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治疗中创作过程的疗愈机制研究

2024-12-31 00:00:00叶静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来访者心理治疗治疗师

“创作即治疗”是现代艺术心理治疗发展出的两种重要立场之一。自 20世纪60年代纳姆伯格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领域提出至今,这一立场逐渐得到业界赞同并在近年来引起学界的关注。创作过程是艺术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艺术心理治疗的基本构成要素,在治疗实践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艺术创作过程的展开必然伴随着创作主体相应的心理过程。在创作活动的“动因萌发、构思谋划、物化传达”三个阶段中,当事人经历着情绪体验的内向转化、心理意象的生成与表达及心理能量的建构与整合。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均涉及躯体、大脑神经系统及内部心理状态的持续变化,遵循从视觉思维回归身心内在的独特路径。创作过程作为艺术心理治疗构成要素之一,是艺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艺术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旨在探究艺术创作过程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活动中的心理疗愈发生机制。从艺术心理治疗视域切入创作理论研究,深入剖析创作过程在艺术心理咨询 与治疗活动中所发挥的心理疗愈价值,以期帮助更多人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获取疗愈能量,促进心理健康疗愈,进而提高生命质量。

一、艺术心理治疗中的创作过程

艺术心理治疗中的创作过程蕴含极其丰富的心理疗愈能量及心理成长资源,作为艺术心 理咨询与治疗活动构成要素之一,创作过程在艺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作过程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治疗关系的建立和疗愈效果的产生。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艺术心理治疗 中的创作过程,本章将在厘清艺术创作过程与疗愈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伴随创作过程 的展开,来访者心理过程的阶段性变化,梳理创作过程在艺术心理咨询与治疗演变进程中的疗愈作用。

(一)“疗愈”概念界定

“疗愈”一词由“疗”“愈”二字组成。词源学考察发现,“疗”为形声字,《广雅 ·释诂》中释义:“疗,治也。”止病治病" 曰“疗”,就是医治疾病的意思,亦有对症下药之意。“疗”侧重于治疗的过程。《说文解字》有言:“愈,病瘳也。”意思是说,愈指的是病治好了。因此,“愈”字本义是指病情" 好转,侧重体现治疗结果。由此可见,“疗愈”一词二字均含有治疗、病情好转之意。

(二)创作过程的疗愈特性

首先,创作过程的互动能够帮助来访者达成心理疗愈。艺术创作过程中,存在着来访者与治疗师、来访者与媒材、来访者与作品之间构成的多元关系模型。

疗愈过程需要来访者与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伴随心理信息的展露,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信息传递、沟通和互动推动疗愈进程,互动过程与疗愈过程相辅相成,来访者借助创作 的过程在与治疗师的互动中实现疗愈。治疗师以专业素养引导并帮助来访者逐步觉察自我,实现内心成长,来访者则在治疗师的引导下探索并发现自身问题,不断平衡内心世界,进而实现人格整合与自我成长。

媒材与作品是来访者与治疗师沟通交流的媒介,媒材是情绪表达的工具,作品是心理投射的载体,具有互动性、交流性的特点。媒材的择选与运用象征着来访者心理状态的变化,作品的形成能够将来访者的心理意象以具体意象的形式物化呈现。来访者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媒材进行艺术创作,创作意象发生变化时,也可以更换媒材继续创作,媒材与作品均对来访者实施无条件积极关注,与来访者产生链接,达成互相激发的疗愈效果,共同作用于创作过程。创作的过程是来访者感受自身生命力的过程,在二维平面直观的视觉刺激下,来访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并反思当下的心理状态。

二、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建设过程

在艺术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中,来访者的艺术创作过程与其心理建设过程是同向并行的。透过艺术创作的过程,来访者的情绪体验、内在感知、心理意象逐渐清晰和具体化,其认知、理解、洞察内在自我与整合心理能量的能力得到提升。来访者通过艺术创作进行心 理建设的过程主要呈现为内化、重构、整合三个阶段。

三、艺术心理治疗中创作过程的质性描述

艺术心理治疗中的创作过程是来访者不断探寻自我、整合身心的过程,具有非即时性、非言语性、符号表达的介入性及象征性与创造性等特征。艺术创作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相互影响的过程。艺术心理咨询及治疗中的创作过程蕴含着丰沛的心理疗愈力量。创作过程表现为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促进个体情绪与心理能量转化,帮助来访者澄清心理问题、更新自我认知、实现自我整合。

(一)视觉思维的智性抉择

对艺术的描述性评估,最初始于我们的眼睛,眼睛是观照艺术的首要途径。眼睛的观看 不是完全接收事物的每个细节,而是捕捉眼前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来访者对艺术创作过程的充分觉知必然涉及视觉系统的动态捕捉以及大脑对感觉刺激的理解。来访者如果想要获取信息看到物体,就需要将此物体从周围背景中分离出来,即视觉器官在面对外部信息时需完成 两项工作:一是获取相关信息,二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视觉是具有选择性的,视觉器官并不纯粹是一种接受信息的工具,而是人类为了生存延续进化出来的生物性器官,是一般心理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视觉思维的选择 性及智性抉择乃是来访者增强感知能力产生创造性意象的敏锐工具。

(二)动作想象:精致关联的神经元系统

动作想象能够使来访者的创作行为、艺术作品与观者的身体三者融为一体。这也是来访者能够调动无意识信息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因之一。动作想象的神经美学主要涉及两个大脑区域:关于“自我”建构的默认模式网络和关于“动作-意义”建构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来访者的艺术创作过程就是以视觉信息为初始信号经由动作序列的方式将无意识信息赋予某种艺术形式,这种有效的艺术赋形是一种经由大脑神经元系统加工处理后有序的动作想象的表达,既包含来访者当下的情绪感知,也能够反映过去的心理创伤及情绪记忆。而这种对于艺术的感知能力,则是以动作想象的方式回到艺术创 作的过程,其中大脑皮层关联的神经元系统发挥主要作用。

(三)左右脑功能侧化

艺术疗法之所以会作为一种介质被应用于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那是因为艺术过程卷入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视觉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的右半球。经过医学实验验证的大脑的侧化功能为艺术治疗提供了医学基础。20世纪中叶,裂脑实验的研究确定了人类具有大脑功能侧化的特点,使得人们开始注意并区分左右脑的功能区。研究发现,左脑具有言语化的思维处理系统、右脑具有图像化的知觉系统,而右脑图像化知觉能力的开发与个体生理、心理状态相联系。因此,大脑的侧化功能同样是视觉艺术和语言发展联系的见证。

大脑的左右功能区在处理经验、感觉或情绪等信息的时候,先使用图像后使用文字。因此,左脑所拥有的言语化思维模式能够协助并促进大量视觉信息的处理和判断,右脑所拥有的图像化知觉模式则能够促进整体心理模式的运转,左右脑的侧化功能够综合处理多维度的 信息,进行更具深度的整合。正因如此,来访者才能够在获取视觉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认知判断,生成图像化的认知形象,进而进行身体与心灵的深度交流。由于大脑左右半球的侧化功能,来访者能够通过艺术创作感受艺术形象,通过意象直达创伤情绪或记忆,从而使创作过程与心理疗愈过程紧密结合,自心灵内部与外部世界达成交流。

根据左右脑功能侧化的研究,由于大脑左半球主要以语言加工为主,而情绪情感则受到右半球的控制,因此,言语交流无法直接地处理情绪情感问题。而在艺术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进程中,由于来访者自身特点,往往出现词不达意以及无法言语的情况,因此,单一言语的描述经由加工转换会丢失大量信息,言语疗法在处理情绪困扰等深层次症状时稍显逊色。

四、艺术心理治疗中创作过程的特征

(一)非即时性

非即时性与即时性相对,是一种人的感知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经验物化形式,是人类大脑及意识不断进化适应世界的表现。艺术心理学家罗伯特 ·索尔索(RobertL.Solso)认为:人之所以创作了艺术是因为人可以打破即时性经验,进入非即时性感知,人可以想象和感知非呈现的事物,能够将此时此地的情绪呈现于彼时彼地,能够将意识经验物化为某种形式。

(二)非言语性

非言语性即指在艺术心理咨询及治疗活动中,来访者以绘画、涂鸦等艺术创作的形式替代语言表达与治疗师进行沟通交流。非言语表达的方式是艺术心理治疗与传统心理治疗的最主要区别,不同于语言表达,非言语的表达不 存在技巧。艺术治疗师孟沛欣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当处于情绪困扰中的来访者试图采用语言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痛苦时,常常词不达意,使治疗进程陷入某种僵局。而采用艺术创作的咨询及治疗形式则能够在创作过程中以一种替代语言符号的形式起到沟通的作用,创作过程既 是来访者与治疗师使用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沟通的过程,也是表达自我情绪的手段和方法。

(三)符号表达的介入性

符号表达指的是来访者以创作过程为心理 投射空间,利用艺术创作的方式代替语言,表达自身情绪情感。创作过程中的符号表达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具象化呈现,以创作意象为线索通过自由表达填补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缝隙,给予来访者身心的解放。

创作过程的符号表达包含意象输入与精神 输出的过程,承担物化传达的功能。来访者通过创作过程以绘画、躯体表达等视觉形式具象呈现心理问题,传达当下的情绪体验及心理状态。艺术治疗师则通过观察符号信息,在来访者情绪稳定且能够接纳场域的情况下进行恰当的介入性治疗。创作的过程具有独特的灵活性及多元表达的特点,来访者可以选择独自或参与团体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尽情地表达、倾听及交流。

(四)象征性与创造性

艺术心理治疗中的创作过程是含有象征意义的创造性过程,来访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创造产生象征性心理意象,能动的创造性与能动的整合力相结合,实现自我状态的整合与成长。来访者在洞察内在意识的前提下探索内心无意识,以艺术创作的方式促进内在探索和自我理解,通过整合内在心理与外部信息,提高现实理解能力,进而转变创伤状态,能动地觉察自我、改变自我,实现人格成长。

五、结语

艺术是与人类的身心调节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伴随创作主体的心理活动展开的艺术创 作过程,蕴含着丰沛的心理疗愈能量,能够帮助来访者有效宣泄释放情绪、疏解内在冲突、促进心理平衡,最终实现个体人格和谐发展。艺术创作的心理疗愈价值的实现以来访者伴随创作过程展开的心理活动为依托。创作过程伊始,来访者在视觉信息的刺激下形成知觉活动 及信号传递,产生模糊的创作意象。始发于视觉系统对信息接收的认知活动,经由大脑复杂的神经系统进行信息处理与内容整合,在大脑功能区进行逻辑信息的再加工与再处理,进而将所见信息链接到当下创作意图,联合其已有认知经验及情感体验,形成具体的创作意象。承托着来访者丰富情感能量与深刻内在意义的创作意象,最终落实为推动来访者创作活动实现的动力形式与作品内容。可以发现,来访者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的心理疗愈能量、视觉思维抉择及共情体验影响并推动疗愈机制的实际运行。由此,创作过程的心理疗愈机制可以概括为从孕育到整合的发展流程,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过程。

第一,孕育。来访者适应艺术治疗室的环境并根据自身创作意象选取合适的艺术媒材,在“图像意识”的刺激下激发创作及表达的兴趣,唤醒自身创造性。第二,开始。当来访者 能够感知到意识内容,经过视觉思维的智性抉择及神经系统的处理,打开意识之门、形成创作意象时,正式进入创作过程。第三,明朗。明朗的过程表现为意象的生成与表达,是疗愈机制推进的关键环节,既表现为激发来访者自由联想的方法与途径,也是意识与无意识状态整合的象征性符码。第四,觉悟。以表现为视 觉图像的二维空间更加直观地面对内心创伤及冲突,进入对于意象及象征符号的体验过程,理性地感受当下心理状态,获取并生成当下心理状态的相关信息。第五,整合。艺术心理咨询及治疗活动中彰显疗愈效果的阶段性成果,为来访者开启感受健康幸福的心理能量之门。

[作者简介]叶静,女,汉族,上海人,就职于上海艺霁元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心理治疗、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来访者心理治疗治疗师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上海护理(2019年12期)2019-02-11 07:21:11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上海护理(2017年4期)2017-04-02 18:33:42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
上海护理(2015年1期)2015-04-03 13:49:20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
学术交流(2015年1期)2015-02-25 12: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