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210332028Z)
*通信作者:柳玉梅(1982-),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效应等。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18
摘" 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离村进城,导致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现象同时出现。该文运用信息熵及综合评价法,以苏州市吴江区作为研究区,对其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探究影响这一演变关系的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1年吴江区城镇化水平持续增长,城镇化呈现“外高内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农村空心化呈现“南北差异明显-无序变化-中间低两头高”的空间格局变化。城镇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工业产值等因素,农村空心化程度主要受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建设都需要经济的支撑。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空心化;时空差异;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077-07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farmers are driven by economic rationality to leave the village and enter the city, resulting in the simultaneous emergence of urbanization and rural hollowing out. This paper uses information entropy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rural hollowing in Wujiang District of Suzhou City and uses system dynamic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is evolution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00 to 2021,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Wujiang District continues to grow, the urbanization shows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igh outside and low inside\", and the rural hollowing out show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 disorderly change - low in the middle and high at both end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output value,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and other factors. The degree of rural hollowing out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level of rural agricultural personne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them, the economic factor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rural hollowing out,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need economic support.
Keywords: urbanization; rural hollowing out;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 influencing factor; system dynamics
城镇化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农村“空心化”现象[1],导致农村空心化成为很多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2]。伴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过程中,必然带来农村人口的流失,甚至农村产业空心化等现象,这与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分不开的[3-4]。快速城镇化地区在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民意识、基层治理体系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普遍存在[5]。许多学者在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方面做了研究,从研究角度来看,地理学角度侧重于空间形态上呈现出的空心村[6],经济学角度侧重于人口、资源转移带来的人口空心化[7],而综合性角度不仅考虑地理空间、人口资源流动,还关注农村社会结构、政治生态等方面。鉴于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的发展背景,农村空心化远不止表面的人口流失和宅基地空置[8],还包括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转变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和资源的转移[9],本文采用综合性视角研究农村空心化现象。从研究对象来看,有从全国层面或从省市县等层面选取空心化程度严重的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重要地位的地区[10],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的演进特征[11-13]、影响因素[14-16]、治理路径[17-18]及城乡关系理论分析[19-21]等内容;发现农村空心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动态关系[22]:一方面农村空心化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城镇化的良性发展造成阻碍[23]。另一方面城镇化会导致农村空心化的产生[24]。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从理论与实证2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探究影响农村空心化的因素[25]。大多数学者围绕土地、人口、经济等方面来选取指标,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揭示农村空心化的产生原因;发现城镇化从农村经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就业、农村文化、农村人口结构等方面影响农村空心化[26]。
但是,目前的研究缺乏镇域层面的研究尺度以及缺乏运用系统的定量分析与多层次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于此,本文以快速城市化地区——苏州市吴江区为例,通过对快速城市化地区镇域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现状的分析,探究城镇化与空心化影响因素,以期丰富农村空心化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理解空心化与城镇化的作用机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和政策具有理论价值。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吴江区,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东连上海市青浦区,东南接浙江省嘉善县,吴江区下辖7个镇,包括同里镇、七都镇、盛泽镇、黎里镇、震泽镇、平望镇和桃源镇。该地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之一,具有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高、乡村建设快等特点,城乡发展形态与城乡矛盾更具有代表性。因此,通过研究吴江区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影响因素,对于协调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1.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测算2000—2021年苏州市吴江区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发展历程并探寻二者的关键影响因素,涉及2个方面的指标:人口城镇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计算两方面指标的数据取自2000年吴江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吴江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吴江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吴江区统计年鉴》。
1.3" 研究方法
为科学测度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发展水平、时空演变趋势以及二者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来研究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首先,构建城镇化与空心化评价模型;其次,利用极差法、熵值-加权评价模型、系统动力学仿真等来模拟农村人口空心化和人口城镇化的特征;最后,分析城镇化和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因素,并得出城镇化与空心化的时空演进特征,从而为吴江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 指标体系构建
2.1" 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指标体系
城镇化、农村空心化是2个复杂且动态关联的系统,2个系统共同受到土地、人口和经济的综合作用[11],介于此本文从土地子系统、人口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3个方面构建城镇化与空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遵循数据的可获取性并结合研究地区的区域特点共选取12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
2.2" 系统动力学模型
城镇化与空心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从系统的角度去探索城镇化与空心化相互作用中的关键因素才能把握城镇与乡村的内在关系。而系统动力学是利用系统论、控制论、决策论以及计算机技术来研究系统的行为,其在处理复杂问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使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CD函数在数理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常被用于分析复杂系统中的影响因素。其形式如下
Y=AKαLβ。(1)
在此经典公式中,人口、土地被列为经济系统的外在变量,因此无法深入分析人口、土地与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本研究将人口-经济-土地3个系统视为整体,系统间相互影响,因此使用此公式的变形,其形式如下
YI=yi0×yi1α×yi2β×…×yinn×Bi,(2)
式中:以第一产业为例,YI为第一产业的即时增加值,yi0为第一产业的初始值(本文中应为2000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yi1—yin表示第一产业影响要素的具体数值,Bi则为经济系统外的其他影响要素,其具体形式同式(2)。
2.3" 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模型
结合上文构建的指标体系,梳理人口-经济-土地3个系统的因果关系,利用Vensim软件构建出集“人口-经济-土地”为一体的城镇化与空心化模型流程图[27],如图1所示。
本文系统动力学所涉及的主要变量及模型数值具体见表2。
3" 吴江区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3.1" 城镇化时空特征分析
吴江区2000—2021年城镇化综合水平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吴江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但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如图2所示。城镇化综合水平整体上表现为“松陵镇-同里镇-黎里镇-盛泽镇”边缘连线迅速增长,远高于“七都镇-平望镇-震泽镇-桃源镇”四镇。“松陵镇-同里镇-黎里镇-盛泽镇”连线与苏州市、上海紧邻或接壤,受到两大发展核心的辐射,城镇化水平比内部镇区发展更快。
3.2" 农村空心化时空特征分析
2000—2021年吴江区农村空心化综合水平整体呈现快速增长后缓慢上升的态势,如图2所示。农村空心化综合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且整体空间格局有较大变化,呈现“南北差异明显-无序变化-中间低两头高”的空间格局变化。吴江区南部和北部边缘镇域的人口受到苏州、上海、浙江等地区的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土地和房屋闲置,农村空心化程度较深。
4" 吴江区城镇化与空心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化、空心化是2个复杂的系统,并且2个系统在空间上镶嵌、功能上耦合、彼此相互作用。影响二者的因素是多方面,主要受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等多种作用的综合影响。本文基于人口-土地-经济视角,选取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农村从业人员中的非农比重、人均耕地面积、耕地边际化率和第一产业比重5项指标,分析影响空心化程度变化的关键因素;选取非农人口比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均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和经济密度6项指标,分析影响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关键因素。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对各项指标进行预测,测算出各项指标对城镇化、空心化的影响力。
由图3可知,分别在1年、0.5年、0.25年3种步长下,土地垦殖率、第三产业比重比率类型的模拟值几乎重合,而城镇人口类的数值参数在不同步长下变化趋势表现也基本一致,可以说明模型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可以进行运行性实验。
4.1" 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城镇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工业产值等因素。由图4可知,非农比重、三产占比和产业产值对城镇化指标权重的变化呈正相关的关系,说明经济发展是推动城镇化进程最直接且关键的要素,经济水平的提升吸引更多人口的流入,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对城市设施基础提出新的要求,不断促进城市交通、社会保障等基础服务的升级,从而进一步吸引人才流入,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4.2" 空心化的影响因素
农村空心化程度主要受农村农业从事人员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如图4所示,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边际化对农村空心化指标的权重变化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而人均生产总值对空心化指标权重的变化呈正相关,说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青年大多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加剧,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农村人口从事第二、三产业比例增多,导致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不仅直接导致乡村人口空心化,还造成土地的闲置,乡村土地收益大幅下降,进一步形成土地空心化。
4.3" 影响2个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上述结论可知,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建设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村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带动,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占用了农业生产资源,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促进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的发展建设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了资源;但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业生产基础被占用等问题,导致农村经济建设缓慢甚至滞后,无法为城市建设提供充实的资源,从而阻碍城镇化进程。因此,经济水平的综合发展是影响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点。加快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保障农村的产业发展,协调二者的发展至关重要。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1)2000—2021年,吴江区城镇化快速增长,农村空心化先增长后降低。以“松陵-同里-黎里-盛泽”四镇连线为主导,呈现由外向扩散发展的特征。城镇化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农村空心化程度主要受人口和土地的影响,并且二者受到周边城市的影响。吴江区临近苏州市中心,与上海接壤,城镇建设受到二者的辐射带动,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此外,苏州与上海的强大引力以及吴江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吸引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迁,村庄经济发展下滑,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等,导致村庄人口、土地、产业等空心化的产生,加剧农村空心化。
2)从人口-土地-经济视角分析影响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的因素可知,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化与空心化的重要因素,经济基础是城乡建设的关键要素。具体而言,第三产业、工业等产业是推动城镇发展最直接的要素,其与城镇化发展变化呈正相关的关系。农村人口、农业生产水平作为农村的两大核心要素,与农村空心化程度息息相关。
5.2" 政策建议
1)处理好农村闲置土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发展的核心,一是盘活土地,二是吸引人才。首先,大面积的农村闲置土地严重影响农村的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合理有效地盘活闲置土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村集体经济成为乡村发展的主力。其次,重视农村人才的培育和聚集。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引导,提升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此外,对农民进行知识技能培训,从源头解决人才问题。
2)处理好乡村内部关系,注重乡村多元化特色化发展。乡村发展过程中要杜绝盲目要求农村与城市具有相同功能,明确乡村的功能定位、景观特色的特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相当。同时,村庄之间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区域也有所不同,必须结合村庄特色条件,走多元化的道路。此外,乡村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缓冲地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合理协调城乡发展进程,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美丽乡村的实现。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和根本,中国现代化道路离不开农村的支撑。将农村空心化和城镇化二者结合,从人口-土地-经济的视角深度剖析农村空心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为重构城市与乡村间关系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本文基于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系统的共性,识别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的关系与影响因素。在理论上有利于深入认识城镇化与空心化的作用机制,在实践中对于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佳.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统一与悖论及出路[J].现代农业研究,2019(11):5-7,10.
[2] LIU Y, SHU L Q, PENG L. The Hollowing Process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China: 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J].Land,2021,10(9):1-17.
[3] 刘彦随,刘玉,陈秧分,等.快速城市化中的中国农村空心化(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20(6):876-888.
[4] 陈忠暖,高权,王帅.中国省际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4,34(6):54-59.
[5] 李进涛,刘彦随,杨园园,等.城镇化对农业农村的多维度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19,34(3):137-145.
[6]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7] 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2):45-52.
[8] 邬德林,唐立兵,张平.我国农村空心化的问题甄别及破解之策[J].农业经济,2022(12):31-32.
[9] 杨春华,姚逸苇.何谓“农村空心化”:一个结构化的概念分析视角[J].农村经济,2021(7):79-86.
[10] 刘祖云,武小龙.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殊途而同归:基于研究文献的理论考察[J].行政论坛,2012,19(4):82-88.
[11]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
[12] 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1):35-42.
[13] 杨忍,刘彦随,陈秧分.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J].地理研究,2012,31(9):1697-1706.
[14] 谭雪兰,于思远,欧阳巧玲,等.快速城市化区域农村空心化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7,36(4):684-694.
[15] 张妍,蒋贵国,龙旭,等.城镇化背景下南充市农村空心化水平测度及驱动力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1):115-122.
[16] 郑殿元,文琦,王银,等.农村人口空心化驱动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9,35(1):90-96.
[17] 林孟清.推动乡村建设运动:治理农村空心化的正确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5):83-87.
[18] 张明斗,曲峻熙.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治理[J].农村经济,2017(12):87-93.
[19]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6):563-570.
[20] 杜国明,刘美.基于要素视角的城乡关系演化理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8):1298-1309.
[21] 方创琳.城乡融合发展机理与演进规律的理论解析[J].地理学报,2022,77(4):759-776.
[22] ZHANG R J, JIANG G H, ZHANG Q. Does urbanization always lead to rural hollowing? Assess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is relationship at the county level in China 2000—2015[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220):9-22.
[23] 蒋宁,程明洋,刘彦随,等.京津冀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及城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4):137-141.
[24]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6):8-13.
[25] 陈帅亦,闫丰云,杨亚婕.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农村空心化研究综述[J].农村实用技术,2022(11):10-12.
[26] 项光辉,毛其淋.农村城镇化如何影响农业产业结构[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31(2):77-87.
[27]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等.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型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5):464-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