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加强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耕读教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了解耕读文化来源、解读耕读文化内涵、推广耕读模式是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该文以耕读教育为基础,融合涉农高校育人模式,通过树立耕读思想、打造特色课程、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师资力量和提高宣传力度等方法加强耕读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构建和实践路径的探索,为新农科建设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关键词:耕读教育;涉农院校;特色育人体系;实践路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128-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accelerat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as a fine trad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interpreting the connotation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and popularizing farming and reading mode are important mean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system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and integrates the education mode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establishing the thought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reating characteristic courses, establishing assessment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eachers and improving publicit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model and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tillage and reading education, so as to train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Keywords: farming educa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system; practice path; talent training
中华民族自古以农立国,在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相交过程中形成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1]。在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文化中,“以农为本、以耕为重”为代表的中华农耕文明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下来的一种至高文化形态[2]。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3-4]。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农院校耕读教育特色育人体系建设,探究耕读教育实践路径合理规划,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创新人才,2021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教高函〔2021〕10号),要求涉农院校进一步加强农学学生中华传统农业文化系列教育,将耕读教育有关课程作为农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并阐述育人使命、劳动教育和耕读教育三者间的必要联系。
1" 耕读教育的文化背景
1.1" 耕读教育的历史背景
耕读文明是我国农业的软实力,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5]。传承耕读文明,发扬耕读精神是加深我国农业学子精神内涵,促进农业院校特色育人体系发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途径。耕读教育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论语·卫灵公》曾言,“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在汉朝,更加推崇“以耕养读”“勤耕苦读”的理念,耕读成为寒门子弟的求学路径,耕读相兼的治学理念逐渐兴起;至宋代,“耕读”一词以书面形式出现,以宋明理学为核心的传统耕读文化正式确立。明末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张履祥极力强调“耕读相兼”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为农为士,耕则力耕,学则力学,须知“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6]。通常意义上讲,“耕”就是从事农业生产,耕田种粮,从物质上满足人类日常需求,保障人类生存;“读”就是通过知识学习,文化教育,从精神上满足人类思想需求,确立人的价值[7]。“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文化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始终,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文明历经无数考验仍能蓬勃发展、延绵不绝的重要依托[8]。
1.2" 耕读教育文化内涵
在当代中国,耕读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模式,而是承载着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的教育理念[9]。耕读教育正以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农业学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读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耕”与“读”的结合,而是有了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核。在全面智能化的今天,“耕”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耕作劳动范畴,而是要聚焦当今农业发展热点,结合现代科技转变为智慧农业、生态农业。“读”也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填充,而更加注重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了解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耕读教育正逐步从书本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变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进而成为涉农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
1.3" 耕读教育重要价值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安身立命、社会统筹发展的基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矛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解决乡村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但是局限于乡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很多人才都集聚在城市地区,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留在乡村,导致乡村人才外流,甚至大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农抵农”心理。因此,我们急需在涉农院校中普及耕读教育,以此来激发学生农业兴国情怀,有助于我们培养知农爱农、兴农助农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扩宽农业人才储藏库。
2" 耕读教育的问题识别
2.1" 耕读思想覆盖不够广泛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新型农业科技工作人才的要求逐步提升。耕读思想是脱胎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了解耕读教育、探索耕读模式对我国农业学子培养“三农”情怀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来看,多数农业院校仅把耕读教育付诸于简单的口头行动,没有深入发扬耕读教育更深层次的含义,导致学生对“耕读”的理解较为浅显,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耕读文化的立意之处,耕读教育课程开展效果微乎其微。
2.2" 耕读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耕”指从事农业生产;“读”指接受文化教育,耕读教育是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耕读课程是农业学子了解耕读文化最直接的形式,与传统授课不同,耕读课程更加注重综合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了解耕读历史、农业文化、乡村演变等知识。这就要求耕读课程不能仅局限于单方面讲解,还应融合其他农业课程如农业发展史、乡村振兴与农村发展等课程,并结合大比例的实践课程,让农业学子深入田间地头,体验耕读魅力。
2.3" 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课程考核是评估课程开展效果的主要方式,全面、多元的考核方式更能发现课程开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目前,大多数耕读教育的考核没有一个统一的定性,更多是由教师根据各自教学安排适时开展,缺少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制约,并且考核以学生的实践报告为主,缺乏过程性监督,考核不够全面[10],难以反映学生在耕读课堂上获得的真实效果。
2.4" 师资力量不够坚实
健全耕读教育工作体系是夯实耕读教育的重要基础。由于目前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善,耕读课程的授课教师“兼”而不“专”的现象较为广泛,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课程的传授效果,更影响耕读情怀根植学生思想的效率。耕读课程还存在多位教师一同授课的情况,容易导致耕读教育“碎片化”,不成体系,导致耕读课程流于“耕”的表面,忽视了“耕”的精髓与“读”的要义[11]。
2.5" 宣传力度不够全面
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数字媒体的光速发展,给耕读教育的普及宣传也带来了机遇[12]。但是目前多数院校对于耕读教育宣传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到位,导致学生对于耕读教育的理解还处于“只闻其音,不知其意”的地步。严重影响农业学子的学习热情,对于耕读教育的深度开展具有一定的负面性。并且相应专项教学资金项目较为短缺,资金较少,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宣传,难以承担日益丰富的农业人才培养任务。
3" 育人模式体系构建及实践路径探索
3.1" 树立耕读思想教育,打造爱农情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13],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量“三农”人才。提高耕读课程时长占比,主要教学内容涉及古代农学思想、耕作技术、农业生产民俗、生活习俗、农业生态文化、农耕礼仪祭祀和涉农诗词歌赋等非实体形态[14],向农学学子厚植家国情怀和“三农”情怀。农业院校作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育人基地,要充分发挥“桥头堡”精神,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将知农爱农情怀深深烙在每一个农业学子的心灵深处。
3.2" 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培养知农人才
耕读教育脱胎于我国传统文化,将耕读教育融入农学课程,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学子培养爱农情怀,培养学生兴农技巧。应将耕读教育全面覆盖到农业院校专业课和选修课中,构建合理的教学实践体系,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体系,耕读教育不仅仅包括田间种植与养护,还应在课程中设置如组织培养、微生物繁殖、食用菌培养和作物分子遗传转化等多类课程。培养学生进行简单农事操作以及农业知识培训。要以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农业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如除草、施肥、授粉和收获等田间作业方式的不同,打造不同的实践课程,并在课程中加入先进农业机械的参观、先进农业技术的学习等项目。联合企业、政府,打造卓越的课外实践活动平台,使涉农实践教学走下“黑板”、走出教室、走进田间地头[15]。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料图库、视频资料等教学信息化建设,优化过程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有些教学案例无法在课堂实景演示,可通过建立资料图库、视频资料等教学信息化手段,丰富课堂理论知识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引导学生成为具有“三农”意识、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
3.3" 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加强成果监测
耕读教育育人实效的充分发挥,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保障机制[16]。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符合涉农高校学生发展实际的耕读教育评价体系。要以学生耕读素养为核心,评价考核参与人员可选择涉及农业生产的所有参与人员,从农事操作、农业知识储备,农业创新性、实践能力等多角度构建全面的、综合的、多方位的评价考核机制。成绩考核要公正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的表现,使耕读教育的意义得到真实体现。
3.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硬件实力
教师是学生学业路上的指明灯,丰富的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的学术底蕴。充足的教育项目基金是丰厚师资力量建设的基础,应加大对涉农院校耕读教育的重视,加大资金注入比例,吸引其他高校优秀教师参与耕读教育的建设,引进耕读专业人才。学校需要依托自身资源,联合企业、合作社等机构,聘用行业专家、学科领头人等专业人才担任耕读课程校外导师,构建专兼结合、高校社会结合的耕读教育师资队伍[17]。应选取校内专业导师担任耕读课程主讲,并通过推荐、考核、遴选等制度吸纳农业企业技术人员、农业管理人员、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担任学院的耕读教育兼职教师[18]。并将耕读教育课程开展情况加入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环节中,以此提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优秀农业学子打造坚实基础。丰富的师资力量需要辅以相应的实验设备平台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涉农高校不能只一味地注重人才的引进,在引进耕读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硬实力的打造,筹备符合当前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型实验设备以及实验平台,是涉农院校合理使用自身师资力量的重要保障[19]。
3.5" 拔高宣传力量铺垫,打造耕读典型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影响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教育环境[20]。在高等院校中的农业教育领域里,新媒体的介入为传统的耕读教育打开了新的传授方式,开辟了融合创新的新路径[21]。耕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单凭课本上的理论输入很难保障课程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量,播放农业宣传短片,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农业发展水平,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可在学校中通过举办农业名师讲座、农技学习兴趣小组、新型农业技术科普、打造农业科普公众号等活动,选取优秀的耕读教育学习达人,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加以宣传,鼓励、培养学生的知农情怀。
3.6" 融合多种学科优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农学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在农业课程学习中,尽早地结合理论和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创新思维。因此,要鼓励农业学子尽早接触科研,跟随自己导师接触农业科研相关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显著增加理论理解的深度,提高其农业课程学习的效果。前期的这些准备和积累,可以加深学生对科研的认知,以提高其在后期学习中对纯粹的抽象的理论的接受度,进而提升认知,培养其创新思维[22]。
学校要大力提倡多学科融合发展,通过建立健全创新平台,发挥多学科融合优势,将理论授课、实践授课、实习和毕业实践等环节综合起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顺利衔接。鼓励实行开放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用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解决问题来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信心[23]。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开拓创新思维,锻炼能力。
4" 结束语
新时代的农业教育更加注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开展耕读教育,传承耕读文化是每一个农林类高校发展的机遇。建设合理的耕读育人模式,搭建耕读实践路径能够为完善农学学科发展、加强农业教学改革,加深优秀“三农”人才培养素质,加速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琰.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思想意涵、时代价值及传承路径[J].理论探讨,2023(5):105-112.
[2] 刘佳.中华农耕文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9):123,134.
[3] 习近平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N].人民日报,2019-09-07(1).
[4] 李谦.涉农高校系统化推进耕读教育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4):145-148.
[5] 李晓,陈志军,周聪,等.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开展耕读教育的意义与体系构建[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3(12):126-130.
[6] 张宇.耕以养家 读以修身——《颜氏家训》中的耕读传家思想[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3(10):60-62.
[7] 姚桂林.涉农高职院校耕读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4,4(4):158-161.
[8] 王岩,王晶.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职院校学生廉洁修身教育的探赜[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1):67-70.
[9] 李杨.新媒体助推高校耕读教育创新的路径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4(2):24-26.
[10] 郑永春,宋宇鹏,李海涛.基于中药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耕读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Z1):159-162.
[11] 孙洁.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院校耕读教育的意蕴、困境与路径[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5(6):35-38.
[12] 黄雨燕,覃蔚玲,黄家远.新形势下耕读教育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J].广西教育,2023(33):37-41,51.
[13] 孙永立.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农业农村部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J].中国食品工业,2021(Z1):41-45.
[14] 王蓉.“耕读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发展路径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1,23(3):88-92,97.
[15] 王亚洁,曾庆娥,孙红绪.耕读教育融入高职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究——以涉农高职院校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4(2):152-155.
[16] 郑永春,宋宇鹏,李海涛.基于中药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耕读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Z1):159-162.
[17] 青平,吴晓斌,刘震.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与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6):1-9.
[18] 成晓典,朱江.基于乡村振兴视阈下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模式初探——以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23):279-282.
[19] 梁梦玫,原容莲.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耕读教育探讨[J].广西教育,2023(12):107-110.
[20] 祝海燕,代惠洁,田素波,等.“校企共育、耕读一体”模式在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23(19):208-210,220.
[21] 赵娜,黄蕊.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校学生党员耕读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路径探索[J].河南农业,2023(33):36-37.
[22] 龙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6):256-257.
[23] 周亚星,余忠浩,罗巍,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J].河南农业,2023(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