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面向基层需求的理论宣传工作机制

2024-12-29 00:00:00张桂珍郭榛树
唯实 2024年11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基层干部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传新路径、新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必须意识到,如果对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了解不够,基层理论宣传实效就会大打折扣。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理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基层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组,通过网络问卷、座谈访谈等方式对全省范围内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为构建面向基层需求的理论宣传工作机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一、新时代构建面向基层需求的

理论宣传工作机制的必要性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基层理论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面向基层需求的理论宣传工作机制,对于基层乃至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功能的必然要求。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要发挥其强大的实践功能,不仅必须是科学的,而且必须是彻底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而“人的本身”包括人的需要,甚至可以说,最基础、最关键的就是人的需要。列宁十分重视理论灌输的作用,同时非常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强调理论灌输“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并要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不要把我们的理论变成枯燥乏味的教条,不要光用书本子教他们理论,而要让他们参加日常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上述论断说明,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就必须深入了解并充分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

发挥党宣传思想工作政治优势的经验总结。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理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共同目标不断奋进,并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以“打土豪分田地”等内容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通俗化、大众化宣传方式来适应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唤醒了“工农千百万”,推翻了“三座大山”。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小康”“全面小康”等内容揭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以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分众化宣传方式来适应人民群众新的理论需求,极大地解放了思想、凝聚了民心,加速了改革开放、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党的百年宣传工作史充分证明:要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政治优势,一定“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提升基层理论宣传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基层干部群众希望理论宣传能够管用顶用、释疑解惑,但很多情况下理论宣传浮在面上、不接地气;二是基层干部群众希望理论宣传形象鲜活、通俗易懂,但部分理论宣传照本宣科、不求甚解;三是基层干部群众希望理论宣传方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一些理论宣传固守传统、方式单一,导致基层理论宣传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难以服人动人、入脑入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现在理论宣传上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的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的少。”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必须构建面向基层需求的理论宣传工作机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二、新时代基层干部群众理论需求

新变化新特点的调查分析

课题组开展的本次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答卷596份。在开展网络问卷的同时,课题组还通过部分区(县)宣传部组织召开基层理论宣传工作座谈会,并对一些基层干部群众代表进行了个体访谈。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发现,新时代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呈现出不少新变化、新特点。

“接天铺地”:基层干部群众最喜欢的理论工作者。在基层理论宣传的实践中,理论宣传主体的选择即“谁来宣传”这一问题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在理论宣讲活动中,基层组织倾向于邀请高校教师(27.9%)、党校教师(59.9%)、上级党组织负责人(57.9%)、本级党组织人员(57.0%)、先进典型人物(58.6%)以及其他理论工作者(31.4%)进行宣讲。当被问及“对人们思想影响较大的群体”时,77.3%的受访者选择“党政领导干部及公务员群体”,60.6%的受访者选择“教师、专家等知识群体”。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及先进典型人物之所以占比更高,主要是因为他们比教师、理论专家更了解基层群众需求。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最受基层欢迎的宣讲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本地名人、名嘴、名师(64.8%的受访者选择这一选项),二是国家、省级专家教授(64.6%的受访者选择这一选项)。这两项数据如此接近,实际上揭示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双重理论需求:一方面,他们希望理论宣传能提供更多富有地方特色、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地方菜”“特色菜”;另一方面,他们的“理论胃口”不断提高,渴望品尝更高水平的“理论大餐”,渴望多听对于中央精神的权威解读。这就需要更多既能“上接天线”又能“下铺地线”的理论工作者。

“两个结合”:基层干部群众最喜欢的理论宣传内容。“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也是基层理论宣传持续增强吸引力、说服力的源泉所在。首先,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实践,是提升基层理论宣传吸引力、说服力的核心要素。在调查“影响党的创新理论认同的现实因素”(多选题)时,高达81.5%的受访者认为“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效果”是关键,67.1%的人认为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而22.0%的人则将理论认同归因于“与他国比较后的结论”。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极大增强了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有效促进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认同。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是增强基层理论宣传吸引力、说服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回答“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思想或理论”(多选题)时,58.1%的受访者选择“中华文化中传统的儒家思想”,仅次于选择“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比例(82.4%),而表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很少接触”的基层干部群众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2%。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干部群众会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选题)。如62.4%的人选择“阅读古代文化典籍”,51.5%的人选择“收听收看传统文化讲座”,63.1%的人选择“通过小说、戏剧、影视或视频等了解传统文化”,59.6%的人选择“通过传统节日体验传统文化”,67.8%的人选择“通过参观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等了解传统文化”。可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有机融合,必将极大提升基层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融合传播:基层干部群众最喜欢的理论传播方式。有效的宣传形式不可或缺,然而当前的理论宣传仍主要依赖传统手段,其效果不尽如人意。调查结果显示,45.8%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理论宣传“形式单调,难以激发学习兴趣”,32%的人认为“灌输式、被动式学习较多,易引发反感”。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反映,一些理论宣讲和培训课程如同“催眠曲”,一些党报党刊的理论文章几乎没有什么读者,一些网站的理论宣传几乎没有什么流量,不仅造成理论宣传资源极大浪费,也损害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权威性。基层干部群众热切期望理论传播方式创新,分别有58.6%、56.5%、47.1%、42.6%、25.3%的被调查对象建议,应当开展更多“理论+文艺表演”“理论+实境教学”“理论+实地参观”“理论+交流研讨”“理论+辩论竞赛”等“融合型”理论宣传活动。

新兴媒体:基层干部群众最喜欢的理论学习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凭借时效性、可读性、交互性等诸多优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的首选平台。在关于“您主要从哪些渠道了解党的理论(多选题) ”的调查中,83.7%的受访者选择“主流媒体新闻网站”(如人民网、央视网等),83.6%的人选择“学习强国”平台,74.0%的人选择“主流媒体手机新闻客户端”(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63.3%的人选择“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但也有不少基层干部群众选择通过传统媒体来了解党的理论。具体而言,43.3%的受访者选择“广播电视”,44.3%的人选择“报纸杂志”,29.0%的人选择“居住地附近的各类宣传栏等”,37.1%的人选择“公共场所的标语”作为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渠道。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并非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尽管新兴媒体在基层理论宣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基层干部群众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窗口。

三、构建面向基层需求的

理论宣传工作机制的主要路径

基层理论宣传工作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做好基层理论宣传工作,必须以基层理论需求为导向,创新理论宣传机制,不断提升基层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以更好“掌握群众”,促进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力量。

创新基层理论宣传队伍培育机制,有效解决宣传主体难题。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参观艾思奇纪念馆时深有感触地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适应和满足新时代基层理论宣传的迫切需求,必须加快构建更为高效的培育机制,全方位提升理论宣传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能力。首先,面向基层党政干部,深入探索并建立“必学—想学—可学”的三维学习机制,培育兼具管理智慧与宣传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基层机关干部作为连接理论与群众的桥梁,其职责在于教育引导群众、解答民众疑惑,是理论宣传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应将理论学习作为基层机关干部的“硬任务”,把理论素养视为评估其工作效能的关键指标。通过提供充足的学习时段、丰富的学习材料及专业的培训指导,将更多基层机关干部培养为精通理论的实干家和擅长实践的宣传员。其次,面向理论工作者,着力构建贴近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调研机制,培育一批植根基层、理论联系实际的宣传能手。实践是理论之源,而专家学者亟须深入基层汲取养分;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南针”,基层同样渴求“接地气”的理论支持。宣传部门应积极构建基层理论宣传专家资源库,定期从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宣传文化系统遴选有志于服务基层的理论工作者,通过安排基层挂职锻炼、实地蹲点调研、组织集体考察等多种形式,丰富理论工作者地方实践经验,着力培养一批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基层理论宣传领军人才。

创新基层理论宣传产品的开发机制,精准设置宣传议题。进一步提升基层理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创新理论宣传产品开发机制,开发更多基层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理论宣传产品。首先,积极构建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实际深度融合的创作机制。要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创作更多能够直接指导并服务基层生产生活实践的理论宣传产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开发更多具有示范效应的理论宣传产品;根据基层干部群众的年龄层次、职业背景、教育水平等多元化特征,精心策划并推出更多分众化理论宣传产品。其次,积极构建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作机制。整理并编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系统的学习资料;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生动诠释并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庆典纪念日、优秀传统礼仪等,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以文载理、以文释理、以文传理”的文化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更加深入人心。

创新党的创新理论融合传播体系,优化宣传策略。融合传播可以发挥所有传播要素的优势,产生传播上的耦合效应。首先,大力推进传播主体的深度融合。在基层理论宣传的实践中,应当融合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三种传播方式,充分发挥组织传播的权威性、引领性,大众传播的大众性、快速性,人际传播的亲和性、互动性等优势,从而实现基层理论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其次,积极探索“理论+”的融合传播新模式。一是“理论+现场”模式。不定期组织基层干部群众开展现场教学、实地参观、博物馆游览等活动,并将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融入相关活动之中。二是“理论+文艺”模式。在宣传部、文旅局、文联等部门的统筹引领下,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团体、文艺创作者共同发力,创作相声、小品、戏曲、音乐作品等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生动诠释党的创新理论。三是“理论+数字”模式。选取基层干部群众高度关注、传播效果显著的理论宣传产品,进行数字化转化或再创作,打造适宜网络传播的“数字产品”,不断拓宽理论传播新空间。再次,促进不同媒体间的融合传播。进一步加强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精心构建涵盖报纸、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智能终端等在内的全媒体矩阵,充分利用各层级、不同类型媒体的理论资源,实现内容的融合传播与多点推送,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创新基层理论宣传平台构建机制,有效破解传播渠道瓶颈。由于经济条件、体制机制、人才资源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往往越到基层,理论宣传资源匮乏、平台缺失的问题就越为突出,因此要在创新传播机制、开拓传播渠道、打造传播平台上下功夫。首先,积极推动党报、党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引导传统媒体将理论选题更多聚焦基层干部群众,宣传形式更加贴近基层实际需求,不断提升理论宣传栏目、节目的品质与吸引力。其次,充分利用网络主流媒体与主流平台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人工智能算法与推荐机制,为基层提供更多既符合群众口味又富有思想深度的理论作品。再次,鼓励基层理论宣传工作者发挥创造力,创作更多优秀理论宣传作品,并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会化新媒体、新平台进行广泛传播,以满足基层干部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理论需求。最后,倡导街道、社区、学校等单位充分利用道德讲堂、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宣传文化阵地,结合单位实际创新性地开展理论宣传工作,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创新基层理论宣传工作评估机制,构建成效评估科学体系。绩效评估是基层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基层理论宣传工作者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基层理论宣传工作的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首先,在评估主体的选择上,应改变过去单一的上级评估模式,将基层群众干部作为评估工作的主体,如采取群众测评或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出分析评估,充分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其次,在评估内容的设定上,既要重点关注宣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确保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基层群众,也要对宣传者的选拔与培训、宣传方式的创新与优化、宣传渠道的拓展与整合等环节进行评估,促进基层理论宣传方式不断创新。再次,在评估标准的制定上,应将基层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估的根本标准,以防止形式主义,确保基层理论宣传工作能够满足基层干部群众的需求。最后,在评估结果的应用上,应将评估结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与巡视巡察范畴,并将其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压实基层理论宣传工作责任,为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实践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