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乡村精神贫困问题治理研究

2024-12-31 00:00:00贾江豪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摘 "要: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行标准下,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和物质上的贫困,由此进入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向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乡村还有相对贫困和精神贫困需要治理和消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精神贫困具有影响深远、“感染性”强、脱贫难度大等复杂特点,所以要在精神脱贫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该文探究精神贫困在乡村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推动乡村精神贫困问题治理,助力乡村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后扶贫时代;精神贫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2.8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096-04

Abstract: In 2020, China built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chieving the first centenary goal. Under the current standards, absolute poverty and material poverty in rural areas have been eliminated, thus entering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moving towards the critical stage of rural rejuvenation, and there are still relative poverty and spiritual poverty in rural areas that need to be managed and eliminated.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piritual poverty has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strong \"infection\" and great difficulty in getting rid of poverty, so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piritual poverty in rural areas, so as to promote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spiritual poverty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modernization.

Keywords: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spiritual poverty;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governance; path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终于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进入了后扶贫时代。后扶贫时代是指从2020年到2025年,全面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度阶段[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为了防止脱贫攻坚成果功亏一篑,已经脱贫的贫困地区和群众返贫;所以进入了后扶贫时代,要以解决乡村精神贫困问题为首要任务,加大精神扶贫的力度。

与物质贫困不同,精神贫困是一种隐性贫困。有学者基于心理学视角指出,“精神贫困就是指个体或群体的精神水平落后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或者落后于社会整体精神平均水平的生存状态”[3]。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物质贫困问题后,还存在精神贫困亟需消除。精神贫困主要是贫困群体的思维上存在问题,而表现出慵懒、懈怠的行为,因此,消除精神贫困主要从“扶智”和“扶志”2个方面着重入手。

精神贫困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是精神贫困脱贫难度大,因为精神贫困是思想层面的,主观因素太多,脱没脱贫、是否完全脱贫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并且造成精神贫困的因素很多,之前因物质贫困而决定了精神贫困,现在物质贫困基本解决了,又可能因与城市和其他先进村子进行比较而产生的自卑、落差感导致精神贫困。其次是精神贫困的影响稳定且深远,是根深蒂固的。精神贫困的人通常表现为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小农本位及“等靠要”的思想,这些思想换来的就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享受着福利补贴,久而久之养成惰性思维就更难剔除,所以有少部分群众甚至物质上都不愿意脱贫,争当贫困户,为的就是享受国家资助和社会保障。最后精神贫困传染性强,如果有人不劳作靠着领取最低生活保障就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一定会有人模仿,争相不劳动,那么就会再度导致物质上返贫。最主要的还是在家族内部之间传播,父母通过代际传递“感染”子女,使年轻一代在幼年就深受精神贫困的影响而安于现状不懂得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也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精神贫困也是使一个家庭贫穷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4]。

1 "后扶贫时代乡村精神贫困的问题透视

1.1 "依赖福利制度,安于现状

随着2015年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乡村贫困地区和人口的脱贫,一系列助民惠民的帮扶政策落到实处,产生了良好的脱贫减贫效果。例如,政府直接发放经济补贴和医疗、住房、就业、养老及子女就学等多方位的福利,个人取得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等。这些福利优惠政策无疑为大多数乡村贫困人口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部分贫困群体生活状况稍有改观,却没有凭借如此有益的政策条件,通过奋斗彻底摆脱贫困;而是安于现状,过度依赖福利政策,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产生了“我穷我有理,发一天补贴就享受一天,国家不会不管我”的消极惰性思想观念,更有甚者为了一直享受福利优惠而不愿意脱贫,争当贫困户。由罗晋、袁姗姗等主演的乡村题材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中的村民麻长顺就真实反映了这类贫困群体的情况。

1.2 "依靠经济扶持,缺少作为

俗话说,要想发展快,全靠产业带。而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民还是以传统农牧业为主要生活经济来源,没有扩大规模,仅靠小面积土地种植和零散养殖。并且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他们也难以接触学习新的生产技术和理念,所以一直保持着较低收入。即使部分村落原本就有特色产业,但也因为经营者不重视,产业员工老龄化,缺乏管理、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多种因素,所以始终效益不佳。无论是个人劳动生产,还是企业经营生产都缺乏随着时代条件发展而进步的意识和积极努力的行动;仅仅依靠党和政府给予经济扶持,保持着相对较低的收益。例如,农民种地还是传统的看天吃饭的模式,很少有人主动学习现代化的农业知识、技术和使用现代化农具去提高产量,碰上收益不好时依靠政府保障兜底;更有少部分农民将扶贫发放养殖的鸡鸭猪羊当作下酒菜吃掉。

1.3 "缺乏精神文明,盲目跟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摆脱了物质贫困,但时间较短物质条件还不足以建设良好的精神文明。更何况,一些上层建筑本就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农民文化涵养较低,落后观念根深蒂固,不易开展文化上的移风易俗,不够重视子女的教育,因此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也就缺乏年轻人传承。长此以往,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难以取得成绩,人与人之间,村子与村子之间只会有样学样、盲目跟风。例如,农民对市场需求缺乏分析和远见,就会盲目跟风种一种经济作物,大批农民大面积种植一种作物,势必会产生供大于需的局面,最后只能以极低的市场价进行交易,这使得农民靠种地获得的本就不高的收入变得更低。

1.4 "特殊群体精神贫困问题,复杂多变

农村的特殊群体主要包括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是这类特殊群体最基础的民生保障。他们由于缺少子女和父母的陪伴很容易产生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问题,在物质脱贫后,困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群体的主要还是精神贫困问题。这类特殊群体的精神贫困表现也是特殊的,其主要表现为情感需求贫困、人际贫困、教育贫困和能力贫困[5]。首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因缺乏子女和父母的陪伴,而追求的是“爱与归属”的需要。空巢老人无法享受天伦之乐,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陪伴的快乐童年,所以这类群体就产生了情感需求贫困。其次,他们由于经济、地域、年龄等的限制,除了没有亲人的陪伴,也很少有同事、同学、朋友等交际圈子的陪伴,只有祖孙两辈相依为命,而产生身心双重孤独感,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贫困。再次,农村的空巢老人大部分为文盲或半文盲,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和行为能力不断下降,已经很难照料自己和孙子辈了,也融入不了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值受教育的关键时期,但是父母不够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也无暇过问孩子的受教育情况。老人只追求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因此就造成了农村这类特殊群体的教育贫困。最后,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精神贫困还体现在能力贫困,他们不是不愿意而确实是能力不足以去劳动赚钱,大部分家庭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互相照料、相依为命。老人和儿童本就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需要较多的关注和爱护。而农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就更为弱势,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解决这类特殊群体的精神贫困问题难度也更大,乡村政府和扶贫干部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2 "后扶贫时代乡村精神贫困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精神扶贫机制缺乏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先解决温饱问题才能追求精神层次的东西,消除了物质贫困才能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乡村的经济扶贫和农民的物质生活状况,颁布的福利政策也都是向这方面倾斜。因此,乡村的物质贫困问题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飞速提升。但是相对地忽视了乡村精神贫困的扶持,因为物质上脱贫是有硬性指标可以评判的,而精神上脱贫很难界定,所以基层政府和扶贫干部容易忽视这一点。

2.2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我国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一直制约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中西部乡村。主要是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1]。其次是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让子女早早辍学打工亦或是结婚生育,这是难以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关键因素。除了学校教育,农民再无其他途径接受正式、长期、稳定的文化教育。子女如果很好地接受了文化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影响父母,父母之间再相互影响从而更重视子女的教育,从此在社会上形成双向的良性循环。但是,如今农村学生的实际受教育情况是在客观上受限,在主观上受挫。村民文化知识欠缺、道德水平较低、政治法律思维淡薄,很难得到改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只会越来越来落后。年轻一代的教育跟不上,也就无法满足农村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要,老一辈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只会通过代际传递,造成年轻一代的精神贫困。

2.3 "文化事业缺乏扶持

大部分农村具有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形成文化事业,但是在脱贫攻坚中文化的传承,文化事业的建设并不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而被人们忽视。文化产业也因经营理念不足,未能与时俱进而导致发展动力不足,没能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益,没有吸引太多关注,只能是勉强维持。文化事业和产业的主要作用还是传承发展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次要作用才是带动经济发展,增加收入。然而文化事业公益性突出,目的也是非盈利的,因此在物质脱贫中并非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没有过多的政策扶持。乡村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缺乏先进的管理体制,无论是政府还是经营者都没有充足的管理经验,现行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都比较落后;更没有随着时代进步进行创新。因此,乡村文化产业难以发展壮大,带动周边村子就业增加收入。乡村文化事业和产业不振兴,社会上就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进入后扶贫时代,精神贫困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矛盾,要加强文化事业建设。

2.4 "特殊群体缺少关怀

乡村特殊群体精神贫困的表现不同于普通的“等靠要”思想,表现多种多样,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精神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对他们缺乏人文主义关怀。作为父母子女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是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充足的物质条件也比不上亲情的陪伴。基层政府和扶贫干部对这类特殊群体的照顾也是经济补助和政策扶持较多,给予的人文关怀未能达到他们内心深处进行慰藉。情感关怀的缺失,除了亲人,其他人群很难进行长时间且有效的弥补。所以长时间的孤独、寂寞、空虚和无助使他们的精神贫困问题难以解决。

3 "后扶贫时代乡村精神贫困问题的治理对策

3.1 "发展乡村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经济永远是基础。人们必须先解决吃喝穿住,然后才能追求精神需要,从事政治、科学、教育和艺术等行业。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对于乡村摆脱精神贫困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6]。针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发展生产,增长经济,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农民终于消除了绝对贫困,摆脱了物质贫困。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所以要继续发展经济,一方面为了防止返贫,另一方面为摆脱精神贫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首先,政府为乡村原有的特色产业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引进人才与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方法,带动周边村子一起发展,扩大规模、形成产业链,为乡村精神贫困人群提供就业岗位,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改善生活。从而带动全村人,吸引年轻人返乡建设美丽乡村,在乡村形成“劳动光荣,劳动脱贫,劳动致富”的新风气。其次,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国家为其提供免息贷款,放宽准入条件等政策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或是在农闲时开设除种植养殖以外的副业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政府再为他们提供管理、技术上的教育培训,扶持创业者使其步入正轨,规模效益可观时,再反过来带动就业,促进本村以及邻村的经济发展。让农民为生活奋斗起来,感受到生活的意义,觉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儿,那么就能逐渐消除精神贫困。最后,使乡村融入新媒体时代,建设现代化乡村。村里集体采购现代化农具,并教会村民使用;组织村民学习科学种植养殖的知识和技术,以提高产量。利用新媒体宣传美丽乡村建设,销售特色农产品。总之,建设现代化乡村,提高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使其成为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新农民。

3.2 "完善政策制度,加大精神扶贫力度

国家在制定脱贫政策时应兼顾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在后扶贫时代,乡村精神贫困成为脱贫的主要矛盾,这时政策就要向精神扶贫倾斜,强调精神扶贫的重要性,把关注点更多地倾向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思想上、心理上,针对乡村精神贫困的不同地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致力于帮助乡村贫困群体摆脱精神贫困。

首先,政府制定的政策要公平公正,对待精神贫困群体和精神富裕群体要一视同仁,避免精神富裕的人们因享受不到优惠政策产生心理上、思想上的变化而导致精神返贫;同时,制定福利政策的优惠力度不能过大,防止精神贫困群体对此产生依赖性。其次,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要在农村树立起“脱贫模范”进行表彰宣传,供村民学习。这类榜样群体一定是参与脱贫攻坚战而摆脱贫困,并且时刻紧跟党和政府的步伐艰苦奋斗、戒骄戒躁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努力,不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样的榜样群体在农村会使精神贫困群体产生对比,因而向其学习通过自身劳动不断改善生活。最后,基层政府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在乡村,加强文化宣传教育,拒绝“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精神贫困群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他们自主脱贫,在物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使精神贫困群体的美好生活不断得到满足,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去奋斗。

3.3 "发展乡村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认为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因为教育可以“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是“社会阶层实现向上流动的阶梯”[4]。教育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消除精神贫困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首先,基层政府要重视发展乡村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完备的校舍设施,完善图书、新媒体、文体器材等教育教学资源,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引进优秀教师资源,更新乡村教师的教学理念,壮大乡村教育的师资队伍。好的教师可以使教育效果翻倍,所以适当提高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使其留得下、留得久。其次,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落实基础义务教育,对于不能入学的学生,政府要坚持“一生一议”原则,切实解决上学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保证每一位适龄学生都能够按时入学接受教育。最后,在乡村开展职业教育、法治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等,让乡村成年人也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知识和道德素养水平,使其更加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在全社会营造起“崇尚知识、热爱知识、知识改变命运”的新风尚。

3.4 "多关注乡村特殊群体的精神状况

一个地区,一个村子脱贫效果好不好,明不明显,主要看人民生活幸不幸福,就要看“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等基本民生保障的到不到位。因此,对乡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精神贫困问题要给予充分重视,使其得到妥善解决。

首先,扶持乡镇企业扩大规模,带动就业,吸引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回村就业,在家门口劳动赚钱的同时也能多陪伴老人和孩子。其次,乡村政府可以兴办敬老院、老年大学、福利院及托儿所等养老带娃的机构和模式,附近村子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聚在一起互相作伴,也方便基层政府定期举行关爱活动。最后,多举办文化“三下乡”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减少身心的孤独感、空虚感。

4 "结束语

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是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其使人们不思进取,失去了任何可以改变其贫困命运的精神动力,磨灭他们的所有追求,消磨了人的意志和精神,使他们的头脑僵化呆滞,精神毫无生气,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体力与精神的双重乏力感,只会坐等救济。

如今,我国正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征程上,党中央多次强调“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也不能少”。精神贫困更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现代化目标。因此,解决好乡村精神贫困问题,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在农村,精神扶贫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充分发挥贫困群体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扶贫事业与乡村振兴中来,并且不断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满足感、幸福感。治理好精神贫困问题,才能保证物质脱贫成果稳定,物质基础保障了,也能促进精神脱贫,这样良性的相互促进,才能在各方面实现真正的、彻底的脱贫。

参考文献:

[1] 张莉蔷,邓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神贫困治理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3(10):118-12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3] 王爱桂.从精神贫困走向精神富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5):44-50,107.

[4] 陈斐,罗干.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及其治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2):183-186.

[5] 毕昌萍,郭杭叶.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贫困及其治理策略探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3,41(1):67-72.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3:43:41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人民周刊(2016年20期)2016-11-30 21:23:17
基于乡村治理思维的精准扶贫思考
乡村治理与民间信仰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1: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