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力量之源、精神之魂。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村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但纵观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现实情况,仍在传承、资金、创新及人才等层面存在发展困境,制约着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为此,该文通过剖析乡村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着眼于制度赋能、资金赋能、科技赋能、人才赋能和融合赋能5个方面,提出促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发展趋势;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042-04
Abstract: To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 culture comes first. A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rural culture is the value guidance, the source of strength and the spiritual sou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China's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has developed steadily, and the spiritual life of villager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rich. However, throughout the reality of China's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there are still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in the aspects of inheritance, capital, innovation and talents, which restri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Therefore, by analyz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from five aspects: institutional empowerment, capital empower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alent empowerment and integration empowerment.
Keywords: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development trend; practice path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①。文化传承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一环,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文化振兴”纳入乡村振兴体系,另外,习近平又提出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②。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③。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第一次正式发文明确以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发展,进一步彰显了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①,为乡村文化产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与发展目标。高质量的文化产业能够深度挖掘、有效利用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由粗放式、分散化向精细化、规模化转变,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进而推动乡村振兴[1]。
1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了加快乡村文化振兴,相关部门落实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部署,并在以文化促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乡村地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还有众多文化资源尚未充分挖掘,大多数乡村文化发展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传承困境:文化保护意识薄弱
“空心化”是乡村文化难以传承的直接原因[2]。村民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见证者,是从事乡村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日益增加,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愈加严重,许多村庄和乡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据统计,1990—2022年间,中国自然村数量共减少144万个,平均每年减少4.5万个④。农村人口减少30 130万,平均每年减少941万人⑤。文化保护力度不足是乡村文化难以传承的根本原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整体效果,盲目照搬城市建筑元素,严重破坏了当地传统建设风格。尤其是为了追求经济发展,随意拆建一些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导致本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日渐衰败。例如,安徽休宁县某千年古村一景“桃李园”被推平建成了一排排别墅,已不见了当年绿草茵茵、桃李满园的小岛美景。
1.2 "资金困境:文化产业投入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大投入、大发展、大提升局面[2],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公共文化环境,但由于农村在人、财、物等方面与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多具有特色文化的乡村由于缺少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发展缓慢。研究表明,昆山市西山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建设不均衡、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保障不足及利用率不高等问题[3]。此外,从设施服务质量上看,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种类较少,形式单一,没有考虑到村民的实际需要,设施利用率较低。除此之外,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设备故障后无人修理的情况时常发生。长此以往,导致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较低。一项针对天津市近郊乡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调查发现,超过1/3的受访者从来不去图书馆或文化站,文化设施资源浪费严重[4]。
1.3 "创新困境:产业内在活力不足
乡村文化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但在文化旅游业盛行的今天,很多乡村没有深度挖掘自身独特优势,找准其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反而盲目跟风,导致乡村文化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特色文化产业稀少,文化产品创新不足,难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核心竞争力较弱。此外,一些传统技艺和产业由于制作过程繁琐、制作周期长、制作难度大,难以量产,成本高昂,对消费人群的要求较高,难以拉到社会投资,常常存在资金链断裂等风险。并且,数字技术的革新,给乡村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持续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是乡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与加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5-6]。借助VR、AR、3D等数字技术,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内容升级,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乡村文化数字技术平台难以搭建,数字文化体系发展严重滞后。
1.4 "人才困境:基层人才较为匮乏
当前乡村文化人才整体呈现出总量不足、专业性不强、制度不健全等特点。首先,较城市而言,乡村在收入、医疗、教育及娱乐等各方面条件有限,导致人口总量少,文化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此外,一些地方官员尚未充分认识到文化人才身上蕴含的巨大潜力,对乡村文化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还不健全,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最后,文化所具备的高渗透性对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创意等产业复合型人才专业要求更高。而现有的乡村文化人才整体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不够,难以适应现代乡村日新月异的文化发展需求。这也是导致乡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
2 乡村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1 数字化
在全球产业数字化趋势下,我国文化产业也逐渐迈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其中,城市的数字化经济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相比之下,农村因为人口较少,缺乏相应的信息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农村具有更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实现文化产业数字化的良好平台。从我国当下市场大环境可以看出,在技术革新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数字化趋势愈加明显,这为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加利好的外部条件[5]。文化产业数字化与高质量发展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前者能为后者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广阔的渠道,是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后者能为前者指明前进方向,保证文化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大力建设,数字技术也在不断优化,对于自然环境良好、文化资源丰富的农村来说,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
2.2 "融合化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环节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当今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其中以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尤为突出。文化产业的融合分为产业内部融合与其他产业融合2个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一些企业在具备文化产品设计、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分析客户需求,搭建集文化投资、产权交易、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于一体的供需交易平台,最终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模式。除此之外,文化产业具有强外部性和高渗透性特点,能够与旅游、康养、体育等多种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催生出新的发展动能,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文化与科技、工业领域的跨界融合更能催生高稀缺性、高吸引力、高附加值的产品,使鲜活的文化创意从工厂快速走向市场、转化为发展红利,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联动。
2.3 "体系化
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村庄公共文化建设起步较晚,村民文化保护意识不强,进而导致村民对文化产业敏感度不高。大多数村庄文化产业存在资金压力大、产品品质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部分村庄产业模式仍以家庭作坊、个体户为主,文化资源缺乏整体规划,文化理念落后,产品转化率不足,不能及时捕捉市场的动态需求,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效应。文化产业作为当前乡村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应依托村庄独有的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丰富文化产业形式,构建以特色文化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打造高品质、高标准、高水平的乡村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收入的有效转化,稳定增加村民收入,保障乡村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并且,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化不仅能够做到增量提质,还能有效提高抗风险能力。
3 "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3.1 "制度赋能:构建完善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文化传承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7]。上至政府,下到人民,都应该注重培养文化保护传承意识,立足区域文化特色,深挖自身文化资源,重点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不断更新产品设计理念和提高产业服务质量,以增加产业比较优势。政府应加强本土文化保护力度,以系统完整保护传承乡村文化为目的,本着尊重文化、严格保护的原则,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完善文化保护相关政策与制度,成立专门的文化产业保护与传承中心,对文化资源进行统筹保护与规划,力求做到对乡村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此外,还应注重建设乡村地区文化礼堂及文化博物馆,定期举行创意民俗节庆活动,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颖素材,强化乡愁记忆及文化保护意识。
3.2 "资金赋能:建立文化产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乡村的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前,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乡村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乡村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以供给创新驱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首先,政府一直是乡村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之一。为了更加高效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应加大文化资金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以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方式,重点扶持乡村特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培养文化龙头企业和文化重点人才。其次,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资源丰富的乡村,应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采用土地入股等方式进行联合开发。此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立适合本地文化企业资产评估平台,引导各类文化企业共享文化价值评估报告,以利于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最后,“滚动发展”模式值得借鉴。有条件的村庄,可以用资源、山场、土地等作抵押来争取银行的信贷支持,边开发边利用边受益。
3.3 "科技赋能: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乡村文化价值来源于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多样的风俗特征,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结合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突出村庄比较优势,对乡村文化产业,尤其是特色文化产业进行精准定位。文化创新是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技术革新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利于使文化产业更加符合时代、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以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利用VR、3D、交互投射等新数字技术,打造特色文化线上展示与演艺平台,催生文化新业态,实现跨区域、多领域的联动发展,提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乡土文化影响力,从而扩大市场规模,向高质量发展进发。
3.4 "人才赋能:构建高效稳定的人才保障机制
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是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8]。多元化的文化模式和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对乡村文化产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高效稳定的人才保障机制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良好支撑。充分发挥农民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性与积极性,着力培育以传统技艺传承人、产业带头人、新乡贤等为龙头、村民为主体的乡村人才队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开展开设专业教育课程,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是指乡村要依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吸引外来人口留在村庄。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就业岗位等方法来吸引年轻人回到村庄工作和生活。“走出去”是指利用直播、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来扩大乡村文化产业影响力[9]。鼓励村庄与高校、教育机构合作,分别建立线上和线下乡村培训和实践基地,有效实现信息共享,在增加村庄文化产业收入的同时,提高外来人员对村庄文化的认同感和体验感,进而提高乡村文化传播力。
3.5 "融合赋能: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以“文化+”为核心,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趋势之一。“文化+旅游”一直是产业融合的重点之一。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①,意味着对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广度上,深度挖掘更具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实现从文化资源向高质量文旅产品的转化,以文化产品化、情景化、主题化等多种开发模式推动更多文化产品融入旅游业。其次,在深度上,加快提高已融合业态质量,壮大新融合业态规模。通过打造文化创意IP、开发新文旅产品、推行夜间与数字新文旅方式等来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最后,在高度上,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推动“智慧文旅”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发更多个性化定制文化旅游线路和文旅产品,提供互动性更强与体验感更好的文旅项目,大力开发数字化文旅产业,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广东林寨古村落以客家文化为基础,带动周边旅游景区的繁荣,促进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10]。
4 "结束语
乡村文化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在加快乡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拓宽了农民就业途径,有效实现了农民增收。因此,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引擎推动乡村振兴,对于重塑乡村精神文明具有重大意义。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文化振兴既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也是全体村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11]。因此,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于乡村文化振兴,要重视文化传承,保障资金投入,实施产业数字化,健全人才机制,加快融合发展,不断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注释:
①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②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389142.
③ 中国政府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07/content_5683 910.htm.
④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2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Z].
⑤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 8_ 1919011.html.
参考文献:
[1] 庞妃,史春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6):631-638.
[2] 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
[3] 李芳,毕东.多民族聚集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分析——以昆明市西山区四个街道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6-83,190.
[4] 周宇飞,杨潮.近郊乡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调查[J].职业时空,2014(5):106-108.
[5] 袁媛,范建华.数字化助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探索[J].理论月刊,2023(8):83-92.
[6] 曾敏灵.以文化数字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J].当代县域经济,2023(9):6-8.
[7] 韩成.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J].人民黄河,2021(7):168.
[8] 秦会朵,范建华.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理论月刊,2022(6):76-82.
[9] 丁晓洋.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学术交流,2023(1):108-121.
[10] 桂拉旦,唐唯.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西北人口,2016(2):64-68.
[11] 严晨晖,连莲.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困境及路径研究——以常州滨江社区和董墅村为例[J].村委主任,2023(9):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