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建设策略研究

2024-12-31 00:00:00王云霞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7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框架行政

一、前言

随着公共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不仅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公共资源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的必要保障。在此背景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单位自身的稳健运行,更关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的建设策略开展研究,对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建设的重要性

(一)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内部控制框架,对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中会遇到多种风险,而健全的内部控制框架能通过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风险源头,并评估其发生概率,从而为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具体的控制活动来预防和应对风险,比如针对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框架可以通过严格的预算管理、资金审批流程、财务报表审查等控制措施,来保证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再次,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可以建立起系统的监控机制,对各项控制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有利于推动风险管控工作的持续改进。最后,风险管控不仅是管理层的职责,更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而通过建设内部控制框架,可以加强风险管控教育,提高全员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风险管控氛围。

(二)增强内部审计有效性

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内部控制框架,有利于增强内部审计有效性。首先,内部控制框架包含一系列的控制目标、控制活动、监控措施,为内部审计提供具体的审计标准,从而有利于提升审计的准确性。其次,健全的内部控制框架不仅明确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还规定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职责,职责分工明确,使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高效地进行,从而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1]。再次,审计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不仅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问题,还可以为问题整改提供明确的指导,实现审计工作的闭环管理。最后,内部控制框架可以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责,保证审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中具有独立的地位,使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不受干扰地开展,审计人员可以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从而有利于提高审计报告的可信度。

(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内部控制框架对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内部控制框架通过明确资源配置的标准,规定了各项资源配置的原则,使资源配置工作有章可循,避免了随意性,有利于保证各项资金的使用符合实际需要,从而可以避免资金的浪费。其次,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框架建设,可以建立完善的资源使用监控体系,对各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资源使用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有利于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再次,内部控制框架通过明确资源配置的规则,规定了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在资源使用中的权限,保证资源配置工作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有助于减少资源配置中的舞弊行为,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后,行政事业单位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需要具备快速调整资源配置的能力,而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框架,可以建立起灵活的资源调配机制,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方案,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的问题。第一,部分管理人员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少充分认识,认为内部控制是增加工作负担的无用规章,未能意识到其在保障单位正常运行和防范风险方面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在实际执行中不受重视,流于形式。第二,内部控制培训不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少系统性的内部控制培训,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员工甚至完全不了解内部控制的概念和方法,无法在日常工作中正确执行相关的控制措施,从而使内部控制理念难以在全员中普及[2]。第三,尽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管理层对制度的落实情况缺少关注和督促,导致内部控制措施得不到有效执行,从而使内部控制工作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第四,部分管理人员和员工认为内部控制只是应对外部检查和审计的工具,而不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导致员工在工作中只是在迎检时突击应付,而不是真正将内部控制融入到日常管理和业务流程中,从而严重制约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第五,某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文化缺少对合规性和制度化管理的重视,员工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会有问题,这种文化氛围不利于内部控制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从而使内部控制工作难以深入推进。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少系统性的内部控制制度。现有制度往往覆盖面有限,未能全面涵盖所有业务流程和管理环节,导致一些重要的业务领域缺少具体的控制措施和程序,从而存在较大的内部控制风险。第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不合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时未充分考虑业务流程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一些制度规定过于繁琐和复杂,难以在实际工作中有效执行,而有些制度则过于简单,未能提供足够的指导,设计上的不合理导致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3]。第三,内部控制制度更新滞后。随着业务环境和管理要求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制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长期未得到更新,仍然沿用多年前制定的规章制度,未能适应当前的管理需求和风险环境,从而难以有效应对新出现的风险。第四,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缺少有效的监督检查,导致制度形同虚设,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容易被忽视,无法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第五,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过程中参与性不足。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未能充分听取各部门和员工的意见,导致制度缺少实用性,从而使制度难以得到广泛认同和自觉执行,进一步影响内部控制的整体效果。

(三)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足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缺少系统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一阵风的现象,即在上级检查或审计时突击应付,平时则松懈对待,间歇性执行,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机制,从而难以发挥持续有效的控制作用。第二,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缺少明确的责任分工。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中,未能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具体责任,导致在实际操作中责任不清,从而使内部控制措施的落实变得困难,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第三,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缺少有效的考核机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未能建立起完善的考核体系,导致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无人问津、无人考核,从而使内部控制的执行流于形式,难以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第四,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力不足的问题。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缺少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基层员工在执行过程中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直接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效果,使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有效运行。第五,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包括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未能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导致执行过程中面临人手不足、经费短缺、技术支持不力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的建设策略

(一)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教育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教育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的基础环节。在此过程中,管理层的积极参与和表率作用是推动内部控制意识深入人心的关键,因为只有在全员具备高度的内部控制意识的前提下,内部控制各项措施才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落实,从而保障单位管理的规范性。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定期组织内部控制培训,并邀请内部控制专家和学者深入讲解内部控制的概念、重要性、实施方法,并且培训要覆盖所有层级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保证每个人都能理解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4]。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可以通过发布内部控制手册、制作宣传海报、张贴内部控制标语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内部控制氛围,还可以通过单位的内部网站、邮件通讯、内部刊物等渠道来定期发布内部控制相关的资讯,从而更好地帮助员工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知识。第三,行政事业单位要将内部控制意识教育纳入日常考核体系,将内部控制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情况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促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自觉遵守内部控制措施。第四,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组织内部控制专题讨论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等活动,鼓励员工分享自己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通过互动交流,可以激发员工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度,从而增强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同感。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保证内部控制框架科学有效的核心步骤,可以通过系统梳理业务流程、明确控制环节和责任、设计合理的控制制度等措施实现该目标。第一,内部控制制度要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业务领域和管理环节,保证每个流程都有相应的控制措施。为此,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的性质和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保证各项业务活动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简明、易懂、易执行,避免制度过于繁琐,让员工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更好地落实。为达到该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流程优化和岗位职责分离等措施,简化操作流程,明确各岗位的具体职责等方式来实现。第三,随着管理需求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不断调整,行政事业单位要定期对现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以便保证其始终适应当前的管理需求。第四,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各部门的意见,以保证制度设计既符合单位的管理需要,又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三)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是保证内部控制真正落地的重要举措,需要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发挥管理层的表率作用。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具体职责,保证每个员工都能清楚自己的内部控制责任。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业务活动和管理环节进行审计,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执行中的问题[5]。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要注重收集员工的意见,可以通过设立内部控制意见箱、召开内部控制工作会议等形式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调整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第四,行政事业单位高层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工作,积极参与内部控制执行中的各项活动,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层的表率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全员增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自觉性,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五、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的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强化意识教育、完善制度设计、加大执行力度等举措,推动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落实。同时,随着内控体系的不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引用

[1]李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4

(09):75-77.

[2]张晓荣.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建设框架研究[J].市场瞭望,2024(08):126-128.

[3]王冬香.COSO框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财会研究,

2023(06):70-75.

[4]臧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07): 59-61.

[5]李汶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闭环模型框架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01):73-74.

作者单位:中共肥西县委党校

■ 责任编辑:韩 柏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框架行政
行政学人
行政论坛(2022年5期)2022-10-25 04:47:00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34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WTO框架下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5:06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18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32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