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提出新的要求,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尤其需要在涉农专业数字化改造、非农专业数字化服务等领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大国农匠”。涉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新时代“农匠精神”内涵与价值,引导学生专注“三农”领域提升技术技能,响应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感召,从而适应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匠精神;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涉农专业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031-04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ll-round servi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quires more high-quality talents who \"understand agriculture, lov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particular, we need \"greatfarming professionals\" who are dedicated and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in the field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related specialties and digital services of non-agricultural specialties.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ully tap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the \"spirit of farmers\" in the new era, guide students to focus o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o improve their technical skills, and respond to the call of the times of glorious labor, precious skills and creating greatness, so as to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pirit of farm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工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工匠精神,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离不开农匠精神,新时代农匠精神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具体展现,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驱动作用。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变,涉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探究工匠精神向农业延伸的新内涵以及新时代农匠精神在农业领域的地位,充分挖掘新时代农匠精神内涵,体现出新农人应具有的品格和素质,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需求。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1.1" 工匠的含义
“工”“匠”与“工匠”之意相互通用[3]。《辞海·工部》中说,“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4],古代“工匠”指在手工业具有一定技艺的人。邢玲[5]认为从词源学来看,“工”作“巧”“精”之解,“匠”则表 “技艺”之意,“工匠”即精于技艺、巧于手工的制造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产业革命的发展,传统工匠的角色也由传统工业技术主体向现代工业技术主体转变,工匠的指称对象包括建筑行业、制造行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
1.2" 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
宋时磊[6]从工匠精神的孕育之初探讨先秦时期工匠精神,认为其具备崇尚圣祖与技道合一的内在气质。刘玲[7]从思想史角度出发,阐明传统工匠精神乃根植于中国深刻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品格之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物我为一的智慧。黄翠瑶等[8]认为传统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制作器物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具匠心、不断改进、精益求精的专业技术精神、所遵循的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以及所追求“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韩露等[9]认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倡导尊师重道的道德情操观、遵从德艺兼修的职业操守观和崇尚爱国利民的价值信念观。胡祎赟[10]指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既包括有“正德”文化的职业信仰,“勤勉”劳动的职业意志,同时兼具“精巧”工艺的职业技能。梅其君等[11-13]通过系统研究,认为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基本含义为精益求精、敬业专一、尊师重教,但又表现为维新守庸、道技合一、德艺兼求的工匠人生理想。
1.3"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在传统工匠精神基础上的继承与发扬,自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后,其热度持续未退。新时代呼唤的工匠精神,其对象更为宽泛、内涵更为丰富、创新意识更加明显。邓玉菲[14]认为,工匠精神应升华成为一种面向全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以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尊师重教、德艺兼修、道技合一,以及社会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理念与行为方式的统一,而新时代工匠精神在以上内涵的基础上,强调了勇于创新的重要地位,殷凯伦[12]认为勇于创新成为现代工匠精神的首要价值表现。而创新精神强调的勇于探索、推陈出新,是否与工匠精神注重的遵规守道、精益求精相互矛盾,应小萍[15]从社会心态角度对二者进行辩证分析发现,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二者之间既相互兼容并包,也存在相互分离、对立统一的地方,并提出应在创新创造与学习传承、求新求变与保持稳定、原创革命与改良革新等方面把握好平衡,做到有机融合。
2" 农匠精神的内涵
2.1" “农民”的含义
税明杰[16]、孟继民[17]认为,“农民”一词的概念随着国情、政策等多重因素在认知上一直在改变。古籍中农民主要指称身份或职业。《谷梁传·成公元年》中提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商民,有工民。”中国自中原地区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传统农业逐步形成,进而占居统治地位,农民的身份地位仅次于士。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把农民定为农村户口,户籍制度将农民的身份赋予了社会属性[18-19]。只要具备农村户口,便是农民。孟继民从人口结构角度分析,认为农民属于农业人口范畴,与工人、干部、学生等群体概念相对应。至17世纪以后,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的衰落,以及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是一种生活在农村、收入低的群体,是贫穷的“身份”和“称呼”[20]。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变革和发展,我国已从传统农业模式迈入现代化农业。2013年,时任农业部长韩长赋提出“让农民这个称谓从身份向职业转变[21]”。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不再局限于户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22-23]。
陈温福等[24]认为,“匠”辞海释义为有专门技术的工人,如木匠、能工巧匠,也指在某一方面造诣或修养很深的人。“农”属于社会生产分工范畴。“农匠”可以理解为在农业生产领域具有一定技艺或造诣很深的人。
2.2" 工匠精神在农业领域的延伸
工匠精神的外延使其在农业中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以“职业”逐步取代“身份”的新型职业农民与“工匠精神”共生共存的职业范畴逐渐扩张。李维维[25]提出,从词意上看,“农匠”精神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领域匠人所具有的精神。农业生产领域包括农、林、牧和渔等各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等匠人精神,世代相传的工匠精神推进了我国技术的持续发展;张竹筠[26]认为,从“农匠”精神的实践主体看,“农匠”精神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匠人在中华文明演进史中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精神特质。但要注意不要将其弱化为一种职业精神。事实上,“农匠”精神本质上是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弘扬“农匠”精神,离不开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3" 新时代农匠精神的内涵
新时代农匠精神的指称对象是现代农业从事者,中国自中原地区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传统农业逐步形成,事实上我国农业领域从不缺乏“工匠精神”。而现代农业不仅对现代农业从事者的农机与农业生产技能、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也需要对传统农业中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加以继承并不断丰富,以满足农业产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为农业市场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创造良好条件。
2.3.1" 精益求精
传统农业中精益求精的精神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之中。毛泽东[27]同志在农村调查文集中指出,农民是最珍爱自给土地的所有者,除非外力的原因才迫使他们转让自己的土地。费孝通[28]在《乡土中国》中指出,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土地作为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来源,其对土地的热爱与珍视是毋庸置疑的。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利用生产工具耕种、收获,实现自给自足。荀子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说明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勤劳肯干,且十分擅长,则能收获更多[29]。但即使如此,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农民的付出与收获有时并不成正比,但千百年来,农匠并没有放弃耕作,而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精耕细作过程中培养出了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匠心”。
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精耕细作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产量。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更加营养、更加健康。因此,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对品质的需求。然而,部分农业生产者为追求利益,忽略质量,甚至不顾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投放大量化学药物、破坏生态,已然与农业社会时期农夫们“得之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穷而不慑,达而不荣”“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的利益观背道而驰。因此,新时代下,不仅需要追求精益求精,更需要保持宁静致远。
2.3.2" 创新精神
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虽然培育出精益求精的精神,但劳动成果却不似工匠所做器物一般具有可测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传统农业社会,农民的粮食收成如遇到自然灾害,常面临颗粒无收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人想出“籴粜之法”,即粮食买卖,丰收时卖出,歉收时买进,让产量可测,以解决吃饭问题。范蠡的计然之术,可通过确定自身所处的年份,预测下一年是凶还是穰,以便能提早做到粮食的买进和卖出及粮食的储备,达到粮食的平衡可控可测[29]。另一方面,为解决灌溉问题,李冰修建的都江堰被认为是世界水利工程的鼻祖之作。可见,创新精神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农业强国必是思想创新和科技创新,激发农业人才创新能力,加强育种创新、打造特色农产品、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
2.3.3" “体道”精神
长期的“靠天吃饭”使农匠体会到有一种“天道”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感觉,具体体现在农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在顺应自然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二十四节气,源自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祖先们根据观察天体的运行来判断气候的变化,从而指导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不仅体现了古代农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也体现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科学性[30]。正是基于对“天道”的体悟,农民较之其他职业更易做到“不喜不怒、不哀不乐”“恬然无思、澹然无虑”。
新时代农业强国不仅要求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要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我国农业面临资源退化、资源紧张、土壤破坏等多重问题,显然与传统农业中“体道”精神背道而驰。新时代农匠精神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农业生产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满足人的价值需求。
3" 结束语
工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工匠”精神,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离不开“农匠”精神,《吕氏春秋·上农》中指出:“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先务于农,民农非(单)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新时代用工匠精神培养农业工作者、培育农产品、培植农业匠心,站在人民立场上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为人民群众解决生活最根本的问题,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05-01].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www.gov.cn/zhuanti/zggcddescqgdbdh/sybgqw.htm.
[3] 李慧萍,甄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2):78-80.
[4] 薛栋.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5):8-12.
[5] 邢玲.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2):100-106.
[6] 宋时磊.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特征、价值与时代局限——以先秦时期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文化研究,2023(1):67-75.
[7] 刘玲.思想史视阈下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J].江苏高职教育,2023,23(3):63-71.
[8] 黄翠瑶,汪寅,何伟.传播学视域下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承载与传播[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6):27-31.
[9] 韩露,陈敏蛟,陈梦云.论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其培育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4):128-131.
[10] 胡祎赟,槐艳鑫.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现代转化[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51-155.
[11] 梅其君,韩赫明,陈凡.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基本内涵、文化特征与本质[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2,39(6):120-125.
[12] 殷凯伦.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现代转换[D].贵州:贵州大学,2021.
[13] 罗煜中.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机制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20.
[14] 邓玉菲.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及其当代继承[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
[15] 应小萍,罗劲.社会心态视角下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及其相互关系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76-84.
[16] 税明杰.清末民初“地主”和“农民”概念的演变及其对农业政策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17] 孟继民.澄清“农民”概念[J].中国农村经济,1991(9):60-61.
[18] 高建民.中国农民概念及其分层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6-49.
[19] 杜玉春,赵德余,梁鸿.建构农民概念的逻辑——基于“结构-过程-属性”框架的动态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4):22-32.
[20] 章民生,章黎.农民社会地位是中国“三农”问题的内核[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21(5):103-107.
[21] 韩长赋:让农民这个称谓从身份向职业转变[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3(12):7.
[22] 欧阳忠明,李国颖.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的学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6):60-66.
[23] 梁成艾.“职业农民”概念的历史溯源与现代扩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之视角[J].农村经济,2018(12):123-128.
[24] 陈温福,周宇飞,李晓安,等.服务乡村振兴强化新农科人才“农匠”精神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21(3):3-7.
[25] 李维维.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1):17-18.
[26] 张竹筠.“工匠精神”的时代意蕴与培育路径[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0,10(6):1-6.
[27]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寻乌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8]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9] 刘康德.论中国哲学中的“农夫”与“工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6-44.
[30] 王玉东.重塑农业“工匠精神”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17(7):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