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朱晨(200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25
摘" 要:围绕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组织广泛分散且蓬勃发展,是解决农村社会治理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多层制度逻辑的视角,结合案例分析发现,党建引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文化振兴,是政治逻辑、科层逻辑以及个体行为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社会组织的社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在三重逻辑下,具体表现为其组织机构的有机性、社会动员的有效性以及社会互动的有序性。这一机制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党建引领;农村社会组织;多层制度逻辑;文化振兴;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D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108-04
Abstract: Revolving around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widely dispersed and flourishing, which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layer institutional logic and combined with cas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Party building leading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political logic, hierarchical logic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logic. Under the triple logic, the sociality, public welfare and service of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embodied in the organic nature of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the order of social interaction. This mechanism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nd improving the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has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Keywords: Party building leading;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multi-tier institutional logic;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governance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当前推动社会组织工作重心逐步向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转变,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当前,乡村社会面临一种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相比发展缓慢的不平衡的状态,这种内部失衡状态在乡村社会系统中增加了张力,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持续推进。国家制度建设与乡村文化秩序之间存在的问题,单纯依赖国家力量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理,因而需要针对乡村社会基础和现实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多方合作策略,使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治理。
自2020年起,农业农村部公开推介的多个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其中农村社会组织这一群体,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政府给予相应支持的同时,许多农村社会组织不断增强自身文化内生引领能力,顺利地参与到乡村治理实践中,实现组织的运行与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社会组织的性质,进一步明确为“农村服务性、公益性和互助性组织,要求完善社会自治能力为其基本功能”。在巩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极大发挥了自身社会性、服务性和公益性的作用,不仅体现了其自身责任,也体现了其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价值。故而,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出发,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探索挖掘党建引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十分重要,对于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1"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1"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文化振兴的相关研究
社会组织即所谓的“第三部门”,也被称为民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官方组织与经济属性组织之间,以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公益性等为特征的组织[1],当前,农村社会组织得到了极大发展,其自身源于特定的乡村场域下,融合了传统组织元素和现代社会组织属性,以互助性、公益性及服务性等方式,推动村民自治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杜芳琴[2]认为农村社会组织有尊良俗、育新俗、化旧俗和废恶俗的功能,农村社会组织在推进基层治理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等方面成效显著,对于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现代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高度认可[3],社会组织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4]。现有研究显然关注到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重要作用,但是部分社会组织仍存在活力不足、社会责任感不强、公信力偏弱等问题。在乡村公共精神日渐式微,风俗文化有待扬弃的当下,农村社会组织的典型代表包括但不限于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老年协会等,需要不断增强自身文化内生引领能力,探索良性的运行机制[5],积极参与发挥作用。
1.2" 理论基础:多重制度逻辑理论
随着制度逻辑理论研究的深入,政治逻辑、科层制逻辑和个体行为逻辑等被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构成了“多重制度逻辑”的研究范式,成为研究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中个体与组织相互作用的逻辑起点[6]。制度逻辑视角是一个元理论框架,用于分析制度、个体和组织在社会系统中的相互关系[7]。多重制度逻辑理论把组织所面临的制度环境视为由兼有互补与冲突关系的多种制度逻辑构成的复杂制度环境[8]。周雪光等[9]认为制度逻辑指某一领域中稳定存在的制度安排和相应的行动机制。它们诱发和塑造了这一领域中相应的行为方式。因为社会实践涉及多方主体,因此主体间互动受制于多重制度逻辑影响。王辉[10]认为制度逻辑可以分为2个方面:组织运行场域中的制度环境和组织特质,前者是外在于组织而对能够约束或激励组织行为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后者指组织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关系网络。
当下,农村社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政府、村“两委”、村民等主体相互协作,在这一过程中,村庄的运行不仅仅是单一的制度逻辑,而是在多重制度逻辑的共同作用下,各主体都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实现良性互动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农村社会组织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发展呈现出不稳定性。各制度逻辑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有的可能会促进其发展,有的则可能会对其产生制约。以红白理事会为例,其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成立、实践和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同时,制度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以适应这些组织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需求。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进步。
2" 研究方法与案例背景
2.1"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比较适合于当研究主题是宽泛的、涉及丰富的背景性条件时,当研究对象和事件无法控制时,当研究问题涉及“如何”和“为什么”时。案例研究不仅可以构建理论,还可以通过验证理论、提供描述与说明,对当前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和深入分析,与大样本分析方法相比,案例研究获取的信息更加丰富、详细和深入,而且分析过程更为聚焦,并且多案例分析研究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反映案例背景的不同方面,有效性较高[11]。案例研究学者注重立足于现有文献,选取具有启发性、极端性的案例,强调采用多种数据来源,即“三角测量”。因此,本文在彼此独立的案例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跨案例分析对多个案例进行归纳和总结,即湖北省E市E村、安徽省X市S村、广西壮族自治区L市H村、福建省N市X村。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案例文本作为基础性支撑资料,文本记录了各村在治理背景、措施、成果和经验等每个阶段的详细信息,并且案例文本来自国家权威机构,其示范效果和典型代表度高,最好还通过对各案例全平台搜索,充实丰富了研究数据。进一步分析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典型农村社会组织在党建引领下积极参与文化振兴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
2.2" 案例背景
案例1,湖北省E市E村,曾荣获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等称号。该村依托基层党组织,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和乡贤参事会等方式,不断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广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广泛组织移风易俗活动,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改变陋习,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坚持以党建引领“一统三治”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展示成功经验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大力进行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对极少数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有力打击,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对消极典型事例进行全面分析和持续宣传。
案例2,安徽省X市S村,历史文化悠久、名人辈出,有着浓厚的红色基因,该村成立了村民道德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由老党员、乡村精英、致富带头人等有威信的村民任组织成员。建立了村规民约,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制定考核办法,用模范评选、相互监督、积分管理和分红奖励挂钩等一系列自治举措来推动管理长效化,防止陈规陋习反弹回潮,极大推动当地群众孝养理念的改变。此外,该村成立“两代表一委员”和“老长辈”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室,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确保矛盾不出村,保障村庄和谐稳定,乡风文明建设深入人心。
案例3,广西L市H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通过建立“一约五会”,即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博会、红白理事会和红娘协会。利用村规民约的监督执行和奖惩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基层活力,丰富乡村文明建设载体,形成乡风文明引领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推动乡风文明的良性循环,在当地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摘贫脱帽,乡风文明建设极大促进了当地文化振兴,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文明村镇等荣誉。
案例4,福建省N市X村,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依托“一约四会”打造党建、李侗文化、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孝文化等特色主题。该村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禀赋,不断加大当地文化资源投入力度,挖掘并展现当地民俗文化的新价值,形成“一公园一主题”的主题社区,农旅融合吸引大量游客,延长产业链的同时,拓宽村民就业增收渠道,是新时代和美乡村的鲜明缩影。
3" 党建引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文化振兴的机制分析
农村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其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社会、个体之间协调整合的一种体现。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参与,更是一种深度的融合和互动,旨在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在党建引领下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多层制度逻辑下农村社会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运行机制是农村社会组织持续存在、获得地位与影响力的基础,也是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基础。农村社会组织不仅代表了村民的利益,更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充当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顺利进行,这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3.1" 政治逻辑:组织结构的有机性
组织架构是内部正式且稳固的关系网络。在深入分析农村社会组织的运作机制时,不难发现,基层党组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政策传达和执行的桥梁,也是引领农村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乡镇政府和村“两委”作为基层治理的直接执行者,承担着组织协调和管理的重要职责,是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宗族力量在许多农村地区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其通过传统文化的纽带,维系着村民之间的联系和团结。还有那些拥有经济或政治资本的村庄精英,也常常在推动社会组织运行和乡村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不仅能够为组织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还能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发挥影响力。此外政策导向、村规民约、政府干预和村民信任等因素,既可能成为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资源,也可能成为制约其自主性的阻碍。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组织的合法权威有3种来源:习俗惯例、个人魅力、法规理性[12]。案例中农村社会组织的结构均展现一种灵活有机体的架构,特色在于其开放性和非制式化,强调民主参与与相互援助。大致为2类:一为无明确成员界定、职位等级不严明的组织,如红白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其工作分配依据成员参与度和影响力;二为结合地方精英的多组织联盟。无论哪种类型,都呈现“同心圆”式的低复杂度、非标准化、分权化特征。并且,农村社会组织介入乡村治理,必将触及村民生活和生产,因此,构建互动或协调机制,明晰各自角色,规范行为,减少冲突,形成有机性的组织结构有力推进治理工作。
3.2" 科层逻辑:社会动员的有效性
农村社会组织,作为一种以公益和互助为核心理念的群体组织,通常不具备雄厚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这类组织在动员村民参与活动以及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果其仅仅依赖于政府的行政引导或者依靠物质奖励作为刺激手段,这种做法往往效率低下,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物质刺激在短期内可能有效吸引一部分村民的注意力和参与,但这种基于利益的参与往往是暂时的,一旦物质奖励消失,村民的积极性也可能随之消退。此外,过度依赖物质刺激可能导致组织的核心价值被忽视,从而影响其长期发展和成员之间的信任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广泛且有效的社会动员以及采取灵活多样的动员策略对组织的运行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组织成员有效地实施宣传、激励、说服和服务等动员方法,同样能够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农村社会组织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服务于乡村社区,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案例2中提到的“两代表一委员”和“老长辈”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室,就是农村社会组织骨干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这些骨干成员通过成立专门的工作室,为村民提供矛盾纠纷的调解服务,不仅展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们在社会组织中的领导地位。他们的行为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与赞许,为组织活动争取到了广泛的支持。
3.3" 个体逻辑:社会互动的有序性
罗伯特·D.帕特南认为,“社会组织对民主的运转有重要作用,或者说对自治起到有效的保障。不仅因为它们与成员之间的内部效应,而且在于它们与环境有着外部效应”[13]。这里的“效应”即互动,农村社会组织是村民之间,村民与基层党组织之间合作、集体行动和互惠的重要载体和桥梁。从个体行为逻辑来看,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紧密互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还能够增强团队凝聚力,这对于维护组织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当成员们感到自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他们更有动力积极投入到乡村文化振兴中去,这种内在的动力是组织稳定的基石;另一方面,组织内部人员与其他参与主体的有序互动,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包括政策、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支持等。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农村社会组织是在乡村场域这一社会关系网络内互动运行的,是一个吸纳社会资源、互动构建社会网络的过程。通过与村民、党组织、村“两委”和企业等主体的互动,不断吸纳和整合优势资源,从而构建起一个强大的社会网络。这个过程不仅涉及资源的获取,还包括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的积累,这些都是组织能否成功发挥作用,扩大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农村社会组织在参与文化振兴方面存在一定的基础和潜力,在不断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下,越来越多的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文化振兴,势头持续攀升。须在党建引领下,对当前制度机制和责任落实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通过有机组织、有效动员和有序互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农村社会组织的文化振兴活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事业高质量发展。
4.2" 建议
1)激发各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带动广大村民投入村内文化振兴中,鼓励村民开放式沟通,发挥村民的自治力量,可采用角色互换机制,推动治理进程中的多元主体合作,促进各主体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多部门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构建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格局。
2)农村社会组织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农村社会组织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与运行机制决定着其是否具有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在强化自我管理的同时,也要激发村庄的内在发展动力,充分利用好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社会互动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3)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起以政府、村“两委”、农村社会组织等为关键节点的社会关系网络,引导农村社会组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目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中来,以党组织活力激发农村社会组织活力,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自身建设水平,使其更好地为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海军.“社会组织”概念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J].社团管理研究,2012(12):31-32.
[2] 杜芳琴.婚居变革对生育观念和养老模式的影响——登封市耿庄村30年坚持婚居变革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5):14-23.
[3] 张艳国,朱士涛.如何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J].中国民政,2022(16):52-53.
[4] 丁辉侠.赋权-功能-信任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以S社会组织参与A村振兴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5):488-494.
[5] 徐顽强,于周旭,徐新盛.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困境及对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9(1):51-57.
[6] OCASIO T W. Institutional logics and the historical contingency of power in organizations: Executive success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industry,1958-1990[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105(3):801-843.
[7] 马正立,赵玉胜.制度逻辑理论建构:基本原则与整体模型[J].重庆社会科学,2022(5):114-128.
[8] 李海秋.多重制度逻辑下的组织身份形成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10):148-152.
[9] 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0(4):132-150,223.
[10] 王辉.赋权与削权:乡村治理的逻辑集及组合研究——以浙江H村老年协会的治理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22,19(3):12-23,165.
[11] 刘志迎,龚秀媛,张孟夏.Yin、Eisenhardt和Pan的案例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基于方法论视角[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8,11(1):104-115.
[12] [德]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M].阎克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89.
[13] [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