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建设的公益林种苗培育技术研究

2024-12-31 00:00:00秦韵
中国种业 2024年9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公益林

摘要:公益林是指主要为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与环境改善而设立的林地,其种苗培育技术是保证公益林功能发挥的基石。公益林种苗培育涉及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平衡,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种苗的选育和管理,以适应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理解生态建设与公益林的关系以及公益林种苗培育的生态学原理对于推动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至关重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基于生态建设的公益林种苗培育技术,探讨了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及管理与保护方法,并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各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旨在为公益林种苗培育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设;公益林;种苗培育技术

在当代生态建设的广阔背景下,公益林的设立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领域中。公益林种苗培育技术,作为确保林地有效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手段,其科学性与先进性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公益林不仅负责水土保持、碳汇增加与空气净化,还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公益林种苗的培育技术,优化其生态适应性与生长性能,是当前生态建设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公益林种苗培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建设与公益林的关系 公益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其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促进环境的持续健康和生态平衡。公益林种苗培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周期适中的本土或适宜物种,进行科学的育种和繁殖,以确保种苗能在未来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并发挥其生态功能[1]。

1.2 公益林种苗培育的生态学原理 公益林种苗培育的生态学原理是建立在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原理指导着种苗的选择、培养和管理过程,以确保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最佳表现[2]。

2 公益林种苗培育的关键技术

2.1 案例情况 虽然我国是世界林业大国,森林覆盖面积位于世界第五位,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但人均森林面积仅0.128hm2,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0.6hm2的21.3%,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甘肃省境内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是水土流失重灾区,土壤侵蚀面积达2亿余亩。其中长江上游地区年土壤侵蚀量达6687万t。长期以来由于该地区土壤瘠薄,粮食农作物产量低下,加之区域经济发展受到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制约,形成了经济落后,贫困人口众多的局面,进而导致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毁林开荒、陡坡种粮,林草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干旱、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量泥沙流入江河,导致下游地区江河湖库不断淤积抬高,水患加重,湖库险情频繁,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生产带来巨大危害[3]。

2.2 种苗培育的环境控制 环境控制在公益林种苗培育中是确保种苗优质成长的关键技术之一,涉及温度管理、湿度调节、光照控制和土壤条件优化等多个方面。温度是影响种苗生长速度和生存率的主要环境因素,通过设置合理的温度范围,可以促进种苗的代谢活动和生长发育;湿度的控制对于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保持土壤的适宜水分状态至关重要,需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调整湿度水平;光照管理则需要根据种苗的光合作用需求来调整光照强度和周期,以支持其健康生长;土壤条件的优化包括调整pH值、改善土壤结构和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是实现种苗高质量生长的基础。表1显示种苗培育的环境控制关键参数。

2.3 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在公益林种苗培育技术中,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力,也是促进生态功能持久有效发挥的基础。维护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技术手段实现:首先,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本土物种进行种苗培育,物种更容易在当地环境中存活并促进生态平衡;其次,采用基因多样性策略,确保种群中遗传变异的广度,从而提高种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实施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化,通过科学的物种配置,减少种内竞争,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表2概括了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中应用的关键技术手段及其目标和实施方法,突出了在公益林种苗培育过程中对生物多样性维护的重视和实践。

3 公益林种苗培育的管理与保护

3.1 种苗培育的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在公益林种苗培育中起到关键作用,它涉及种苗培育全过程的标准化操作,确保了培育活动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制定详尽的种苗培育技术规范,包括种子采集、处理、储存和种苗培养的每一步骤,都必须严格遵循生物安全和生态友好的原则;实施定期的种苗质量检测,通过生长指标、生理生化特性及抗逆性能的评估来监控种苗质量,确保种苗的健康成长;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电子标签和数据库技术实现种苗追踪和信息管理,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3.2 种苗移栽与定植技术 种苗移栽与定植技术是公益林种苗培育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其科学性和精确性直接影响到种苗的成活率和后续生长表现。该技术涉及从苗圃到最终定植地点的整个移栽过程,需要精细操作以保证种苗的根系和植株结构不受损伤。首先,进行根系修剪以促进根系在新环境中的扩展和吸收能力,同时确保移栽前种苗获得充足的水分,以减少移栽过程中的水分蒸发和生理压力。其次,选择适宜的定植时间,通常应在非极端气候条件下进行,如早春或晚秋,以利于种苗适应新环境并减少环境压力。定植技术还需考虑土壤类型、pH值、养分状况和排水条件,选择符合种苗生长需求的地点,以及适当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密导致资源竞争和生长抑制。

综上所述,公益林种苗培育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应用,不仅能够增强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能够为地方及国家的绿色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与环境价值。因此,从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与探讨公益林种苗培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核心问题与实际应用,不仅是生态学研究的需要,也是实现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晗.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在林业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中国林业产业,2024(6):99-100

[2]武淑玲,张鹏艳,李明斌,段国朝.甜龙侧枝扦插袋苗培育技术探究.中国林业产业,2024(6):36-37

[3]马志程.甘肃林业工程建设中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研究.农业灾害研究,2024,14(4):103-105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公益林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
绿色科技(2019年9期)2019-11-29 06:07:53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浙江林业(2019年9期)2019-11-27 09:20:23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47
让公益林保护利用有法可依
浙江人大(2017年12期)2017-12-14 23:06:02
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改善环境安居乐业
“慕课”建设本土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绿色科技(2016年21期)2016-12-27 1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