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问题诊断及改革初探

2024-12-27 00:00:00陈田田张嘉蓉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高校

摘要: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在高校地理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传统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和模式已表现出了明显弊端,很难适应教学与人才培养新需要,需进行针对性改革。文章在对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问题和原因进行诊断后,基于多维视角提出优化课程结构与更新课程内容、强化“AI+人文地理学”教学实践、加强跨学科融合等策略,以提高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校;人文地理学;问题诊断

当前,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逐渐暴露出了局限性,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全新需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特别是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后,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改革也逐渐兴起,为高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的典型特征。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也不断扩大,在高校地理学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宏观形势和微观行为影响,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笔者以高校人文地理学学科为例,在诊断出人文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后,从教材、教师和学生视角,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改革对策,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综合型地理人才。

一、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问题诊断

(一)教学内容重复,评价体系单一

随着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高校人文地理教学体系、课程结构等也日益完善,成果斐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重复现象明显。例如,赵荣等主编的《人文地理学》中用一定篇幅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及城市地域结构等内容,而杨万钟主编的《经济地理学》一书也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两本书存在明显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其次,很多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和实用性。例如,《城市地理学》一书中重点强调了中心城镇化这一过程,却忽视了现在较前沿的“收缩城市”“衰落城市”等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过时。此外,大多数高校人文地理教学评价还是沿用以笔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方法,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无法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方法传统,学生积极性不高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知识传递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在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仍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人文地理学学科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无法真正将地理现象及其空间变化完整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板书。实际上,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很多卫星影像、遥感数据必须以空间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例如,在讲授城市扩张时,教师将两张建成区分布图叠加即可让学生明白这一过程,但很多教师为了简化教学过程,仅板书示意,学生很难有直观感受和体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形式主义较强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学对人文地理学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很多高校人文地理学理论教学环节做得很好,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经典案例的理解很透彻,但实践教学环节很薄弱,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首先,很多有实践需求的课程没有实践学时的安排。例如,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实践学时。实际上,人文地理学课程里面的很多内容,如地方认同感、语言与文化差异等均需要开展一定的田野调查才能真正了解其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其次,高校人文地理学的很多课程虽然设有实践课,教师也会带着学生去户外参与实践学习,但多以去人文景点、博物馆参观为主,较为形式主义,学生难以真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无法胜任今后的工作要求。

二、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教材层面

首先,现有的人文地理学相关教材内容较多,有冗余教学的痕迹,仅依靠有限的教学时长根本不能涵盖所有内容,导致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只是浮于表面,很难达到高质量教学的目的。其次,部分高校为方便教师教学,依旧采用较早版本的教材,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和研究成果,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此外,人文地理学各分支教材版本较多,侧重点不尽相同,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应用能力。例如,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对微观经济发展规律、产品成长阶段和成熟过程等做了详细介绍,而杨万钟主编的《经济地理学导论》则侧重于宏观工业区位理论的阐释。

(二)教师层面

首先,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师需同时处理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压力较大,这种工作压力使得教师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创新教学方法,进而影响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效率。其次,部分教师由于本身在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上缺乏持续的学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跟不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很多教师教学观念较落后,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而非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新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三)学生层面

首先,部分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重视度不高,认为其是一门边缘性学科,甚至产生人文地理学无用的想法,这种不重视的态度导致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掌握不扎实,难以适应更高层次的学习。其次,很多学生养成了记重点、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不注重思考和推理,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遇到难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或者放弃,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最后,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具有区域性、综合性,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在应试教育理念下,学生更注重知识记忆和应试技巧,忽视了人文地理学的实际应用,加剧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和兴趣。

三、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与内容的科学性决定了教学的精确性和高效性。针对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结构的重复现象,教师可以将课程划分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模块,并根据模块之间的关联性和交叉性优化课程结构。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联合制订课程大纲,明确每门课程的独特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如在城市主题的内容重复上,教师在讲授人文地理学时可以侧重于城市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职能划分;在讲授经济地理学时,可以侧重于城市地域结构和经济功能;在讲授城市地理学时,可以重点阐述城市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等,从而避免知识的割裂和重复,精简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应聚焦实时政策和发展需求,适当补充教学前沿性与实用性内容,避免课程内容滞后。如在讲授城市群理论时,教师可以补充粤港澳大湾区的兴起与发展战略等内容,也可以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动态规律和关键驱动因素。

(二)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人文地理学教学”模式,将学科中复杂的地理现象与过程通过模拟模型以空间变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模拟城市规划和地理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识别城市扩展和土地变化。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武隆国家地质公园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喀斯特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区域土壤、水质、环境等的“点面结合”与“长期追踪”监测,让学生认识与探索地理现象的动态变化。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加强学科内融合,促进跨学科交流

高校增强人文地理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首先,高校可以强化地理学科大类的课程整合。例如,高校可以鼓励学科内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协同承担某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将地理学不同学科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共同解决某个科研问题。如在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时,教师则可以让自然地理学的学生负责提供气候、水文、土壤等数据,人文地理学的学生负责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人口迁移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的学生负责实现数据的整合及可视化。同时,高校各层级管理部门可以定期举办跨学科研讨会或观摩课,分享跨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建立跨学科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四、结语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极具特色的学科,综合性强、实践性要求高、区域性特征显著,在地理学各分支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教材内容庞杂陈旧,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教师缺乏专业发展动力及未能更新教学理念,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原因,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出现了教学内容重复、前沿性不足,教学方法传统、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形式主义强,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全面性不够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应从多维视角出发,通过“AI+人文地理学教学”、学科内融合、跨学科结合等途径促进人文地理学教学朝着更高效化、科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人文地理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牛艳华.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9).

[2]刘燕,韩少卿,严佩升.高校人文地理教学的困境及改革对策探讨[J].高教学刊,2020(33).

[3]游细斌.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新课程教学,2023(5).

[4]丁栋兴,李琳.人工智能视野下的地理教学变革、挑战及其应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34).

[5]朱英红,王菲.GIS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石河子科技,2024(4).

[6]吴锋.人文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以“时空尺度思维下的产业区位因素”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30).

[7]程曼,文永莉,张明罡.高等院校地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跨学科学习与综合素养提升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4(30).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42:37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8:56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02:12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9:06:22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9:43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6:34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