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XDJ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YJA-710008);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DJ15-003)
作者简介:何旭(1988-),男,硕士,政工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10
摘" 要:2024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全面振兴计划,目标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而乡村全面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一致性,应牢牢把握二者的关系,解决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困境,积极采取抓好粮食安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加强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等应对措施,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三农;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043-05
Abstract: The No.1 Docume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issued in 2024 puts forward a plan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the goal of which i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re is inherent consistency between rural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solve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rural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actively take measures to do a good job of food security,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enhance the level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governance, strengthen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Key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all-rou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predicament; path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借鉴世界现代化发展之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实际探索成果,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具有综合性、动态发展性等特征,其核心价值在于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续写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恢弘史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1.1"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政治性、总体性、文明性以及复杂性,其政治性在于应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与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永葆社会主义底色;其总体性在于体现了“五位一体”建设理念与全球治理理念,支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是维护世界繁荣稳定的唯一途径;其文明性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特点以及文明诉求,通过不断完成中华文明现代化表达,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并蕴含着带领全人类探寻更光明未来的高尚精神;其复杂性在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进程是曲折前进的,必须抑制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守主义等要素的不利影响,处理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引发的变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持。
1.2"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在于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实践,历经农业社会、奠定现代化基础、现代化强国3个发展阶段,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在农业社会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这3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在奠定现代化基础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体人民完成从社会主义现代化量的积累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质的飞跃;针对现代化强国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宣布,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1.3"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意义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并彰显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能够增强民族文化底气,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中国式现代化开拓出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丰富了现代化理论,推动中国现代化理论话语建构,提振了社会主义话语权;从现实意义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能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1.4"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原则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其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与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导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现和平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开创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拥有敢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在保持民族个性的基础上使社会发展保持活力与先进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1.5"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奠定丰裕的物质基础、提供科学的价值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智慧,在发展理念与实践方面为人类文明提供了新的思考,其特殊点在于全面协调可持续政策、多元主体共存机制,彰显了资本的社会主义价值属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可参考方案,体现了和平发展底色,可以使这些发展中国家在掌控国家发展命脉的基础上增强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
2"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联系
2.1" 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上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课题。自鸦片战争以来,为了实现自救自强的目标,中国发起了多个现代化运动,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蕴含着现代化探索价值[2]。历史证明,乡村问题一直是事关中国现代化成败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而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则是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百年历程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是在深刻剖析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开展规划的。
2.2" 乡村全面振兴蕴含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乡村全面振兴本质上是党领导下的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深层细化与落实,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是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鼓励农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必须走共建共商共享之路,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行稳致远;三是必须走文化兴盛之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村民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风貌。
2.3" 中国式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指明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身特点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指明方向:一是实现全体村民共同富裕,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保障全体村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是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共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绕开走以资本主义、物质主义为中心的弯路。
2.4" 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共性要求,还立足于中国国情,充分突显了中国特色。推行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主要是因为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有效加快现代化进程。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是应对现代化风险的重要方式,应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以不断获取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2.5"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内在一致性
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强调了粮食和农产品稳定供给的重要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城乡二元结构较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间要素流动不畅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不谋而合[3]。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也是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种回应,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抓住民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3"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困境
3.1" 农业发展缺乏保障
在城乡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限制被持续放宽的背景下,大批乡村劳动力和优秀人才流向城镇,乡村务农人员越来越少,导致乡村产生产业空洞化、家庭空巢化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同时现有从业人员年龄普遍较大,受教育程度低,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对粮食供给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造成威胁,是乡村全面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4]。受农业资源匮乏、自然条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的粮食供求始终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并呈现出种粮成本持续升高、利润不断降低的趋势,即使谷物能够实现基本自给,但大豆和玉米等饲料粮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也对粮食安全有直接影响,应提高国内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为粮食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3.2" 乡村产业利润受限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与市场风险都较大,小农经营与大市场矛盾突出,其付出成本和经济获益的比例不够均衡,增产不增收、种地收益远低于打工收入等问题较为严重,导致乡村产业利润受限,陷入小规模、高成本、低竞争力的困境中。农户在组织化水平和市场经营能力等方面普遍处于弱势地位,交易成本高,议价能力弱,无法摆脱比较收益低的恶性循环,其收益主要被局限在种植和养殖环节,难以向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升级。此外,农产品市场上存在较严重的信息失衡问题,一方面是买方不了解农产品的基础信息,具体包括产量、质量、特性等,无法及时获得优质的农产品;另一方面是农户不了解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生产具有盲目性,农产品的整体供给和需求无法精准匹配。
3.3" 乡村建设有待提升
乡村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以及乡风文明建设等,其中生态环境建设是目前乡村建设中的主要短板和掣肘,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环保立法与乡村发展不适配,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二是乡村执法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都较高,法治队伍人员不稳定,造成执法力度不足,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降低了环境执法的公正性;三是乡村缺乏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后续补偿乏力,因此生态修复措施难以落实到位。经济建设滞后也是大部分乡村的共性问题,主要原因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还未成熟,难以保证城乡之间共享发展利益,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在流入农业农村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阻碍,造成城乡经济循环不畅通,同时部分工商资本在下乡时存在非农化、非粮化倾向,造成资本圈地、破坏耕地等问题。
3.4" 乡村治理存在疏漏
乡村基层党组织是影响乡村治理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具有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偏低等基本特征,存在认知偏差,缺乏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的知识和能力,在治理时过于依赖以往的工作经验,造成实践偏离,不适应乡村治理的新要求,难以运用新方式、新办法解决乡村发展问题,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组织虚化和地位边缘化,甚至会干扰和影响到村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村民参与治理意愿程度较低,认为乡村治理是基层政府的事,自治意识不够强,导致乡村治理主体单一、地方村务监督形同虚设、民主选举流于形式。
3.5" 落实“三农”工作还不全面
目前部分乡村地区落实“三农”工作还不全面,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范围未全面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乡村全面振兴的投入重点不够突出,金融资本无法充分发挥其支持作用,抵质押问题、金融风险分担问题、农业保险缺位问题仍亟待解决[5]。社会资本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在下乡过程中仍存在较大阻碍,一方面是乡村资源较为分散,社会资本需要在开发利用之前付出较多成本进行全面整合,且乡村产业的风险性相对偏高,风险补偿机制不够健全,打击了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乡村基层组织建设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社会资本的相关要求。
4"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路径
4.1" 抓好粮食安全
4.1.1" 吸引务农劳动力
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抓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保障生产力,因此应当加大乡村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建设一支职业化的新型农民队伍,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首先要完善面向农民的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改变传统观念中轻农、离农、弃农的思想,精准把握乡村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优化乡村教育内容和形式;其次要完善城乡人才合作互动和双向流动机制,吸引各类农村人才返乡、城市人才进乡,地方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在工商登记、资金筹措、用地政策、财税政策、厂房租赁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便利性服务;最后要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强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质量,优化村容村貌,保证乡村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增强其吸引力。
4.1.2" 加强安全防护力度
坚持底线思维,加强粮食安全防护力度,保证粮食的供给安全、品质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求严守耕地红线,积极推广“田长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着力扩大大豆、油料等油饲用粮的种植面积,降低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度,重点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等问题,提升耕地利用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基石。为了生产出更多绿色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应当规范和引导小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全程可溯源。从长远来看,生态系统安全是粮食稳定供给的保障,因此应当大力推广绿色生产,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4.2"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4.2.1" 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的基础功能为物质性生产功能,可为民众提供粮食、棉花、水果、蔬菜以及肉、蛋、奶等,为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应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开发农业在生态、观赏、教育等方面的经济价值,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通过产业发展帮助农户获得更多经济收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6]。当地政府应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鼓励乡村保护传统村落与文化,充分发挥乡土特色优势,结合农民生活、乡村风情,开发建设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利用乡村资源创造出绿色产值。要求把握区域特色,实现错位竞争,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激励乡村干部与农户整合一、二、三产业资源,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形象。
4.2.2" 推进农业改革
应当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农业产业链、建设智慧农业等方面入手,有效推进农业改革,为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流转,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基于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托管、土地代耕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模式提升乡村农业的组织化水平。围绕农业生产发展出集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上下游全产业链,改造传统农业,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强化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在以工促农、以工补农中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农业物联网、智能农业装备等,积极拓展“互联网+农业”的运作模式,提高乡村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并依托智慧农业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促进快递物流末端向乡村基层延伸,完善乡村现代物流网络。
4.3"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4.3.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的源动力,应当从乡村生态文化、乡村生态环境以及乡村生态制度这3方面入手,首先构建和弘扬生态文化的核心在于做好文明教育工作,营造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乡村文化氛围,应把握好干部、农民和学生这3类教育对象,引导其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其次要治理生态环境污染,解决生活污染与生产污染问题,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综合施策推进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加大资金与资源投入,并定期进行抽查,另一方面应强化公众监督,发挥社会舆论的督促作用;最后要完善生态保护制度,结合乡村环境问题、历史传统确立其生态基本法,明确农用废弃物回收处理标准、农药使用标准等。
4.3.2"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为了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应当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确保乡村不衰落、不萧条。首先应当发挥县城和特色小镇的龙头作用,引导乡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有效推动就近城镇化;其次要保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改进乡村路网结构,为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向乡村基层的延伸提供基础支持,坚持重点发力、以点带面,避免出现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等问题[7];再次应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缓解出让收入的不平衡、乡村振兴任务的不平衡,让乡村共同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最后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以及相应的工商资本下乡机制,盘活土地资源,并与城市资金、人才、技术要素进行有效对接,拓宽乡村发展的资金渠道。
4.4"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4.4.1" 强化鲜明政治导向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核心要求是强化鲜明政治导向,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真正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乡村,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在按地域、建制村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保证基层组织架构的合理性,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在各乡村内部的全面、深入覆盖,把党的建设落到实处。将乡村基层干部培训作为村级党建的常规工作,通过党组织书记轮训、党日活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等方式,推动理论学习的常态化发展,搭建起基层队伍的顶梁柱。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强化与群众的联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4.4.2"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从乡村治理民主化维度来看,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多主体性等基本特征。要求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创新村民自治机制,一方面应捋顺乡镇党委与乡镇人大、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明确划定三者权力的行使范围,向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的职责架构转变,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另一方面要赋予村民发挥主体性的空间,提供良好的组织和渠道保障,有效激活村民的参与热情,比如落实好村委会的自治职能、搭建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自治议事决策平台,在具体实践中推进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为了保证村民自治质量和效率,应培养其现代民主政治素养与能力,从根本上增强村民的协商观念和协商意识。
4.5" 加强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4.5.1" 借鉴“千万工程”经验
为了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全面领导,应当积极借鉴“千万工程”的相关经验,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攻方向,推动乡村的改革创新。立足于各地的发展阶段以及基本农情,巩固完善乡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求切实把准“千万工程”的基本规律,将其合理运用到“三农”工作中,坚持一切从乡村实际出发、从农民需要出发,找准切入点,狠抓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提高工作实效[8]。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有序做好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通过重点建设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控制搬迁小型村的整体规划完善“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建立长效支撑保障机制,做到量力而行、稳扎稳打、持续推进。
4.5.2" 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
由于“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应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不仅能够集聚更多资源能量,还可以有效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要求。首先应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主要职能,优先保障用于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并不断强化投入力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做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并全面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其次要充分拓宽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通道,积极引导外部资本上山下乡,可通过财政贴息、保费补贴、政策性担保等方式增强对资本的吸引力,构建合作共赢长效机制;最后发挥地方政府与乡村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帮助企业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寻求到发展商机和发展机会,把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5" 结束语
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能够帮助国家筑牢乡土根基,并超越乡土本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同时有利于重构乡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琦,庄甲坤.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内涵阐释与路径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23(5):145-152.
[2] 张赛玉,史志乐.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23(5):153-160.
[3] 张宇伯,王丹.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意涵、着力点与实践路径[J].学术探索,2023(5):8-14.
[4] 肖顺武,董鹏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的困境检视、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23(5):1-12.
[5] 马蓝,王士勇,马永贵.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内产业振兴的研究:文献回顾与未来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21):256-264.
[6] 王效梅,李繁荣,王晓东.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山西乡村振兴路径探索[J].人文地理,2022,37(3):131-139.
[7] 文丰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动力及促进机制[J].东岳论丛,2022,43(3):5-15.
[8] 杨佩卿.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路径探析——基于陕西实践探索的案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22,22(1):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