rural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a reasonable cultural growth mechanis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non-legacy handicrafts and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aking Luodong craftsman town in Conghu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raft culture on rural tourism, rural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realize the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value of opponent craft culture, and how to integrate into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times.

Keywords: craft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Luodong craftsman town; action path; local memory

乡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起源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繁荣与富饶也成为盛世历史的重要象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然而,乡村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外流、校舍闲置、土地荒芜、村庄空心化及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问题凸显等挑战,因此,乡村价值重建和乡村振兴成为社会上最为紧迫的议题。

1" 案例分析:以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果标杆

2019年,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以弘扬鲁班“工匠精神”为引领,有效利用上罗村、下罗村、锦一村和锦二村的优势资源,充分整合5间国防兵工厂旧址及闲置厂房资源,引进社会资金,挖掘广东省乃至全国民间工匠产业资源,将自主创新的相关产业与乡村建设相融合,大力发展富有差异化和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建设“鲁班特色产业鲜明、工匠文化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核心竞争力强”的特色小镇。罗洞先祖最先以烧砖瓦为生,后逐渐发展到制作砧板、桌椅、板凳等木工制品,罗洞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工匠村”。为挖掘传承罗洞的工匠技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江埔街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机遇,整合乡村优势资源,全力建设罗洞工匠小镇。

1.1" 本土工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过去,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兴起“人人学木活”的热闹场面,借着优越的传承条件,罗洞也成了名噪一时的木匠村。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木匠手艺逐渐式微,一些老木匠历经艰苦奋斗的日子最终都只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吹来新风,木匠工艺又重新走进了大众视野,工匠精神的传承也在这片福地开始发光发亮。罗洞工匠小镇作为全省首批乡村文艺空间,是传承工匠精神、展示非遗文化,集传统与创新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工匠客厅作为罗洞工匠小镇地标式建筑之一,是对外交流、展示的窗口,工匠客厅位于小镇罗洞牌坊正大门右侧,面积约2 000 m2,是利用原福利院闲置物业微改造而成,突出展示“匠艺自传承,文化再创新”的小镇特色差异化发展理念,呈现工匠的历史与文化、发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工匠客厅是从化匠人的集散地,目前已吸引锦一村“林楠木雕”、罗洞村“蓝岭灰塑”、上罗村“菁木山舍”和“铭艺轩”、禾仓村“龙堂轩”、锦二村“梦鱼里工坊”及温泉卫东村“名木坊”等本地工匠艺人进驻开设匠人工作室,将传统工艺进行活态化展示。工艺品的转化价值在于承担文化传承和复兴的使命,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手工制品,它们在脱离村落环境后仍然具有持续和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一件手工艺品不仅可以在附近的市集和庙会上销售,还可以通过旅游业、商品交易、网络交易等形式进入更广阔的国内和全球市场。因此,工匠们也对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发展。

1.2" 外来工艺大师入驻实现深度融合

2020年底,以民间传统工艺为主题的百匠园在小镇落成,此项目以“百名大师带学徒做出万件精品”为思路。百匠园已创造就业岗位1 000多个,带动当地村民100多人就近就业,充分带动周边其他相关业态,提升了区域内农民收入。还开发了木雕、陶艺、烙画、古琴、石雕、植物染、刺绣、竹编、石磬乐器、古埙乐器、洞箫、水族舞、百花米酒酿造技艺教学、醒狮和非遗研学等课程。工匠街引入全国工匠能人100多位,以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落户开馆, 传授“木、石、铜、陶、绒”传统工艺,以“学、造、品、鉴、藏”深化专业、技能提升、弘扬和传承工艺非遗文化,促进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由于艺术家的话语体系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天然的差异,大师们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天马行空地创作,而是不厌其烦地与当地村民深度交流,驻村创作要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行,在没有取得村民认同前不开工。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以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为创作基础。这种创作方式与村民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1.3" 探索当代工艺文化现代化实践

1.3.1" 工艺文化艺术核心在于唤醒乡土记忆

罗洞地区的发展面临与其他乡村相同的处境。青年人离开乡村去城市发展,导致乡村老龄化严重,农耕活动停滞,乡土文化逐渐流失。乡土记忆是文化的基础,其中时节、农耕、庆典仪式等文化活动成为承载记忆的具体方式。手艺凝聚了乡愁记忆,每件艺术作品都唤起人们对乡土的记忆。普通物件也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记忆。有学者将手工艺称作“爱的劳动”[1],只有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核,以此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艺术作品才能具备真实感染力和长久生命力。当文化生态发生变化,传统手工艺亦会出现延异性,用一种新的模式来适应新的生态,这种全新的模式既能保持其生命的本真与特质,又能够通过这种内在的特质,来唤起一个族群共同的回忆与文化认同[2]。

这种在地性对于连接政府、村民、经营者、艺术家,甚至离开故土的村民具有强大的黏合力,并最终以艺术活动串联起情感的回归和文化的认同。艺术乡建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但如果不能立足本土、用心开发,也可能导致“遍地古村、村村相同”的情况。艺术是抵抗同质化的温柔手段,也是保留乡村核心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1.3.2" 工艺文化发展核心在于现代化创新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工艺文化的手工艺大国。手工艺品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和艺术精神的结晶。手工艺不仅是劳动技艺,也是生活技艺和文明技艺。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手工艺是人们在劳动中思考和创造的产物,通过劳动积累了经验,创造了劳动和生活所需的工具和用具,逐渐形成并完善了相应的手工技艺。传统工艺美术都是以手工艺为主,家庭小作坊生产或独立手艺人工作室制作,极难实现规模化量产[3]。在现代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下,以乡村原有的手工艺为基础,将其发展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推向市场是手工艺发展的必要途径。大众业余性的手工艺实践基本上属于传统工艺的范畴,人们凭借自己的双手运用传统工艺的技术方式进行制作和创作,这种实践减少了行业生产的限制,因此具备更多的个性特质。它既是一种自娱自乐、依赖物质而不被物质所喜欢的方式,也是对手工艺文化实践和自我创新能力的考验和展示。它是新文化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个性又具有社会性。个性表现在手工艺总是个人的、具体化的,是一种感性和情感化的身体表达,是通过材料和手工实践获得的感知和创造经验。然而,这种个人的工艺实践又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性,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人们业余时间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大众的手工艺制作实践将越来越普及,工艺的艺术风格也将越来越个性化和审美化。随着当代手工艺的普及,手工艺创新的场所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和职场,而已经成为社会性的新文化实践和新艺术发展的场所。在当今社会,传统工艺正处于一个倡导创新且必须创新的时代。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从物质功能着手,还要从审美情趣层面找到功能发挥与价值提升的主要途径[4]。因此创新应成为传统手工艺发展的自觉追求。这包括工具、材料、技术的现代化,工艺和艺术表现的现代化。

2" 工艺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1" 工艺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的精神文明,既传承古朴乡间民风,又融于现代文明风尚,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在罗洞地区,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工艺,涵盖了衣食住行,遍布城乡各地。这些工艺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和价值。将传统手工艺视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挖掘、整理、转化,可以成为当前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这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工艺文化传统,激发民众的自觉自信,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首先,依托百匠园开展各种传统工艺生产的同时,通过手工艺创新的设计和制作实践,让技艺持有者成为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主体,帮助居民转变观念,开阔思想,树立文化自信,真正享受文化福利。另外,工匠小镇通过跟周边高校的全面合作,加强工艺的普及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综合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同时也进行了文化的传承。从社会风气、生活习俗、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全方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形成乡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2.2" 工艺文化带动产业经济具备稳定性和效益多样性

2.2.1" 依托传统手工艺,形成特色工艺文化产业集群

工匠小镇在政府和企业帮扶下,建立了大量的非遗和手工作坊,包括香云纱工坊、木雕工坊、非遗烙画工坊、古琴工坊等等。一是依托本地区一项或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或者富有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传统手工艺开展生产;二是具备能够开展生产的场地、水电暖、工具设备等条件;三是以脱贫人口、监测帮扶对象为重点,吸纳带动脱贫人口就业数量较多、成效较好,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艺大师的工坊既是产业基地,生产大量的手工作品。同时,作为工艺教学基地,吸引当地农民的学习。

罗洞村资源丰富,极具特色。借着优越的传承条件,罗洞成为名噪一时的木匠村。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一些老木匠历经艰苦奋斗的日子最终都只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木工这样的传统手工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精神家园、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民族精神,是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源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传统手工艺原有的生存环境逐渐消失,亟需借助创意设计的参与为其注入新的养分,构建创新设计生态,激活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吹来新风,木匠工艺又重新走进了大家视野,工匠精神的传承也在这片福地开始发光发亮。以民间传统工艺为主题的百匠园将在小镇落成,此项目以“百名大师带学徒做出万件精品”为思路,必将给罗洞工匠小镇带来更多新活力。以手工技艺为内容构建乡村文化空间,能够满足新时期乡村生活和文化需求,从而进一步留住手艺、留住人才,甚至吸引劳动力从外部回流,形成以点带面的文化产业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5]。

2.2.2" 艺术乡建,促进乡村生产和居民增收

乡村振兴,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在工匠小镇的建设里,如运输、建设围墙、绿化和部分机械作业等均由罗洞村本村村民参与完成。针对乡村治理,成立了村级社会组织,建立了“十个员”管理制度(十个员:保洁员、公厕管护员、污水处理巡检员、绿化养护员、田园生产督导员、水电保障员、公益设施管理员、公共安全管理员和志愿服务员等村职岗位),“十个员”各个岗位均是村委出资聘请罗洞村困难家庭的村民担任。以这种优先聘请当地村民参与小镇建设、乡村治理的方式,让村民在增收的前提下更获得一种家乡建设的参与感。除此之外,木匠工艺等其他外来工艺技术也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传统手工艺生产相较于工业生产,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形式,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介入,因而在安排就业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百匠园引进全市甚至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对技艺进行融合创新,对产业进行补短加长,使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带动周边其他相关业态,提升区域内农民年收入。

其次,传统手工艺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大都是当地最丰富的资源所在,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就地取材,本地加工,而且传统手工艺本身具有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文化附加值高和经济收益高等特点,因而具有成为地方经济发展重要组成的可能。

最后,随着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传统手工艺所具有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了人们寄托文化诉求的载体,木雕、玉雕、各类手工艺装饰品等由于与人们的精神文化诉求相一致,也有着更为广阔的消费空间和市场潜力。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对民生经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2.3" 产城融合,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工匠小镇联合周边的桃花小镇多次举办了美食节和艺术节,包括全国性活动“桃花小镇杯”——“中国广州·从化乡村”印象从化影像大赛、罗洞工匠小镇杯“乡约”从化全国摄影作品展征集活动;“花开流溪”——2021年第二届中国(广州)从化乡村文化艺术节。艺术节期间,餐饮、住宿、销售等服务行业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4%的经营者表示他们的销售额在艺术节期间有所增加。此外,95.7%的经营者希望能够继续举办类似的艺术活动,而98%的数字媒体和云平台经营方表示他们在艺术节中获得了可观的盈利。这也再次说明,当地的产业形态经由传统工艺文化链贯穿,已开始从传统农业模式转化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文旅产业和其他服务业为牵引的新乡村经济模式。村企合作项目已建成展示云南微雕大师作品的微雕馆、拥有植物染工坊和银匠工坊的云匠国艺馆,以及由广东本土古琴大师进驻并展示古琴制作工艺和教学的广乐府,形成“非遗文化+旅游”的特色产业生态链。2020—2022年,持续投入工匠小镇建设,大力发展村企合作,罗洞村集体经济收入计划可达200万元。年轻的力量、年轻的产业赋予了传统的木匠村全新的活力。

3" 结束语

社会学家雷蒙·威廉斯提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不能局限为有形的产品,因为它在不断地生存和发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工艺有机会重新焕发生机[6]。这就需要重新认识和构建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传统手工艺是一种文化形态,它附着在物质上,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一件手工艺品就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的缩影,映射出文化演绎的过程[7]。虽然在国家意识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的作用下,传统工艺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缺乏全民参与,传统手工艺与人们生活的融合仍存在阻碍。在当前传统手工艺振兴的背景下,需要让传统手工艺真正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通过情感认同和文化自觉的过程促进再生产的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诸如实施手工艺保护区、博物馆收藏、建立文化遗产名录和开展手工艺保护运动等保护措施本身。因此,在传统手工艺介入乡土文化重构的过程中,激发和强调民众的内生力量是传统手工艺持续发展的核心。不能简单地将工艺文化工业化、机械化生产,从而丧失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注意发挥乡村民众的主体作用,充分重视人、手工艺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以便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JEFFERIES J. Loving Attention: An Outburst of Craft in Contemporary Art[A]. In Maria Elena Buszek (eds.).Extra/ ordinary:Craft and Contemporary Art[C].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2011:222-240.

[2] 高斯琦.非遗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及其文化生态:以唐卡绘制技艺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47-172.

[3] 潘鲁生.构建中国民间工艺的文化谱系[J].美术研究,2020 (4):111-114.

[4] 张健.产业化:工艺美术发展的另一种路径[J].美术观察,2017(12):126-127.

[5] 陈聪.身体、技艺与体验——以手工艺为核心的乡村文化空间重构[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5):71-76.

[6] WILLIAMS R. Border country[M].Parthian Books, 2013.

[7] 秦枫.文化资源概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41.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科学与财富(2018年1期)2018-03-03 01:52:47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成人教育(2018年2期)2018-02-08 21:09:28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经济与管理(2018年1期)2018-02-05 16:21:39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决策与信息(2018年2期)2018-02-02 22:09:10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新一代(2017年17期)2018-01-31 20:00:2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