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学评价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形成性评价尤为关键,它侧重于学习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文章通过分析云班课平台的应用实例,探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成绩、学习动机与自主性的影响,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形成性评价应用的策略。结果显示,形成性评价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成绩,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主性。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形成性评价;云班课;学生潜能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学评价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关键手段。
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以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评价方式,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如课堂参与、口语交流、作业完成情况等。然而,实际的外语教学评价方式更侧重终结性评价,即依赖期末考试、水平测试等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偏重结果的评价方式不仅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因此,探讨形成性评价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激发学生潜能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分析
(一)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深入渗透,高校外语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数智技术的融入极大地丰富了外语学习的途径和效率。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课程和数字化学习平台,自由地学习知识,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数智技术赋予了教师更多元的教学辅助工具和评价机制,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引人入胜,评价体系更趋公正、精确。另一方面,数智技术的融入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一些挑战,如帮助学生在海量的学习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因此,如何有效整合数智技术与传统教学,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形成性评价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外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持续关注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尽管形成性评价在外语教学中显示出潜在价值,但其推广与实施过程也面临许多挑战。具体而言,部分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策略尚未达到深刻理解与熟练运用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同时,形成性评价的贯彻执行要求教师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以确保持续的反馈与个性化指导,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额外的压力。此外,部分学生在接受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可能因缺乏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调控技巧而难以融入教学活动。因此,如何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优势,教师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二、路径探索
(一)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机制
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动态的评估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持续地提供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与学习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以实时了解自身的成长和潜在的薄弱环节。形成性评价能凸显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在这一评价框架下,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堂评价的实践之中,经过深度的自我反思,逐步明晰个人的学习愿景与实施路径,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与辅导,助力学生挖掘内在的潜能与特长,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能力。
(二)数智技术支持下的形成性评价策略与学生潜能激发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数智技术的优势,创新形成性评价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智技术的赋能下,教师可以拓展教学资源的边界,打造一个高度个性化与自主化的学习生态。教师还可以整合线上课程与学习平台的优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节奏挑选学习内容,调整学习步调,从而提供一种灵活多变的学习体验。同时,数智技术的引入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工具,使得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更加精准与科学。借助数智技术,教师能深入剖析学生的学习轨迹,洞悉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与指导。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数智技术创新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机制,实现更加及时、有效的反馈。例如,利用先进的智能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教师能即时捕捉学生的口语表现,提供即时的评估与反馈,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口语能力。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促使智能教学平台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还融入了形成性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为高校外语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了深入探讨形成性评价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本研究选取了云班课这一智能教学平台作为实施载体,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形成性评价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选取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两个平行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云班课平台实施形成性评价,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反馈意见、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的信息,对两种评价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在实验组中,教师充分利用云班课平台的优势,实施一系列形成性评价措施。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多元化的评价任务,旨在全方位地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学习成效。这些评价任务及其占比分别为:作业与小组任务(48.50%)、签到(36.53%)、在线测验(5.99%)、课堂表现(4.19%)、轻直播/讨论(3.59%)、头脑风暴/投票问卷(1.20%),从而确保了对学生能力更为广泛的评估。
(二)实施效果分析
在为期一学期的实验研究后,实验组学生在多个维度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在学业成绩方面,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超越了对照组,且在各单项评分中也呈现出更高的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全班平均分为88.93分和79.61分。在学习动机与自主性方面,实验组学生展现出了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更强的自主管理能力,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内外活动,具体表现为在“投票问卷”活动中,实验组学生的参与度达到81.25%,远高于对照组学生的32.13%。此外,在“头脑风暴”“轻直播/讨论”“测试”“签到”及“作业/小组任务”等活动中,实验组学生的参与度也分别高达69.25%、78.56%、85.00%、82.79%和67.61%。相比之下,对照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平均参与度则较低,分别为13.28%、26.34%、71.89%、76.17%和31.48%,尤其是在“头脑风暴”活动中,对照组学生的参与度仅为13.28%,在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方面有所不足。在个性化指导方面,以作业、测验的批改和反馈为例,教师借助云班课智能教学平台,实现了对实验组学生作业和测验的即时批改与反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错误的及时识别与修正。相较而言,对照组学生从传统的纸面批改中获得的反馈相对滞后,且针对性不强。
综上所述,教师依托智能教学平台实施形成性评价,能更全面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展与存在的挑战,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主性,推动其学业进步。
(三)策略与建议
1.强化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设计形成性评价时,应注重多元化,涵盖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方面,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设计的评价任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任务,以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挑战。
2.强化即时反馈与个性化指导
即时反馈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关键特征,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即时的反馈机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高效运用智能教学平台,对学生的作业、测验、实践活动进行及时的批阅与反馈,并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建议,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学习状态,并确立明确的改进路径。
3.促进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参与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不可或缺的环节。自我评价使学生能更精准地把握学习目标与进度,习得自我规划与管理的能力。同伴评价有助于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协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技巧。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进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教师应激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此锻炼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4.融合数智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
尽管数智技术在形成性评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传统教学方法的价值不容忽视,教师应巧妙地将数智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将课堂讲授、小组研讨、角色扮演等活动与数字化工具相融合,使形成性评价更具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参与感。
5.持续关注学生潜能的挖掘与发展
形成性评价的根本目标是激发学生的潜能,推动其全面成长。因此,教师在执行形成性评价时,应不断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与培养,评估学生的表现,识别学生的长处与兴趣,并为其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与指导,助力学生充分施展个人潜能。
四、结语
数智时代为高校外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形成性评价在激发学生潜能、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形成性评价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积极效果。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价值,为高校外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喻伯军.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J].科教导刊,2021(36).
[2]胡杰辉,张文鹏.外语自主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
[3]梁艳,兰婷.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7).
[4]徐茜,徐丽华.国外形成性教学反馈的研究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0(7).
[5]张志红,王嘉悦.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研究[J].比较教育学报,2021(1).
[6]祝智庭,张博,戴岭.数智赋能智慧教育的变与不变之道[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