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的发展与实践探索

2024-12-31 00:00:00胡菊梁芳赵英邓旭杨香春李琳杨秀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新农科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0155);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3JGA291);玉林师范学院“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2023XSK003,2023XSK004,2022xjsx03);玉林师范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KCSZSF09)

第一作者简介:胡菊(1986-),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

*通信作者:梁芳(1984-),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抗逆性生理及繁殖栽培管理。

DOI:10.20028/j.zhnydk.2024.07.034

摘" 要:该文基于新农科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背景进行探讨。同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新农科建设理念及玉林师范学院涉农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农科;涉农专业;发展;实践探索;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7-0139-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alistic context of the coexistence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is paper makes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from the concept of new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latform, specialty, curriculu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agriculture-rela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applie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griculture-related specialty; development; practice explorati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2019年,新农科建设奏响了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了“四个面向”新理念、“八大行动”新举措、“百校千项”新项目[1]。涉农专业发力新农科人才培养,建设新农科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脱贫攻坚”到“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农高校尤其是涉农专业肩负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使命,同时面临着新的改革以适应新要求[2]。

关注农业产业链是新农科的突出特点,同时注重和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农科与理科、文科、工科及信息科学的相互融合。新农科建设首先要在农林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进行创新、拓展、融合。建设新农科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涉农学院应对学科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玉林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涉农学院为生物与制药学院,开设包括园林、园艺、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4个涉农专业,为学校新农科建设提供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我校涉农专业在发展和实践中探索与分析了以下内容。

1" 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规模大,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新科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我校作为涉农高校之一,应肩负起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林人才的重任。然而现实是我校涉农专业学院与新农科支撑专业学院之间缺乏实质性合作,包括专业建设的信息互通、教学科研条件的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及课程的共建等;同时,涉农专业学院的课程未提档升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未与新农科发展及时对接,尤其是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编写未充分融入新农科理念,即在涉农新专业的设置上未形成真正突破,也无新农科招牌课,同时对新农科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上,并未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执行。

2"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3],深刻领会“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的新理念、新使命、新目标和新举措[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以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为支撑,以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为动力,坚持走“政校企深度合作,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积极探索涉农高等教育改革新路径,加快构建新农科建设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着力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壮美广西的建设者,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广西各项事业全面振兴[5]。

3" 新农科建设

新农科建设理念即将科技创新引入到农业中,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改良,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全局性,通过多领域集成创新,促进农业全产业链的提升和优化,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思路,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同。新农科建设的核心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调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新技术的应用。因此,首先,智慧农业所涉及的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基因与细胞工程所涉及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工程学等将逐步取代传统栽培种植进入新农科的知识范畴[6]。其次,新型交叉学科的出现将打破传统农林知识的边界,逐步实现与农村农业治理、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集约利用等领域的有效衔接。最后,探索相应的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机制,从而使得我校新农科建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4" 发展与探索

涉农相关学院和部门紧密配合,创办跨学科交叉融合且有特色的新农科专业,是提升涉农专业吸引力及推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打造专兼结合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统筹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4.1" 师资队伍建设

新农科建设师资先行,积极对接市场,“以需定产”,采取培训一批、选调一批、引进一批和外聘一批的方式,建设一支符合高中端人才培养需求的师资队伍。因此,为适应新农科发展的现实需求,应努力开展以下工作。

1)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培训。目前,培训是涉农高校现有教师向新农科教师转变的重要一环,学校管理部门应以适当的方式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例如组建新农科师资培训中心,通过现场或远程培训等多元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以提高涉农师资队伍培训质量[7]。同时,为涉农专业教师提供学习和成长平台,有针对性地去到公司、企业、农场,参与实践、管理活动,丰富实践经验。

2)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人才引进不应只关注职称、学历,而应根据涉农专业发展和学科需求储备师资,优先引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致力于新农科教育教学实践的人才,保证引得来、用得上;优先引进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实践经验的人才,适当放宽学历或职称要求。

3)完善师资队伍考评体系。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方面与职称评聘、校内津贴分配相结合,把参与新农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到与科研成果对等的地位。同时,注重考核方式的指挥棒作用,建立新的考评体系,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农科教育研究和参与学生培养方面。

4.2" 平台建设

根据校区功能和资源条件,科学规划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着力打造集教学、科研、生产、孵化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新农”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搭建大学生就业创业高端平台。学科专业结构完成进一步优化,在以“农”为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基础上,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涉农专业和完成开设涉农新专业的可行性评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改造传统专业结构、优化新兴专业布局、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和拓展学生就业途径,需对现有公共平台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以达到优质资源集中化、部门工作协调化、学科交叉紧密化及校企合作多元化等目标和要求。我校的平台建设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平台是各高校加强师资力量,推进学科建设及优化,开展可持续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我校科研平台建设存在设备分散且管理封闭、结构化管理人员短缺、信息资源封闭且仪器设备共用率低等问题,导致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及“硕点攻坚战”等重大战略方针运行受到了严重阻碍。为此,我校可依托各涉农专业优势学科资源,规范现有贵重仪器管理制度,打造优势涉农学科科研平台。例如,建立与农业相关的重点实验室,达到学科间交叉交流深度化的目的;建立实验室共享平台,满足仪器设备使用有效化的要求;成立专业管理团队,形成科研平台运行秩序化的制度。

2)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新农科建设的最基本任务是以人为本,而如何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涉农新型人才是涉农高校的首要任务。目前,政府部门、高等学校、企业社会所构建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涉农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指导方针。我校近几年来不断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作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了有效成绩,在我校东校区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等。然而,受各方面环境影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仍存在创业资金短缺、持续性差、实习经历不足和竞争力弱等问题。为此,我校一方面加大了创新创业的资金投入,重点扶持涉农专业创新创业项目;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了“学生入企”和“企业入校”工作,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企文化氛围,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拓宽了学生就业途径和方向。

3)应用服务平台建设。目前,我校在应用服务平台搭建和优化过程中,存在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足、技术转化进度缓慢、应用服务社会项目缺少等问题。为此,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我校将自身优势资源、人才队伍、科研能力和技术专利与玉林地区(乃至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生态环境、特色资源、地理条件有机结合,建立了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应用服务平台,促进了校企合作及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双赢。例如,增强了我校涉农专业与玉林市大数据研究院的合作,通过大数据云平台为其发展提供导向性服务;鼓励涉农专业与农业相关企业的合作,为农作物及相关农产品的种植、收获、加工和销售等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优化。

4.3" 专业建设

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在新时代使命的要求下必须创新发展,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思路,形成具有特色的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

1)加强和巩固专业思想。涉农专业应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和相关专业的发展史,宣传和分享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美好前景,引导学生对涉农专业的热爱,对涉农专业产生自豪感;在校学习期间邀请知名涉农专业相关专家来校开展主题讲座,引导学生对涉农专业产生更强的自信心;毕业季邀请涉农专业创新创业专家现身说法,增强学生对涉农专业就业的信心。近年来,我校涉农专业在学校领导及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创业、就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创业率和就业率稳居全校第一,树立了创业和就业典型,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2)明确专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实行校企合作,推进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施认证教育,努力提高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抓好教材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社会声誉,适应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科研实力强、具有较大规模效益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涉农专业。

3)推进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2019年6月28日,《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在浙江省安吉县发布,标志着我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把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为高等农林教育的新使命,推进农科与理、工、文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同时将构建农林教育质量新标准,主动布局新兴农科专业,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8]。我校涉农专业建设长期以来受限于传统农学和生物科学,而农林经济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大数据等相关知识,是当前新农科发展需补齐的短板。因此,在新一轮专业建设中,涉农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打破固有壁垒,注重推进相关专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

4)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新技术对于涉农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学校应加大对涉农专业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合作、科研活动等。同时,紧密结合广西乃至华南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我校涉农专业建设,积极设置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方向,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人才。

5)增强保障措施。首先,在特色专业基础上,加强对涉农一流本科专业的指导和引导,为专业带头人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能力。其次,根据涉农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要求和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添置、更新教学设备投入。最后,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持续培养机制,形成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开发人才和稳定人才的工作机制,结合课程建设及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实验实训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4.4"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新农科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可通过通识、专业、实践三大教育模块,打造“三位一体”模式。我校涉农专业课程建设采取了如下措施。

1)重视课程建设举措。首先,完善课程建设目标与方案,明确任务,实行责任分解,制订合理的建设规划及方案,更新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上进行创新、拓展、融合;其次,强根固本,开放教学,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完成高水平“金课”建设;最后,定期检查,注重实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2)丰富通识课程。新农科课程建设除加强传统通识基础教育外,还需做好学科知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面向新需求,例如增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智慧农业新业态等行业新发展动态。同时,我校涉农专业为适应新农科建设需求,融合了农业经济、计算机与大数据等新的课程,以培养更适应新农村发展需求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三农”。

3)创新专业课程。传统专业课程是涉农专业的核心和基础课程,但存在知识体系陈旧、更新相对较慢等问题。我校涉农专业在专业课程创新时既保留了其核心内容,又删除了陈旧内容,并及时补充本学科研究最新进展,更新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专业认同感。

4)拓展实践课程。我校新农科实践课程在保证传统农业技术类实践的同时,在内容上更加贴近“三农”,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及农民需求,并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配置到产教融合的平台上及产业示范基地中,根植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厚植“三农”情怀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

4.5" 人才培养

我校以“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应用复合型新农科人才为目标。我校涉农专业充分发挥了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优势,夯实了本科生专业基础,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加快了复合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瞄准了地方农业发展需求,建立了“产研结合、本研贯通”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打破了传统专业导向型教育模式,建立了通专复合型教育模式。其次,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农”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应用”为导向,创设一些符合涉农专业发展需求的课程。最后,在前期“卓越农林人才班”教学班的基础上,推进卓越新农科人才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入学后进入学院植物科学开放平台学习,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拓展专业知识,了解世界新型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农业技术应用前景,建立健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5" 结束语

我校是广西玉林地区唯一的涉农高校,区域农业产业基础较优,涉农专业特色突出、师资力量雄厚,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资源丰富,对推动桂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新农科建设背景,我校涉农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发展与实践探索,为培养新时代具有“三农”情怀的涉农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权建华,鄂利锋.“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督导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4):49-51.

[2] 张玉岚,季小康,陆道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科发展实践探索[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2,43(6):223-229.

[3] 陈嘉迪,郭静.自媒体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5):63-65.

[4] 李凌岩,刘立成,邵广,等.牛精英实践教学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培养“新农科”新型人才应用效果的研究[J].中国乳业,2020(S1):50-54.

[5]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意见》加强新农科建设[EB/OL].http://agri.jl.gov.cn/zwgk/zcfg/zc/202006/t20200617_7274413.html.

[6] 新技术呼唤“新农科”[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0328984862914673amp;wfr=spideramp;for=pc.

[7] 王洪义,郑雯,何晓蕾,等.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现代园艺,2019(11):173-175.

[8] 教育部门启动新农科建设 推进农科与理工文学科深度交叉融合[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759312240

6613192amp;wfr=spideramp;for=pc.

猜你喜欢
新农科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6:54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 05:20:43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9:20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2:40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