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GJB1423512)
作者简介:方玮仪(1996-),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区域研究。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11
摘" 要: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国家鼓励动员高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高等教育资源嵌入乡村振兴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乡村振兴的路径实施。该文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从高等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实践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当前高校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高等教育资源融入乡村振兴实践的优化路径,以期在乡村振兴中彰显高校的社会担当和时代作为。
关键词:高等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资源建设;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D42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048-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major historical task of build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In the context of encouraging the mobil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mbed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into the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higher education into the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fa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into the practice of rural rejuvenation,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actions of the tim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train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path research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制定的重要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全面推进乡村产业、生态、人才等方面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发挥我国的制度优越性,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全面参与。高等教育院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优势,在地区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农村离不开高校这一主体的深入参与。因此,高校应该聚焦“三农”问题,探索高等教育资源如何将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嵌入到乡村振兴实践的全过程中。
1" 高等教育资源融入乡村振兴实践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科技创新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乡村振兴中人才队伍的输送离不开与高等院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的结合。因此,高等教育在科技兴农、人才强农以及文化育农等方面具备着独特的职能优势。
1.1" 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而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智力这一要素的引入。《“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重点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更加重视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创制运用新型农机装备,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促进农业提质增效。[2]”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校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在科技创新的3个主要阶段——源头创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底蕴丰厚。对于农业基础理论的创新、农业科技任务的突破以及农业成果转化起到支撑和助推作用。尤其对于地处偏远、人才总量不足的地区,重点高校“帮扶”的智力支援,有助于将“智力”帮扶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近年来,很多高校充分发挥科研队伍与科技创新的平台优势,紧扣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特派专家团,发挥专业优势,建立“教授驻乡工作站”或“博士服务团”,着力解决乡村振兴技术“卡脖子”的难题;以“精准帮扶”促进产业提质振兴,将高校的智力优势与乡村优势产业链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团队专家+课题+基地+村民”教学研产一体化服务模式;同时,发挥高校的地域特色,推广适宜本土的收获模式,研发本地专用的机械化收割技术及机器设备;实施科技助农项目,升级建设帮扶产业园,为乡村产业注入新技术硬“芯”,提升产业文化软“芯”;引入数字技术,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
1.2" 为乡村振兴保障人才输送
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亿人,其中大专学历及以上只占1.2%,高中及中专为7.1%,加起来不足9%,高素质人才稀缺。高校是乡村振兴人才输送的蓄水池,具备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在多方面助力乡村人才队伍的补充。
一方面,目前许多高校优化学科建设,针对乡村振兴遇到的现实问题,调整相关学科的定位,增大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我国现共设置涉农本科专业2 385个,其中有72所高校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39所高校设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海南大学设置乡村治理专业[3]。对于涉农人才的培养更加综合化、专业化。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农民教育与培训,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重点群体开展全产业链培训,促进高素质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步提升;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为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
1.3" 为乡村振兴培育文化养分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实现的重要维度。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其中明确要在2025年,汇聚和培育一批参与文化产业赋能的乡村振兴的企业、机构和人才,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4]。高等教育自身具备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各高校结合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助于增加乡村文化底蕴,以文化助力乡村文化品牌、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
近年来,许多高校发挥自身办学特色,用文化育农,为乡村塑形铸魂。例如,传媒类大学通过传媒赋能,发掘地方乡村特色文化,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本地特色乡镇,助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各高校美术学院、艺术学院通过设计赋能、文创赋能,把美术元素融入到乡村风貌建设中,将艺术元素介入到乡村文创产品生产中,助力乡村文化品牌的发展;政法类大学通过法治文化赋能,深入乡村宣传法治文化,参与乡村文明精神体系建设,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助力法治文化示范村的打造。
2" 高等教育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政策背景下,高校紧贴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高校在人才、科研、文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但面对与乡村缺乏天然联系、同乡村联动不足等外部问题,以及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对乡村关切不足等内部问题,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同样面临困境,服务乡村振兴的力度与效果都有待提升。
2.1"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升级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场景较为单一,过多局限在课堂内,以知识传授型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亟待新型人才队伍,需要较强的实践性、创新性,而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环节的严重不足,导致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实际需要的脱节。乡村振兴需要立足于三产融合,有能力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懂管理经营的技术实用性人才。虽然有一些大学建立了农村教学实习基地,但这些基地往往规模较小,功能较少。大部分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存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目标单一的问题。因此,当前高校乡村振兴人才供给首先呈现出理论结合实践不充分的困境。
其次,传统的高校培养模式输送的人才存在着不适应农村工作的问题。高等教育供给知识的精英性与乡村工作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满足不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需求[5]。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在工作中更注重经验,与高校人才在知识接受上的水平差异,造成了高校知识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受阻,导致高校人才在实际乡村服务中的不适应。目前,有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对接乡村人才振兴的实际需求,仍固守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亟待更新升级,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
2.2" 固有的专业设置亟待转变
长期以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存在课程内容与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对接的问题[6]。随着发展综合类大学目标的深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大而全”,许多农业类院校也在不断提升综合性,忽略了专业特色性与地区特色性。乡村振兴应当因地制宜,在产业振兴、农业发展等方面都应注重结合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因此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更加需要熟悉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特色的人才。然而,当前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逐渐趋同,人才输送结构具有不合理性。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学科服务乡村振兴的方式是开设涉农专业,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涉及的领域、层次具有广泛性,不仅包含农业,还有经济、文化、法治方方面面。因此,高校的学科专业嵌入乡村振兴的方式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发挥其人才和资源优势,应加强各学科与乡村振兴需求的连接,发挥本地优势,关注本地区乡村的发展重心与发展道路,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2.3" 服务乡村振兴的理念亟待加强
如何立足本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服务,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中包含不同地区、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学科范围以及不同教学性质的学校。并且在高等教育资源融入乡村振兴实施的过程中,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会被过渡到与乡村职业和乡村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学校,而非此类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较弱,更多聚焦在“非”农与“非”村上。
从内部发展来看,在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逐渐体现出高度专业化和精英化的特征,这使得高等教育更加倾向于城市社会。目前从地区分布规律来看,大部分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位于城市,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也集中在城市地区,在地理位置上远离农村,使得部分高校服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无法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对于乡村振兴的服务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虽然已有许多高校通过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振兴对接点等平台的建设,探索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的新路径,但是高等教育与乡村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匮乏,仍让各高校面临如何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的现实困境。如何探索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深度和广度,突破提高服务能力的瓶颈,跳出传统功能定位,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仍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3" 高等教育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高校的发展目标以及核心职能都是培养出为国家方针大计服务的人才队伍。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农村的美好愿景,仅凭单一主体参与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高等教育资源嵌入其中,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输送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3.1" 完善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资源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培养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多学科、交叉型复合人才是高校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振兴急需的人才,只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才能胜任现代农业产业振兴的重任[7]。因此,高校更应该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办学结构,为“三农”工作注入更高水平的人才资源。
一是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农村工作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丰富的人才,更加需要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人才队伍。高校应立足农村建设需要,整合优化实践内容,加强实践课的比重,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外,可更多地安排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将实地参观与现场讲授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近距离理解农村工作各个环节,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服务乡村的意识。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学校可搭建平台,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在当地农村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吸引农业企业全方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引导学生完成专业见习、生产实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内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更适应乡村工作的人才。
二是要优化学科专业的结构。当前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发展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式发展。这一现实情况,为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人才需求,也为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适应交叉发展与创新融合的学科走向,打破固有的专业设置,加强与“三农”工作有关的交叉学科建设。例如,开设乡村治理专业,将管理学、农业经济学、涉农法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农林技术等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交叉融合,培养具备“三农”服务意识、公共责任、法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三农”管理类专业人才。
3.2" 提升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资源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为乡村振兴提供着强大的智力支撑。针对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世界科技前沿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高校如何将智力资源注入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高校应该探索的努力方向。
一是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校应立足本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人才、技术、成果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有效衔接的乡村振兴服务新模式、新路径和新范例。同时统筹相关资源,设立乡村振兴研究院,组建研究中心,开展战略规划和宏观研究,强化服务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围绕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五大振兴”需求制订标准,建成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县(区)、示范镇村,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示范样板。
二是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高校应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给予聚焦乡村振兴的科研项目、创新课题稳定支持;坚持双轮驱动,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优先支持服务于本土乡村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研发;鼓励大学生关注乡村振兴,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开办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各类大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3.3" 强化责任担当,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意识
随着国家战略方针的调整,高校的社会职能进一步扩大。作为社会责任的履行主体,高校更应该主动加深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加强责任担当意识,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一是转变思维,对接乡村振兴价值理念。面对乡村振兴人才紧缺的现状,高校首先应转变教育思维,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对接乡村振兴的价值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高等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才培养置于大社会中,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应打破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壁垒,将乡村工作的重要性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了解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性,升华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培育扎根乡土的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融入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服务意识。
二是围绕国家战略,构建高等教育服务体系。高校应关注乡村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聚焦“三农”问题,打造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推广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服务站,着力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优化整合人力资源、科研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等方面,结合自身的特色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的合作,对农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乡村干部实施综合治理能力教育,提升其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导力;对农村青年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其可持续致富能力;对乡村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素质能力教育,提升其教书育人能力;对农村居民广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促进农民关注身心健康、美化生活环境。
4" 结束语
乡村兴则国家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也是成就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追求。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文化创新与传承等职能范围进一步扩大,有更多的高校立足本土,探索如何将高等教育资源嵌入到乡村的振兴发展中。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以及乡村服务意识等亟待优化的方向,高校也应契合乡村振兴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乡村振兴服务意识,挖掘高等教育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EB/OL].(2022-03-25)[2024-02-07].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jzxgh/202203/t20220325_1320217.html?eqid=a12d9fbe0000529c0000000264868c41.
[3] 教育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5267号建议的答复.[EB/OL].(2023-08-16)[2024-02-07].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2311/t20231121_1091456.html.
[4]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EB/OL].(2022-03-21)[2024-02-07].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05845.htm.
[5] 莫以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及路径探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3(12):135-138.
[6] 韩美群,徐梦瑶.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机理、困境和路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95-102.
[7] 程华东,惠志丹.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2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