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弥足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本土音乐、展现中国丰厚历史底蕴的重要载体。南音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进行文化延续,是“活态化”传统文化流传最脆弱的部分。通过对南音作品《阳关三叠》的学习赏析,笔者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但多数人从未听过南音,对南音了解甚少,可见南音的保护与传承情况不容乐观。故本文对南音加以深入分析,并探究南音在中国的传承现状,为更好地传承南音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一、南音概述
(一)南音简介
南音是中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福建民间歌谣》称:“闽越一声吼,天下皆闻声。”南音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经》中就有“笙簧之音,赫赫其有唐”之句。至唐代,南音艺术开始得到高度重视,唐玄宗在宫廷内设乐官,还经常亲临演奏南音。南音艺术从元代开始进入宫廷,明清时期更是广泛流传于闽粤沿海各地,为闽粤沿海一带人民所喜爱。历代南音艺人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和成熟的体系。2006年5月20 日,南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 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南音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南音音乐体系
南音由南音演唱和器乐演奏两大部分组成,其音乐由“指”“谱”“曲”三大类构成。有演唱和纯器乐曲两种表演形式。
“指”又称“指套”,是含有故事内容、滚门曲牌,使用南音琵琶弹奏的成套带唱词乐曲。作为器乐合奏曲,通常用于弦管音乐会开场节目。
“谱”是标有谱字、琵琶指法及撩拍符号,由若干乐段组成的标题性成套的纯器乐曲。传统有12套,后增至16套。《四时景》《梅花操》《百鸟归巢》《走马》是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名谱,谱的合奏作为管弦音乐会最后一个节目,表示演出进入尾声,又称“煞谱”。
“曲”又称“散曲”,是零散不成套的带唱词的声乐曲。“曲”是三类中数量最多的一类,3000余首。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音乐特性颇受听众喜爱,传唱比较广的代表曲目有《望明月》《因歌送嫂》《一间草厝》等。
(三)南音的保护传承价值
南音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一个有待挖掘的历史宝库,对于研究古代传统音乐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南音音乐用于祭奠先人、红白事等多种仪式场合,其实用价值的民俗运用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先秦的遗风,完整保留唐宋时期的音乐律制,形成儒雅端庄、舒缓张弛有度的音乐特性。它汲取了多地域的音乐文化特征,衍生出大量风格迥异的套曲。窥探南音可以追溯中国音乐的源流发展,找到各时期音乐流派的缩影,探索中国古代音乐变化发展历程,了解中国民族传统乐种文化。
二、南音《阳关三叠》作品分析
(一)南音《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与创作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
本文赏析的南音重奏作品《阳关三叠》由泉州师范学院吴雅蓉老师改编,由古筝、二弦、木鱼、酒盏、扁鼓等乐器进行演奏,同时加入人声演唱南音,人声与器乐相互交织,一弹一拨,一唱一和,起伏有致,各声部间配合默契,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用音乐传达而出。旋律参考古谱进行谱写,唱腔与南音琵琶指法高度融合,充分展现了南音的艺术特点。
(二)南音《阳关三叠》的音乐特点
1.《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与旋律特点
《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器乐与人声共同演绎,歌唱主题;第二部分由器乐单独演奏,在乐句的变化重复中体现出第一次三叠;尾段由慢渐快重复三次,将乐曲进行推向高潮。这首南音歌曲的乐段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均衡对称、由小见大的特 点。各个部分中出现相同的四个乐句在安排上基本等长,在慢板部分以2/4拍为主,进入快板部分逐渐改为1/4拍,使旋律节奏更加灵活明朗。这种结构使得曲目在情感表达上既有重复强调,又有细微变化,有慢有快,情感变化丰富,充分体现了乐曲中对即将远行友人的关怀与留恋之情。
《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以同宫管门倍思管(D宫六声音阶)定调,体现了南音古朴典雅、富有深情厚谊的独特音乐风格。首先,每段后半部分出现的商羽调式交替,使歌曲感情步步深入,引人入胜,旋律采用起承转合的形式,第一小节是一个长时值主音,明确调性;其次,紧跟主题旋律发生承接,运用加花的节奏,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多彩;再次,音乐旋律发生转折变化,音区降低,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情感表达;最后,旋律回到主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再现。其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关怀、留恋的诚挚感情。
2.《阳关三叠》的演奏形式与表现力
南音的演奏演唱形式主要为“丝竹相和, 执拍者歌”,一律以闽南方言演唱,依照古例必先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板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最后是奏大谱结束。
在《阳关三叠》中,唱腔由细腻婉转逐渐发展为鲜明活泼,情感表达层次丰富,在离愁别绪中更多了许多洒脱从容之意,是对古曲以及南音音乐风格的一次创新和突破。
三、南音《阳关三叠》对南音保护传承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一)南音《阳关三叠》在保护传承中的案例分析
1.南音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自南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泉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南音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当今民众对艺术文化消费具有多元化选择,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文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人们的音乐审美逐渐受到嘻哈、流行 乐、摇滚和民谣等多种音乐风格的冲击。受传统南音作品韵律悠扬缓慢、新生代对闽南方言存在学习压力、传统南音艺人老龄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南音受众群体不断萎缩,保护和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2.成功案例与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作为国内音乐教育的翘楚,一直以来都致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其中,南音这一古老的乐种更是得到了特别的关注和推广。
该系曾多次在各类校内外音乐活动、高校合作项目以及各大赛事精心编排并演出南音曲目《阳关三叠》,每一次演出都吸引了众多师生和校外观众的驻足聆听,获得多项荣誉与各界一致好评。这部经典的南音作品在音乐系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音乐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阳关三叠》的演出成为传承南音、推广南音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长期通过演出、科研等多种方式,将南音文化融入现代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多次邀请南音艺术家来校举办讲座和演出;组织师生赴泉州师范学院进行交流与学习,近距离感受南音的艺术魅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南音的表演和研究。为响应南音的保护与传承做出积极贡献,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表明,通过音乐院校的教学和演出活 动,可以有效地推动南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二)南音《阳关三叠》对南音保护传承的启示
本文认为,在南音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应加强音乐院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具有扎实南音基础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通过举办 各类演出和比赛活动,提高公众对南音的认知度。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南音作品进行保存和传播。
此外,可适当地将南音曲目纳入音乐课程中,加强欣赏,培养兴趣,不仅教授南音知识,更要将南音的历史演进、闽南地区的习俗习惯、南音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意义等内容贯穿在授课中,让学生听到南音、感受南音,为南音的保护与传播奠定基础;并通过南音作品的学习展示,与学生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大学加强南音相关学术研究,并开设专业课程,打造专业师资力量对南音进行研究保护;各大高校对于学生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方向及教师的课题选择加以引导,支持关于南音的研究项目;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积累对传统音乐文 化知识的热爱,形成开放性、多元化的音乐文 化价值观,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风 采。
[作者简介]谷湲琳,女,汉族,河北定州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