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预算管理研究

2024-12-31 00:00:00刘旒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7期
关键词:服务中心卫生医疗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在维护和改善民众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作为卫生体系的基础,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推动健康教育、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职责。然而,受公益性财政保障和绩效管理复杂性影响,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在预算管理与执行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

二、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和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概述

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和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的高效运作、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水平提升而引入的一种管理模式,这两个概念在我国公共财政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监管意义,特别是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公共服务机构中。公益一类财政保障的核心理念是确保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此类财政保障注重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含大型修缮)、大型设备的购置(含更新)、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方面的资金保障,通过提供基础性的财政支持,确保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有足够的经费开展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则强调在保障基础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服务绩效的评估和管理,更关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运作效率、服务质量以及疾病防控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如服务覆盖率、患者满意度、疫情防控成效等,激励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服务效能,推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两种管理模式的结合旨在实现财政保障与绩效管理的有机统一。在公益一类财政保障的基础上,公益二类绩效管理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考核机制,引导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更好地利用有限资源提高服务效能,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促使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更注重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卫生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预算编制的流程

(一)政策指导和财政保障要求

国家政策是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运作的重要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和指南,明确提出了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责、服务范围、人员配置等方面的要求,包括《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规划》《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等,通过明确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责和服务内容,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财政资金是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能否顺利运作的重要保障[1]。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财政投入方面,通常通过拨款、补助等方式,向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财政支持,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工资、医疗设备采购等方面。财政资金往往涉及对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资金使用的合规性、透明度和效益的要求,以确保公共财政的合理使用和效益最大化。国家在卫生领域还建立了绩效管理机制,制定了明确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考核办法,为财政资金使用提供科学和精细化的管理手段,使卫生服务中心在保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更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需求评估

医疗服务需求评估是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需求评估的核心。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慢性病患者的分布、常见病种的发病情况等进行系统调查,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居民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2]。分析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期望,有针对性地调整医疗服务的范围和类型,确保医疗服务符合实际需求。健康教育需求评估是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需求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健康行为的认知水平以及对特定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有助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降低疾病风险,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疾病防控需求评估也是卫生服务中心需求评估的一项重要任务。了解社区疾病的流行状况、疫苗接种情况以及疾病防控的实际需求,有助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提前制定有效的疾病防控措施,确保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在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时,准确的需求评估将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应对突发卫生事件。

四、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预算计划的制定

(一)设定绩效管理目标

设定绩效管理目标需要考虑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使命和服务定位,明确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所处社区的特点,有助于确定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的绩效目标。例如,如果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服务于老年人群体,那么提高慢性病管理水平、提升老年人健康状况成为重要的绩效目标[3]。设定绩效管理目标需要考虑社会卫生需求和公共卫生政策的要求,根据社区卫生需求的变化,结合国家和地方的公共卫生政策,设定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在疾病防控、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应急等方面的具体目标,既有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也符合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定位。设定绩效管理目标还需要综合考虑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状况和管理水平。充分了解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情况,结合管理团队的水平,设定合理可行的目标,确保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化的服务效果。

(二)明确预算分配原则和方法

预算分配原则应当基于社区服务需求和人口特征。不同社区有不同的医疗服务需求,例如,老龄化社区需要更多的长期护理服务,而青年人口较多的社区更需要儿童医疗服务。因此,预算分配应考虑社区的实际人口特征和医疗服务需求,以确保资源分配符合实际情况。绩效是预算分配的关键因素,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并将预算分配与绩效挂钩,可以激励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益[4]。公平公正也是预算分配的核心价值。基于社会公平的原则,预算应当倾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以缩小地区和群体之间的卫生服务差距,包括在财政保障中更多地向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支持,确保资源均衡分配。

五、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预算执行

(一)建立预算执行监督机制

财政审计是预算执行监督的核心手段之一,定期对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账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可以发现并防范潜在的财务违规行为,确保资源的合理合规利用[5]。审计结果不仅为相关负责人提供了改进的建议,也为上级监管机构提供了了解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运作情况的依据。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预算执行监督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有效减少内部风险。内部控制不仅包括制度的制定,还要确保其有效实施,包括员工培训、监督检查等措施,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和滥用。绩效评估与监测是预算执行监督的重要环节,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和考核体系,对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效果、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

(二)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合规

财政资金的发放应当根据政府的财政政策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政府制定明确的财政拨款计划,确保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得到及时、足额的财政支持,考虑社区的人口规模、医疗服务需求、疾病防控等方面因素,以建立合理的财政保障制度。财政资金使用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最大限度地提升资金使用效果。在财政资金使用方面,应当明确用途,例如人员工资、医疗设备采购、基础设施建设等,确保每一笔支出都服务于社区的医疗需求。建立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公示资金使用情况,增强透明度。建立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机制也是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合规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确保每一笔资金都得到合理使用。内部控制机制则包括建立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财务管理手册、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等,以减少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效率。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还需要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绩效挂钩,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如服务覆盖率、门诊效率、患者满意度等,将财政资金使用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直接关联起来,激励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服务水平,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符合整体社会卫生服务目标。

(三)提高预算编制精准度

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依据历史数据详细分析过去各项费用的实际支出情况,历史数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使预算编制更接近实际需要。在人力成本方面,考虑员工的工资、培训费用以及招聘成本。对于医疗设备更新,要综合考虑设备折旧、维护以及更新换代的费用。针对药品采购,要基于病人需求和药品市场价格变化,预测未来的采购量和成本。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未来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例如,新技术的引进会导致医疗设备更新成本增加,而市场需求变化则影响药品采购成本。因此,预算编制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要特别关注预算编制的细节和准确性。在编制预算时,每一项费用都需进行详尽的调查和计算,确保每一笔支出都有据可依,避免出现估算不足或过高估算的情况,有助于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四)提升预算动态监控与调整水平

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预算管理过程中,动态监控与调整是确保预算执行有效性的重要策略,要求定期审查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偏差,并据此作出必要的调整,要求财务管理部门持续跟踪各项支出的实际情况,与预算计划进行比对,及时识别超支或结余情况。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需设立监控体系,能够捕捉各项费用的实时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便及时了解支出的状态。例如,对于药品采购费用,监控体系需能够实时追踪药品的使用量和库存情况,如发现某种药品的实际需求低于预期,应及时减少该药品的采购量,以此来控制成本。

(五)提升预算成本分析质量

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中,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是确保资源合理分配和投资效率的重要策略,要求在采购新设备或实施新服务项目时,先对预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投入产出比是合理的,要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包括设备的采购成本、运营和维护费用,以及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潜在投资,要进行详细的成本分析,包括直接成本如购买价格,以及间接成本如安装、培训员工使用新设备的费用,还要考虑长期运营过程中的维护成本和升级费用。在效益方面,除了直接的财务收益,如提升服务效率所带来的收入增加,还要考虑社会效益,例如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服务质量。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需采用量化方法来评估投资的经济效益,包括计算投资回报率(ROI)、净现值(NPV)或内部收益率(IRR)等财务指标,此类指标提供了量化分析的工具,帮助决策者判断投资是否合理。

六、结语

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通常服务于基层社区,面临的疾病谱复杂,服务需求多样,但财政资金支持相对有限,预算编制时需要精确地评估服务需求,合理分配资源,以确保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公益性财政保障和绩效管理的引入,使得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在预算使用和执行方面更加注重绩效考核与监管,对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在有限预算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疾病防控水平。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其预算管理与执行能力直接关系社区居民的医疗体验和健康水平。因此,深入研究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预算管理与执行机制,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构建健康、高效的卫生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引用

[1]杨劲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预算管理研究——以宜昌市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21.

[2]黄果,薛迪.上海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用经费支出状况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1,41(03):202-206.

[3]宋闻.财务系统在区属卫生综管平台中财务管理模块的对接与应用[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8.

[4]王彦梅.浅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9):60-61.

[5]郑明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集团化财务管理实践[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12):38-39.

作者单位:中山市小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责任编辑:王颖振 蔺怀国

猜你喜欢
服务中心卫生医疗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12-02 02:43:09
我国已建成40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卫生与健康
上海看见爱志愿者服务中心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1:00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卫生歌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07:00:03
曲阜行政服务中心打造为民服务“升级版”
山东农机化(2015年6期)2015-01-03 08:09:43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