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逐渐显露,如管理体系的落后性、管理工具的陈旧性以及管理理念的滞后性等,不仅影响资产的有效利用,也容易引发资产贬值的风险。随着财政资金使用监督要求的不断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性、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研究并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不仅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需要,更是推进公共管理透明化、科学化的重要步骤。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尤为重要,其核心意义在于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如办公设备、机械工具、交通工具等,是开展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能确保固定资产的使用处于最佳状态,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充分利用。比如,通过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维护和升级,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避免因设备老化造成的频繁更换,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二)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投资往往涉及政府预算或公共资金,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合规性直接影响公众对于政府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能够保证在采购、维护、更新和处置固定资产过程中资金使用的合规性。首先,通过规范的审批和监督流程,可以避免资金的滥用和挥霍,确保每一笔支出都有据可依,有规可循[1]。其次,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还包括对资金使用透明度的要求,通过公开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保障了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最后,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到位,能够有效避免因管理不善而引起的经济损失或贪污腐败事件,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对于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意义重大,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的基石。
(三)增强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并不意味着追求市场投资回报,而是确保其在长期使用中能够保持其功能性和提高未来服务的能力。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保证其在技术更新换代中不落伍,同时维护其内在价值。保值主要体现在防止固定资产因管理不当而快速贬值,不仅包括物理状况的维护,也涉及对固定资产使用的科学规划。比如,通过定期的维修和保养,可以延缓设施和设备的磨损,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满足单位日常运作需求。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显著问题是管理制度不完善,表现在多个层面。一是政策制定滞后。现有规章往往未能与时俱进,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财政规范和管理需求,导致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评估、采购、使用、处置等关键流程缺乏明确的规范指导,从而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和不透明。二是管理责任界定不明确。具体到各个管理环节,哪个部门负责监督,哪个岗位负责执行,职责分工常常模糊不清。在此情况下,当固定资产发生损失或处置不当时,责任归属难以确定,导致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三是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比如,固定资产使用后的维护保养规程不明确,或者规程存在,但因监督力度不够而难以执行到位,会减少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降低整体管理能效。
(二)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建设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首先,人才缺乏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上。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需要综合运用财务、管理、法规政策等多方面知识的复杂工作,然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并未经过专业培训,缺少必要的财务和管理知识,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任务。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固定资产管理日益依赖信息技术,现有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往往不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无法有效使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比如固定资产管理软件,限制了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最后,人才流动问题不容忽视。行政事业单位给予的薪酬福利难以与市场上的专业固定资产管理岗位竞争,从而导致招聘和留住专业人才的难度加大。即使有专业人才加入,也往往因为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而选择离开,造成人才断层,进一步加剧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信息不透明,且易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仍依赖传统的手工记录方式进行固定资产登记、跟踪和管理,容易出现记录错误、资料丢失或更新滞后的情况。信息化工具缺乏导致固定资产数据难以实时共享和更新,从而影响决策者对固定资产状况的全面了解和决策的准确性。信息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固定资产使用和维护的建议,优化资产配置[2]。然而,受财政预算和技术支持等资源的限制,行政事业单位通常无法有效地部署和利用现代化的资产管理系统。此外,即便是已经引入信息化系统的行政事业单位,也存在着管理人员操作不熟练、系统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监督机制不完善是一个突出问题。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内部监督不力表现在内部控制的缺失、审计流程的形式化以及对管理人员违规操作的惩戒措施不足。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外部监督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外部利益相关者(如财政部门、审计机构和公众)难以获取关于固定资产状况和管理的详细信息。此外,现行法律法规对于外部监督的约束力不强,导致外部监督机构在执行监督职能时受限。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人员容易出现滥用职权、挪用资产等违规行为,不仅固定资产的安全难以保证,还会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和工作效率。
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策略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为了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构建严密的管理框架入手,包括但不限于制度的设计、实施以及监督。首先,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制定全面的管理政策和程序。在此过程中,应确立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体系,从采购、使用、维护、评估到报废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操作规范。其次,制度实施需要具体的操作指南,包括固定资产登记的标准化、使用的规范化、维护的周期性以及报废的合理化,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确保资产登记的准确性。同时,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的固定资产检查制度,确保固定资产的完好率。此外,制度应涉及固定资产评估和更新。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和技术发展,对固定资产的价值和性能进行定期评估,以决定是否需要更新或淘汰[3]。最后,管理制度的完善需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防止固定资产的滥用和流失,包括建立健全的报告系统,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透明化管理,并确立违规使用固定资产的惩罚机制。制度的执行力度是衡量其有效性的关键,因此,需要定期对管理制度进行审核和修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需求和外部环境。
(二)加强专业管理人才培养
加强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关键,可从构建综合培训体系、提升专业技能和完善激励机制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构建一套包含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培训体系,包括组织定期的内部培训课程,邀请固定资产管理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及派遣管理人员参加外部培训或者高等教育机构的进修课程,从而帮助管理人员全面了解固定资产管理最新法规、技术和市场趋势。培训内容要围绕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财务知识、法律法规以及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其次,专业技能的提升不仅要通过理论培训,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设置模拟操作环节或实际操作考核,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方法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进行研究或项目实施,也是提升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最后,完善激励机制是保障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体系,将人才培养成效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为优秀人才提供晋升和发展平台。同时,为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忠诚度。通过一系列措施,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培养出一支既懂管理又精业务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从而为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是行政事业单位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效能的关键一环,主要包括建立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应用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技术以及完善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等。首先,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行政事业单位需投入资源建立集登记、使用、维护、报废等信息于一体的管理系统,应具备高度集成和实时更新的特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平台的设计应兼顾易用性和功能性,不仅要方便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也要为决策者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4]。其次,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技术能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固定资产的使用趋势和潜在风险,以及通过云平台实现固定资产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共享。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还能为固定资产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最后,信息系统安全是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数据备份、恢复机制、防病毒防黑客攻击等措施,以确保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同时,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审计和漏洞扫描,确保系统能持续稳定运行。
(四)健全监督机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健全监督机制是确保固定资产有效管理和使用的重要保障。第一,建立多元监督体系,确立包含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的全方位监督模式。内部审计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自查自纠功能,外部审计则需利用第三方专业力量来进行独立评估,确保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应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包括专家评估和网民监督等,构建广泛的监督网络。此外,应开放信息,让公众参与到监督中来,形成压力机制。第二,规范监督程序。必须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流程,确保监督的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包括资产审计前的准备工作、审计过程中的程序规定以及审计后的问题整改跟踪等。特别是整改跟踪环节,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公布整改措施和进度,确保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5]。第三,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违规操作和管理不善等问题,必须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制度化、常态化的责任追究机制将有效震慑不良行为,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第四,应用科技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区块链等,提升监督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利用技术手段记录每一笔固定资产的流转情况,确保固定资产流转的每一环节都可监控、可追溯,降低人为操作的随意性。通过科技手段构建科学、严谨、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监督体系,对于防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
在深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及其改进对策后,明确了结构化管理、专业化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监督机制完善等措施的重要性,确保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透明度,促进了固定资产的合理利用,进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和公共资金的安全使用提供了有力保障,不仅关乎固定资产管理本身,也是公共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实践。
引用
[1]丁文文,曲涛,巩殿丽,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J].纳税,2023,17(28):79-81.
[2]夏梅.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J].财讯,
2023(16):64-66.
[3]宝蕾.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10):7-9.
[4]段皓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质量与市场,2023(08):187-189.
[5]郭晓东.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2(16):172-174.
作者单位:山东会明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 责任编辑:韩 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