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湖从水库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蝶变之路

2024-12-31 00:00:00戴有山
中国民商 2024年11期

在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文旅品牌推介会上,仙女湖区荣获“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文旅品牌推荐城市”。心怀天下的仙女湖人,将瞄准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持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高歌猛进

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仙女湖”)位于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郊16公里处,是亚洲最大的亚热带树种基因库,仙女湖湖水面积50平方公里,设有湖心岛水站,数万公顷原始森林。据考古学家考证,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仙女湖地区内繁衍生息,仙女湖是中国6000多年原始农业文化的一个缩影。1958年8月1日,仙女湖的前身江口水库动工兴建,1962年完工。2018年12月,仙女湖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23年1月,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仙女湖从一个饱受污染困扰的水库蝶变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仙女湖人紧跟党的领导,不断践行党的政策的印证。

仙女湖是由截袁河蓄水而成的江口水库更名而来,是江西省四大水库之一,库区有大小岛屿近百座,还有40余座山峰和40余挂泉瀑。从《道光新喻县志》里的县境全图可知,江口水库所在地被称为江口塘,“江口”之名由此而得。早年间,生活在江口水库附近的村民多以捕鱼为生,水库近100座岛屿中分布着25条湖湾,渔业资源丰富,盛产20多种鲜鱼,每年可捕捞鳙鱼、青鱼、鲢鱼等水产品600万斤,年产值5000余万元,湖区分布着8家独立渔业养殖单位。受制于不科学的养殖和捕捞方式,上个世纪末,江口水库的水域生态被严重破坏。为此,不仅当地的渔民生存受到严重影响,也给旅游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

江口水库的发展遇到了困境,是继续走老路还是创出一条新路,最终江口水库选择了后者,决定要凤凰涅槃,通过对生态的清理,寻找羽化重生之路。1991年9月,新余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成立江口风景区开发领导小组,正式启动江口风景区旅游开发;1995年,新余市政府为了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从《搜神记》中得到启发,经报省政府同意,市政府发文将江口风景区更名为仙女湖风景名胜区。

2009年,江西仙女湖渔业有限公司在新余市政府支持下成立,取缔网箱养鱼模式,8万亩水面统一为一个经营主体、一个品牌、一个经营模式,发展净水养鱼和碳汇有机渔业。每年3月至5月期间,仙女湖全水域禁止捕捞和垂钓,让鱼群休养生息,采用“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仙女湖从当初侧重治理湖体本身,转变为统筹考虑湿地、森林、山地等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与河湖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在治理收到一定成效以后,仙女湖并没有放慢治理,而是采取了三个坚决,保护仙女湖的“绿水青山”。

坚决禁。仙女湖全境列为畜禽养殖禁养区,境内316座水库、山塘、水塘全部退出承包养殖,退养率达100%;严把项目审批关,环湖2公里内禁设工厂。

坚决关。欧里镇近年累计关闭退出了18对煤矿、59座石灰窑、3个采石场及4家矿产品加工企业,彻底告别了单纯“靠山吃山”的历史。同时,该镇96家畜禽养殖场全部关停拆除并清场复绿,保护孔目江水源。

坚决治。投资约1.27亿元对辖区的7个乡镇(办事处)进行污水处理体系综合提升改造,提高环湖污水处理能力。

治理之外,精心修复与呵护同样重要。过去,生态损害往往是“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为破解这一困境,新余市创新采用增殖放流等方式替代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于2023年11月率全省之先成立增殖放流生态修复示范基地,选址位于塘尾有机鱼码头,水域面积50平方公里。

治山理水换来青山绿水。目前,仙女湖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0.7%,成百上千只鹭鸟翱翔山水之间,每年可捕捞鱼类水产品五六百万斤,再现了一幅幅水清鱼肥任鸟飞的生态景象。

水因城而活,城因水而美,如今的仙女湖碧水长流,成为新余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供给地,新余市城市用水中有75%来自仙女湖。这一切离不开仙女湖对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的不断强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仙女湖制定的激励政策,政府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共同参与景区开发,仙女湖从最初的粗放式开发阶段,景区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景点,到目前,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迅速增长到10余个。

从以渔业为主要产业向旅游业转型,是仙女湖的一次蜕变,也是仙女湖把握未来,破茧成蝶,奔赴文旅探索未来的一次华丽转身。

从江口水库到仙女湖,名称变得浪漫而又传奇。仙女湖的名称源自1600多年前东晋文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中记述的“毛衣女下凡”美丽传说,“仙女从天降、风吹波浪起”,当代著名诗人吉狄玛加曾到仙女湖留下诗句和墨宝,完美诠释了仙女湖美丽的爱情传说。如今的仙女湖已经被推崇为“爱情圣地”和“演绎爱情经典的摇篮”。

自2000年,新余市成立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景区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2002年,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后,仙女湖开始谋划在文化内涵上做文章,着力研究、开发和利用仙女文化,讲好“七仙女的故事”,打造特色文化名片。仙女湖是2013年央视热播电视剧《仙女湖》的拍摄取景主要场地。2015年,仙女湖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的称号。自2015年,仙女湖与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连续5年举办“中国(新余)七仙女文化高峰论坛”,来自国内外40余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围绕七仙女传说在中国仙女文化中的地位、毛衣女传说的申遗保护和再利用、七仙女传说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结集出版了《讲好七仙女的故事》和《仙女湖畔的羽衣》,为举办七夕文化旅游节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仙女湖以七夕文化为主题,建设有七夕老街、羽仙岛、七夕岛、爱情岛、七夕阁、泊心云舍(七夕岛)等旅游业态项目。在34公里长的环湖路边,打造了仙湖问天、穿针乞巧、兰夜斗巧、喜蛛应巧、仙女寻踪、兰夜画屏、星河汉月、七彩星愿、天河夜话、碧荷仙影、金风玉露等一系列传统经典与现代时尚有机交融的七夕文化主题景观,已成为年轻人邂逅爱情的最美打卡地之一。

仙女湖持续举办七夕文化活动,推出了“缘来仙女湖”“印象仙女谷”等夜间演艺。围绕“七夕文化”传播,与央视合作举办中国爱情诗词大会,2017年至2023年六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合作录制《天下有情人》七夕特别节目。通过央视的平台,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介绍仙女湖的七夕文化,赋予传统七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正因为连续举办了21届中国(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节,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力,被《中国旅游报》评为“2020年度中国旅游影响力节庆活动”。2022年,仙女湖联合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中国诗歌网、北京友好时代广告有限公司等机构组织了“爱在七夕、情定仙女湖”爱情诗歌全国征集活动,同时邀请了包括吉狄玛加、舒婷等诗歌名家走进仙女湖。同年,在九三学社中央主办的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七夕、爱在仙女湖”千首爱情诗歌精选(第一辑)》;2023中国仙女湖七夕水上情歌会获文化和旅游部“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2024年的七夕文化节更是精彩纷呈,不但首次和B站合作,把仙侠文化与仙女湖七夕文化叙事相融合,用地方文旅场景赋能节日晚会,创造独有的中式浪漫;同期还举办了“七夕水上情歌会”“七夕鹊桥会 爱在仙女湖”爱情主题公益互动活动、“仙女湖嗨浪夜”毕业音乐派对、七夕国风美食周、七夕逍遥游、七夕水上集体婚礼、七夕诗歌吟诵会、“缘来仙女湖”行进式演艺等众多主题活动。七夕文化节期间首次联动20余家景区、酒店、民宿、餐饮和休闲娱乐商户,利用抖音本地生活平台面向全国消费者统一发放100万元仙女湖七夕文旅消费券,仙女湖成为七夕度假首选目的地。

从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成国家级度假区,是仙女湖的再一次蜕变。2023年1月,仙女湖通过国家文旅部公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然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并不是仙女湖人发展的终点,而是仙女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如今,全区正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有条不紊、严谨细致地一条条落实、一项项推进。

一是聚力打造更加便捷的内外交通。仙女湖交通便捷,沪昆高铁、沪瑞高速,大广高速穿境而过,紧临大广高速仙女湖出口,距离沪瑞高速新余出口17公里,距离江西南昌160公里,距离湖南长沙220公里,距高铁新余站仅19公里,车程约37分钟;距火车新余站仅16km,车程约28分钟。除高铁和火车站,仙女湖距离宜春明月山机场1小时车程,距离南昌昌北机场2小时车程。

全区还开通仙女湖旅游专线、503路公交、502路公交、凤凰湾专线、环湖巴士等多路公交车,各景点以及生活服务区统统串联,便捷程度较高。同时,仙女湖又推出七夕文化爱情主题巴士,以便利游客、提升服务为原则,营造“浪漫 七夕”氛围。以“相遇、邂逅、交友”为主题打造的环湖观光巴士,全程42公里,途经仙女湖游客中心码头、树蛙部落、凤凰湾度假村、东山湖营地、花园山庄、江口电厂艺术区等景点,串联仙女湖美景。

二是始终践行低碳发展理念。仙女湖坚守“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先后投入2亿多元,铺设了环湖污水收集管网与污水处理站,建设了景点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码头和水质自动监测站,切实管控湖区水体质量,保护仙女湖生态环境。仙女湖游客中心设置“爱绿行”低碳主题互动展区,包括碳足迹计算互动机器人、空瓶回收互动等。碳足迹机器人为绿色低碳行为提供数据支持,游客可通过机器人计算衣、食、住、行、用各种行为的碳排放量,评估此次旅游碳足迹。仙女湖还因地制宜研发湖畔露营、应季鲜果采摘、垂钓等周末“微度假”绿色旅游项目。

三是建设智慧化服务体系。仙女湖不断加大智慧旅游的建设力度,建设智慧旅游管理后台、客户端等。目前已实现网上查询、预订、购票、支付一站式服务;过境短信服务、电子票务、Wi-Fi覆盖、职能讲解等智慧管理服务。

四是构建完善的度假产品体系。为适应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变的新形势,管委会深入研究“文旅+”模式,不断推出新的业态,积极致力于推动业态转型升级。目前,形成了特色住宿类、文化体验类、休闲娱乐类、康养健身类、夜游类、节庆活动与日常体验类等度假产品体系。

五是构建品质服务体系。推进度假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组建专业运营管理公司实现对度假区核心景区的统一运营管理。

打造仙女管家服务品牌。度假区内每家酒店为每一位入住的游客提供线上线下“仙女管家”服务。游客入住时扫码加入“仙女管家群”,即可享受24小时贴心的旅游咨询服务;预约“仙女管家”后,游客不仅可以享受定制行程服务,还能享受导游全程陪同。

推出个性化特色服务。有幼儿托管服务、非遗文化体验、婚纱旅拍、国风汉服体验旅拍等特色服务项目,整体提升了度假区精细化、个性化、品质化服务水平。

打造餐饮特色品牌。仙女湖以“鱼”为主菜系,综合西餐、赣湘等众多风味,消费档次多样,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特色餐饮酒店主要有仙遇记生态鱼馆、六斤鱼头鲜及云锦食府;农家乐特色“侬小美”品牌有义德农庄、江口小院、香樟枫情、蓬莱餐馆、三江渔村、水乡原味及森林小院等。

六是树立七夕文化大IP品牌矩阵。通过“IP+”,塑造品牌体系——七夕文化是仙女湖最鲜明的文旅IP。仙女湖紧扣“七夕文化”主题定位,深度挖掘七夕文化资源,将七夕文化元素注入新产品新业态开发,建设系列七夕景观地标,环湖系列七夕文化景观,七夕文化民俗村、七夕广场、七夕演艺中心、羽仙小镇等文化地标;开发了“仙遇记”“磨喝乐”“小七”“小夕”等系列文创产品,打造了“仙遇记·全鱼宴”餐饮品牌,不断夯实和塑造“中国七夕文化发源地”和“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文化品牌及体系。

如何做强仙女湖旅游,一直是当地政府领导思考和践行的目标,虽然取得了国家级“金字”招牌,但当地政府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们看到了旅游业更大的发展,并决定向阳而生,向更高的方向冲刺,面对未来不断超越自我。他们把目标锁定大仙女湖旅游度假区概念,系统打造度假区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把旅游富民工程辐射辖区更多的旅游资源。

树立“大仙女湖”理念,推动仙女湖旅游一体化发展。坚决落实当地政府关于“大仙女湖”旅游开发布局的战略部署,积极策应、全面融入大仙女湖旅游发展布局,认真制定仙女湖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科学谋划一批新产品、新业态,积极主动加强与分宜县、渝水区对接,全力支持配合好分宜县、渝水区融入大仙女湖旅游发展布局,以更大力度推进旅游项目建设。

持续抓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巩固提升。签约第三方专业咨询辅导团队,夯实做强做大仙女湖旅游品牌影响力的决心,重点抓好仙女湖旅游提升发展工程实施,舞起仙女湖旅游龙头,提升仙女湖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开展天沐温泉度假酒店、隽恒度假酒店二期、泊心云舍民宿酒店、仙女湖金石山矿山公园、洪阳洞提升改造等高品质文旅项目建设,加快旅游产品迭代升级,坚持每年打造1-2款旅游新产品,推出一批契合市场需求,受青年游客群体青睐的拳头旅游产品。

努力提升仙女湖景区运营效益。坚定不移地推动仙女湖旅游走企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加大旅游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方式方法办好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营造更多旅游消费场景,促进文旅消费,提升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努力把“流量”变成“留量”,实现仙女湖旅游“叫好”又“叫座”。

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人气日益旺盛。2023年,仙女湖全域共接待游客55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2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39.73%、46.1%;其中仙女湖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322.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8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28.6%、31.7%。带动了一批乡村民宿发展,500余农户在周边景区景点就业,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盘点过去的发展历程,在仙女湖这片灵山秀水之间孕育了七夕文化、仙女文化、天工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点缀着万年古桥、昌山古庙、圣集古寺、习祖古墓等人文遗迹。区内有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AAAAA级乡村旅游点,2个AAAA级乡村旅游点,4个AAA级乡村旅游点。全区已形成以仙女湖景区为核心,以宽心小镇、七夕小镇、爱巢小镇、羽仙小镇、洪阳洞、仙女谷、凯光新天地旅游度假区等为支撑的湖内湖外一体旅游发展格局,形成了“一乡一景点、一月一主题”的全域旅游品牌,先后获中国优秀景区、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非遗旅游景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众多殊荣。在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文旅品牌推介会上,仙女湖区荣获“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文旅品牌推荐城市”。心怀天下的仙女湖人,将瞄准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持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高歌猛进。

(责任编辑 庄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