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宁夏移民村发展探索

2024-12-31 00:00:00张驰周弘毅夏固萍燕宁娜马冬梅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 要:20世纪50年代,宁夏的南部山区就地扶贫开发建设无力、无法改变贫困局面,因此,宁夏于1984年开始组织南部山区人口向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饶的北部川区及山区的引黄灌区迁移,进行开发性生产,即为“吊庄移民易地搬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防止农村规模性返贫。该项目以“弘扬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智慧振兴”为目标,进行园子村智慧发展规划,探索移民村防“返贫”战略,通过对园子村的后续产业智慧发展规划与空间环境优化设计,促进乡村高品质人居环境,为其他扶贫搬迁乡村提供范例。

关键词:乡村振兴;移民搬迁;吊庄移民;产业优化;空间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165-04

Abstract: In the 1950s, the construc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ern mountainous areas of Ningxia was weak and could not change the poverty situation. In 1984, Ningxia began to organize the mig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southern mountainous areas to the northern Sichuan area and the Yellow River diversion Irrigation area, which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rich land resources, and carried out development production, i.e., the \"relocation of Diaozhuang immigrants\". The No. 1 Documen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2023 mentioned that we must unremittingly take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s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work of the whole party, adhere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event rural areas from returning to poverty on a large scale. With the goal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Red culture and folk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wisdom\", the project carries out the wisdom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Yuanzi village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y of preventing \"returning to poverty\" in immigrant villages. Through the follow-up industrial wisdom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space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design of Yuanzi village, we can promote high-quality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rovide examples for othe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location villag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location; Diaozhuang migration;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spatial optimization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明确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之一,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难度最大、投入最多的专项扶贫工程。“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用5年时间使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方的近1 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彻底摆脱贫困,有力推动了搬迁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助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易地扶贫搬迁发挥了明显的政策效应。宁夏回族自治区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就是吊庄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乡村。

“吊庄”为宁夏俗语,指一户人家分居两处开荒种植,吊在2个地方,故称之为“吊庄”[2]。20世纪50年代,宁夏的南部山区就地扶贫开发建设无力、无法改变贫困局面,因此,宁夏于1984年开始组织南部山区人口向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饶的北部川区及山区的引黄灌区迁移,进行开发性生产,即为“吊庄移民易地搬迁”。

1" 研究背景

1.1" 理论研究指导类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从“三农”问题出发,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现代种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设施等7个方面实现乡村振兴[3]。建立在以上方面的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的理论研究则有以下几种:一是蔡潇彬[4]针对扶贫搬迁后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出了总结,提出大方向的解决策略。二是施国庆等学者研究发现移民搬迁会对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网络、就业与生计模式等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移民搬迁后再度出现贫困。三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乡村振兴部对企业和政府提出移民搬迁后续帮扶的路径[5]。以上对易地搬迁防返贫问题阐述广泛,均无针对性。

1.2" 政策导向指导类

国内主要采用政策支持推广试点经验总结综合评价的实践路径,形成了发达地区为主、 特殊类型地区为辅的研究格局,发达地区研究较为丰富,基本形成产业振兴为主,其他振兴维度均衡发展的格局。通过构建乡村-中小城镇大城市的多中心互惠共生发展格局即为其中一种做法[6]。浙江省的“农旅融合模式”,达到以农促旅、以旅促农的目标[7]。而特殊类型地区的研究目前仍旧较为单薄,主要聚焦于“产业振兴、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等方面,不同类型特殊地区的实践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比如革命老区,后续发展大多以红色文化为基调,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实现对红色文化的静态保护向活化利用转变,构建“特色旅游”模式,从而实现文化振兴[8]。

而关于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指导解读则主要有以下数项:滕海峰等[9]阐述了“空间迁移”后产业融合在政策方面的取向和重点;时鹏[10]从易地扶贫搬迁促进农户非农就业、稳定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农户家庭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搬迁农户主观幸福感等方面为政府进一步完善接续扶持政策、实现巩固搬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政策建议。随着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新的挑战和机遇也随之而来,易地搬迁扶贫也有了新的政策支持,因此也需要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新的建议。

1.3" 大区域(县,区,镇,乡)帮扶策略研究指导类

郑乐伟[11]对永顺县移民搬迁整体的农户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机制。张彩娥[12]借鉴国内外易地扶贫搬迁社会融入帮扶的优秀经验,结合右江区实际,基于公共政策理论基础,提出建议。以上文献以大区域的视角提出移民搬迁后续问题,且以南方居民点为主,无代表性。

综上,已有的易地扶贫研究主要针对前中期搬迁指导,极少重视后续的规划策略。因此,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借助调研与Arcgis软件创新性总结易地搬迁乡村的后续规划措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 园子村产业现状分析

2.1" 村落选址及周边环境分析

芦草洼位于银川市西南郊、永宁北侧,包兰铁路穿越其腹地。宁夏铁道干校建筑群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具有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代表性的建筑群,能够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铁道干部在此劳动锻炼、生活的历史场景。铁道精神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相继培育出了“大秦精神”“青藏铁路精神”“高铁工人精神”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1983年,银川市西南郊和永宁县北部的芦草洼划归泾源县建立移民吊庄,第一批移民也是从这时开始搬迁过来,有着深厚的移民文化和开荒精神。

良田镇位于银川市金凤区南部,东、南邻永宁县,北至银川市南环高速公路和六盘山路向北500 m处,西靠包兰铁路与西夏区兴泾镇相连,是银川市的城郊镇。银兴公路、观平公路越境而过,对外交通比较方便。

园子村隶属于金凤区良田镇,地处银川市南郊,占地5.9 km2,共分为2个片区:中心村位于金凤区良田镇南部,北靠光明村,西邻金星村,南靠闽宁镇玉海村,东靠永宁县,银兴公路从村庄西北侧边界通过,距离良田镇中心7.3 km。6队位于永宁县玉泉营农场东侧,东临永宁县望洪镇,国道307从村庄南侧边界通过,交通便利。

2.2" 园子村产业现状

第一产业方面,园子村现状第一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园子村是银川市主要蔬菜瓜果农业产区之一,是银川永久性蔬菜基地,生产条件优越,排灌便利,主要种植品种有葡萄、桃、草莓、樱桃、吊瓜和西红柿等。园子中心村经果林种植面积约17 hm2,主要以苹果、桃、梨和杏等品种为主;农作物种植以玉米、小麦为主。园子村现有成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共有温棚165栋,种植了葡萄、樱桃、桃子和吊瓜等水果,可带动500户村民就业,年产值达1 000多万元。通过手机APP,农户可随时监看大棚内温度、湿度等,也可以实时调整各项指标。以及有两处规模较小的牛养殖区,分别占地1.3 hm2和1.0 hm2。对第二产业而言,园子村目前没有任何加工业。

第三产业方面,园子村第三产业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主要务工地点在银川市区和周边乡镇等,从事驾驶员、工地建筑等相关职业,另外,园子村对乡村休闲旅游业已经进行初步建设,通过“村委会+联合社+产业扶贫基地+脱贫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扶贫基地+村委会+脱贫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成蔬菜公园[13]。园区边的 20 座小木屋水电暖齐全,配备干净被褥,为游客提供乡村旅游采摘“一条龙式服务”。园子村高度重视回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安排专人负责整理、挖掘、收集具有回族特色的文物260余件,整理出了回族非遗传承项目剪纸、刺绣、踏脚和花儿清唱等,每年都举行回族民俗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发扬传承。成立了良田镇妇女刺绣协会,每年培养特色刺绣500余人,产品销售国内外,很受消费者喜爱。

3" 园子村产业现存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3.1" 现存主要问题

园子村目前产业发展存在较多问题。第一产业方面,园子村作为城郊移民村,因地域限制,人均用地仅有1.5亩(1亩约等于667 m2),人均土地面积少,农业产出收入低,且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移民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第二产业方面,园子村目前没有加工业,村民就业机会缺乏。第三产业方面,园子村旅游发展还比较薄弱,休闲旅游吸引力不足,休闲农业刚刚起步,已经形成的观光休闲农业数量不多、规模较小,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质量、消费体验和特色品味有待提升。乡村旅游也缺乏文化内涵,旅游产品较单一。目前作为民宿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边的小木屋已经废弃,缺乏配套管理措施,目前处于上锁状态;蔬菜公园旅游设施极度简陋,与一般乡村农家菜地无二,缺乏园子村村域特色。此外,该村落未对铁道干校历史建筑群实施任何保护利用措施,处于废弃状态,部分铁道干校职工宿舍有村民居住,旅游资源利用率极低。且历史建筑年久失修,房屋出现残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屋面渗漏,整体面貌破败不堪,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外立面脱落,有的大门损坏严重。

3.2" 问题产生原因

3.2.1" “重安置、轻发展”的固有思想

现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重点主要在于移民村新安置点的建设,对于后续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较少。各地政府普遍在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重安置、轻发展”思想,具体表现政策的制定上更多地把关注点集中在安置上,对于后续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划等各方面考虑和集中的精力都相对较少[14]。同时,从园子村发展建设的资金分配来说,用于后续发展的资金也比搬迁安置的少很多;正是这种“重安置、轻发展”的错误认识使得后续产业发展的配套建设滞后,也造成后续发展资金紧张。这样一种“重安置、轻发展”的理念,势必使工作重心偏移到移民村环境空间建设上来,使得后续发展资金不足,后续产业发展也困难重重。

3.2.2" 产业发展规划缺乏一定前瞻性

园子村战略规划在产业发展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与产业相对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所以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如乡村旅游缺乏文化内涵,旅游产品单一;民宿废弃,无法“留住”游客;铁道干校历史建筑群未做任何保护利用措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

3.2.3" 经济发展现状制约产业发展

园子村位于银川市金凤区南端,受银川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其他城郊村弱,经济发展现状相对而言本身就较差,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总量较小,一定程度上制约后续产业发展。园子村目前作为银川市蔬菜供应基地,有一定的蔬菜林果业经济基础,但是用地较为分散,无法形成集约化、机械化的大规模农业种植。且经济发展模式仍为传统小农经济,村民收入较低。此外,园子村未能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生产具有村域特色的品牌产品,传统的种植业产业链效益低下,农产品缺乏附加值,不管是牲畜养殖还是蔬菜林果种植均为养种—运输—销售模式,产业链条都相对较短,没有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相对而言附加值较低。

3.2.4" 园子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园子村第二产业缺失,村民就业只能从事传统种植业,但人均土地面积较小,因此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新型农业种植模式无法广泛应用;园子村第三产业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主要务工地点在银川市区和周边乡镇等地方,从事驾驶员、工地建筑等相关职业,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随之而来的是孤寡老人数量的增多。

4" 园子村产业智慧发展规划策略

4.1" 发展创新红色文化旅游

以网络平台为传播媒介,红色文化为传播载体,搭建合适的网络APP等宣传平台,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继承革命传统、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氛围。建设园子村传统村落主网页,将园子村的红色文化、优秀的民风民俗、精湛的传统技艺展现在众人面前。

在园子村内以宁夏铁道干校+村史馆为传承载体,以展示、讲解、研学和教育传播方式,形成红色之路。采取“非遗+教育”模式,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中包含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深入挖掘园子村红色文化内涵,以宁夏铁道干校职工的突出事迹、宁夏铁道干校体验活动,发扬红色文化精神,形成以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以宁夏铁道干校等作为传承载体,不断为园子村红色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采取“非遗+研学”模式,因势利导,科学规划设计研学路线,把园子村红色旅游景点相互关联,形成完整旅游闭环路线,同时带动村落的餐饮、民宿、商贸等业态,除了提升村落的自身价值和收入,更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保护与创新。

4.2" 推进文旅乡村生计智慧发展

以图片的形式,加之文字的阐述,将园子村传统村落的别样风情提列到微博微信的头条新闻上,增加人民群众的关注度。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扩大园子村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园子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以“传统工艺+文创”模式充分发挥园子村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特色街坊,面向市场,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化资源、农业资源、特色物产”等要素,提炼、创新、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推动形成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文创产品,提升旅游吸引力。

4.3" 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将南北向道路两侧的闲置空地打造为集当地文化、美食、工艺品、土特产和特色客栈民宿为一体的休闲街区,以每一间木屋制作一类商铺,商铺可以采用木质牌匾和仿古采用粗布幌子制作招牌,增加街区趣味性,将周围的闲置院落空间纳入街区内,使得街区的空间更加丰富,体验感更强。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将农业产业当作旅游来做,发挥农作物的多样化价值,在农田中建设游览设施,提升农业产业观赏性、体验性、科普性,实现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4.4" 保护传统村落景观风貌

传统村落的保护,首先想到的是怎样保护有形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而忽略了保护的核心,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在于存续和弘扬优秀文化基因,传统村落生存发展的生命力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根基,以及与之成套的思想观念、制度礼仪等构成的生活方式。而且,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缺少资金扶持、专业技术人员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使传统村落无法得到有效的维修和保护。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的认同和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保护。

因此,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其相关的文物、场所,应统一按原建筑的格局空间维护修缮,提出维护和修复的具体方法和维修指导手册和更新方案,将宁夏铁道干校传统建筑遗存所赋予的内涵价值延续传承下来,巧借旅游作为活化利用的药引子,重新确定新需求,促进闲置或废弃房屋的活化利用。

5" 结束语

良田镇园子村作为典型的吊庄移民村,后续发展应当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融入银川市发展大格局,加快村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近期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小麦等农产品轻加工基地,并加入电商服务业及精品采摘,推进产业融合,构建“种植业+农产品轻加工、种植业+商业服务”的现代化产业联动体系,实现园子村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远期结合园子中心村铁道干校历史建筑载体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与农业休闲体验及农业科普培训类项目共同构建园子村产业联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建设特色明显、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和谐村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0- 11/03/content_5556991.htm..

[2] 吊庄移民:开发式易地移民的主要形式[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5(11):13-14.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1797(6):4-10.

[4] 蔡潇彬.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成效、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22,1034(8):78-80.

[5] 陈艳菊.新时期支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有效路径[J].农业发展与金融,2021,330(11):50-52.

[6] 武小龙,谭清美.新苏南模式:乡村振兴的一个解释框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8-26,163-164.

[7] 孙婧雯,马远军,王振波,等.农旅融合视角下新型乡村社会关系架构及提升路径——以浙江金华陈界村为例[J].地理研究,2020,39(3):696-708.

[8] 杜芳.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的知识图谱:热点演进、发展趋势及国际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4):231-240.

[9] 滕海峰,李含琳.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后续帮扶:政策取向与政策重点[J].生产力研究,2021,348(7):1-6,161.

[10] 时鹏.基于农户视角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效应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

[11] 郑乐伟.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后续就业帮扶长效机制优化研究——以湖南省永顺县为例[J].广东蚕业,2023,57(1):126-128.

[12] 张彩娥.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的社会融入帮扶机制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22.

[13] 陈玲.金凤区园子村:产业链上建景点,村民吃上“旅游饭”[J].银川日报,2022-7-22(003).

[14] 张艺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研究——以B县安置点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9.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科学与财富(2018年1期)2018-03-03 01:52:47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成人教育(2018年2期)2018-02-08 21:09:28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经济与管理(2018年1期)2018-02-05 16:21:39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决策与信息(2018年2期)2018-02-02 22:09:10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新一代(2017年17期)2018-01-31 20:00:2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