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的根源透视与破局新思

2024-12-26 00:00:00陆军田山俊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12期
关键词:场域理论

[摘要]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相较于政策层面的积极推动,作为新生事物的职业本科教育尚未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同。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视角出发,当前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主要受场域地位、惯习固化及资本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根源在于差序格局凸显、职业本科教育场域地位不高,惯习固化严重、职业本科教育认知偏见突出,资本竞争乏力、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动力受限。为有效摆脱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可采取以下对策:加快“扩容提质”步伐,提高职业本科教育场域地位;革新社会价值观念,重塑职业本科教育认知惯习;加大资本积累力度,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认同困境;场域理论;根源透视;破局新思

[作者简介]陆军(1992- ),男,安徽枞阳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田山俊(1964- ),男,山东冠县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北 "保定 "07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基于一流学科生成的西方大学学派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OA22018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4-0005-08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本科教育在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的积极作用,并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扶持,如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政策文本。自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正式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以来,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前景成为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实现了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大众在主观上感知并认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的独特地位与价值,成为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重要法宝[1]。然而,若因此认为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低人一等”的地位已得到根本改变,恐怕为时尚早。相较于政策层面的积极推动,作为新生事物的职业本科教育的育人价值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2],社会大众对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仍存有很多顾虑。尽管“本科”二字为职业教育吸引更多生源提供了一定优势,但“职业属性”却削弱了职业本科教育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3]。民众形成了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前景不佳”“本科属性不强”“类型地位不高”的认知[4],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认同困境较为突出。有调查显示,社会大众对职业本科教育仍处于从“依从”到“认同”的过渡阶段[5]。鉴于此,本文尝试引入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场域理论,对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的形成根源进行深入剖析,并据此提出破解之策,以期促进新时代职业本科教育的稳健发展,加快其迈向更为成熟且高质量的职教发展新形态。

二、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的分析框架: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包含“场域”“资本”“惯习”等核心概念,其要义在于帮助理解社会空间中的权力关系、资本竞争及地位变化,为阐明某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逻辑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

(一)场域理论的基本内涵

本质上,场域理论是解析社会实践活动的分析范式,可简化表达为“实践=惯习×资本+场域”[6]。其中,“场域”是在各个位置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7],由行动者依据其自身拥有的不同权力或资本所构建和维系。场域是一种由特定力量塑造的关系结构,这种力量以隐性方式影响进入该场域的行动者,进而引导并规范其行为模式。每个特定场域都会遵循其独特的内在运作逻辑和必然规律,从而使得某一场域能够摆脱其他场域的制约,体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布迪厄认为,行动者置身于不同的社会场域会表现特定的行为模式,且深受“资本”和“惯习”的双重影响。行动者在场域中通过积累资本来争夺权力和地位,这种竞争过程构成了场域的动态变化。

在场域理论框架下,“资本”是行动者在社会空间争夺有利社会位置的资源。它依赖于其发挥作用的特定场域,是行动者在特定场域展开竞争的重要工具。资本主要存在四种形态,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符号资本[8],且每种形态的资本均遵循独特的内在逻辑与运作规律。其中,经济资本直接关联物质资源的占有与交换,以金钱、产权为主要表现形式;文化资本则涉及知识、技能、教育程度及文化修养等非物质资源的积累与传承,可细分为具身性文化资本、客体性文化资本和体制性文化资本三种类型,分别以性情、文化产品、学历文凭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社会资本侧重于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调动的资源与影响力,以社会关系网和资源为主要表现形式;符号资本则是一种通过认可与区分机制构建的、能够赋予个体或群体以特定身份与地位的无形资产,以荣誉、声望为主要表现形式。这四种资本彼此互为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场域理论的复杂动力机制。

惯习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9]。在布迪厄看来,每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情倾向系统”[10],惯习随着经验的变化不断强化和调整自身结构。惯习是行动者在场域中为争取资本优势而改善自身位置状态所构建的一种稳定行为模式,其本质在于为行动者提供一套行动指南或框架。此外,惯习根植于个体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转化为内在的意识倾向,并对个体的行为选择起引导和推动作用,成为个体制定行动策略和塑造行为模式的重要机制。因此,惯习不仅反映了行动者过去的经验积累,也预示着其未来在相似情境下的可能行为路径。

(二)场域理论的分析逻辑

场域理论常用于全球高等教育的宏观分析[11],也同样适用于对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的归因分析。职业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场域的一个子场域,高等教育场域则是社会场域的一个子场域。因此,运用场域理论来分析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职业本科教育可被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职业本科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如普通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等)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场域。其次,高等教育场域中存在激烈的资本争夺,职业本科教育也概莫能外。场域是资本争夺的竞技场[12]。在高等教育场域,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处于一种复杂的权力竞争关系中,其核心在于争夺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符号资本等在内的各种资本。最后,职业本科教育场域的民众行为是特定惯习的产物。惯习作为一种内化的社会行为方式,反映了人们对某种社会现象的长期认知和态度。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常常会不自觉地依赖过去的经验或直觉来做出行动决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逐渐导致路径依赖的形成,当个体面对新的情境时,原有的问题解决范式可能难以有效应对新的挑战。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也深受惯习的影响,如民众受传统职业观念影响而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家长和学生盲目否定职业本科教育的实际价值。综上可知,场域理论可以为探析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的形成根源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对提升其社会认同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场域理论视角下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的根源透视

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视角,从场域地位、惯习固化及资本竞争等维度对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揭示其深层次原因,为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学术洞察。

(一)差序格局凸显:职业本科教育场域地位不高

场域理论强调社会由多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场域构成,存在复杂的权力关系与资源分配逻辑。每个场域均有其特定的利益形式和特定的幻象,它们由场域创造并维系[13]。受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场域在资源占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而造成场域之间存在等级层次之分,进而促使各场域之间形成差序格局,即处于强势地位的场域更易于积聚资本,其社会地位也更高。鉴于高等教育场域内部资源的有限性,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形成差序格局。作为高等教育场域的新型子场域,职业本科教育场域的发展现状受普通本科教育场域的影响和制约。从职业本科教育的现实发展状况来看,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的场域地位不高,且两者之间的差序格局日益凸显。一方面,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的整体办学规模相对偏小,难以满足产业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截至2024年6月20日,我国职业本科院校仅有51所,远远少于数量庞大的普通本科院校,这使得职业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场域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职业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场域常处于被支配地位,“仅具有基本的话语互动资格”[14]。另一方面,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在社会民众中建立起广泛的信任与认可。在现有51所职业本科院校中,由民办高职院校升格而来的有22所,独立学院转设的有1所,且国家级“双高”院校仅有20所,约占39.2%。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基础较为薄弱,不具备优质的办学资源,这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导致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质量不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本科教育的整体社会地位,使得职业本科教育在与普通本科教育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惯习固化严重:职业本科教育认知偏见突出

“惯习”作为一种长期积淀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具有“保证实践活动的一致和历时不变的特性”[15]。换言之,惯习是历史的产物,且不断受到经验的影响,展现出历史性和经验性双重特性。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其设立初衷在于满足市场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兼具扎实理论知识与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在现实发展过程中,职业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场域常被视为“次等教育”。究其根本,因惯习固化严重,民众对职业本科教育存在较为突出的认知偏见。首先,受“重文轻技”“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高等教育场域长期被“学术导向”“文凭至上”的行为范式所主导。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教育一直被视为实现个人社会地位跃升的重要途径,而职业教育常被认为是为那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提供的替代性选择。我国的教育传统一直以儒家文化为主流,职业教育自然遭受歧视[16],职业本科教育亦难以幸免于文化偏见的波及。其次,民众对职业本科教育的“价值误判”,将其片面地视为高职教育的延伸或单一技能培训的替代品,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本科教育在深化专业知识、强化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这种误判不仅反映了民众对职业本科教育的认知偏差,也显示出职业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场域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和认可。再次,现行职业本科教育体制发展不成熟,尚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尽管职业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上力求突破与创新,但其在招生标准、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方面仍与普通本科教育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往往被社会大众误解,加深了家长与学生对职业本科教育的认知偏见。最后,信息传播的失衡也对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认同构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信息时代,大众媒体是社会认知的重要塑造者之一,其报道倾向往往能左右公众观念与行为方式。遗憾的是,部分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常常聚焦于职业教育的负面信息,如薪资待遇不高、职业晋升困难等,而对职业本科教育在社会经济生产中的积极贡献与显著成就则少有提及。这种略带偏颇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职业本科教育的负面形象,影响了职业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及其社会认同度的提升。综上所述,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深受惯习固化的负面影响,且由传统观念、价值误判、制度缺陷及舆论导向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

(三)资本竞争乏力: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动力受限

场域理论强调资本的积累及其在场域的分布。场域结构作为场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直接影响场域的整体特性与动态变化。场域结构受资本分配结构的制约,表明资本在场域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布迪厄的观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及符号资本均为行动者通过长期劳动与实践所积累的成果。然而,由于行动者所处的社会位置、历史背景及个体境遇的多样性,资本积累与分配出现显著差异,从而加剧了场域内部的分层与竞争。

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而言,职业本科教育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明显劣势[17]。首先,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在经济资本竞争方面力量薄弱,其经济资源相对有限。一方面,政府对职业本科教育的投入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仍显不足,难以满足职业本科教育在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设备更新、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从而限制了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教学质量,使其难以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尽管职业本科教育旨在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但受行业薪酬结构差异所限,其经济回报的即时性与长远性均无法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加之缺少成功案例与就业数据,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本科教育的经济资本发展潜力存有疑虑,进而加剧了职业本科教育的认同困境。其次,职业本科教育的行业导向与技能导向特性使其在社会资本的积累上处于不利地位。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对某种持久网络的占有密切相关[18]。社会资本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为个体提供机会和资源,而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社会网络往往局限于特定行业或低层次的职业领域,难以接触到广泛的社会资源,如知名校友网络、名企实习机会等,使得他们在社会阶层流动和职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再次,职业本科教育在文化资本竞争方面也显不足。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中,文化资本特别是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在社会中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尽管职业本科教育毕业生的学历在形式上与普通本科教育相当,但由于职业教育常常针对那些未能进入传统本科教育体系的学生群体,社会对职业本科教育的认知停留在较低层次,导致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遭遇不公正对待。例如,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了某种程度的偏见和歧视,如用人单位质疑求职者本科学历的真实性以及求职者报考体制内岗位受到限制等[19]。最后,职业本科教育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其符号资本也相对缺乏。目前,职业本科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尚不足以吸引大量学生报考,尤其在按照分数高低进行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下。综上,职业本科教育在争夺经济、文化、社会及符号资本的较量中相对乏力,导致其发展动力受限,难以获得与普通本科教育同等的社会认同。

四、场域理论视角下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的破解之策

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正视并高度关注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认同度不高的问题。基于场域理论视角,可从提高场域地位、重塑认知惯习以及加强资本积累等方面入手,以加快破解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认同困境,保障职业本科教育的长久稳健发展。

(一)加快“扩容提质”步伐,提高职业本科教育场域地位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层次教育形态,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的重要使命。职业本科教育场域与普通本科教育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序格局,急需加快“扩容提质”步伐,即扩大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规模、提高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质量,进而提高职业本科教育场域地位。

首先,扩大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规模,优化职业本科教育布局。尽管我国政府早已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但未来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规模仍需进一步扩大,以更好地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需求。只有在量的方面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显示出该事物的生长、发展、成熟和完善状态[20],因此,扩大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规模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应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现有办学基础较好、社会声誉较高的高职专科学校独立升格或整合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这既是扩大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规模的有效路径,也是提升其场域地位的有力举措。同时,适当放宽职业本科教育的招生标准,扩大生源基础,鼓励职业本科院校开设更为灵活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吸引更多社会在职人员入学。此外,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精准规划职业本科院校的地理分布,特别在经济发展较快、产业集中的地区,适当增加职业本科院校的机构数量,确保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其次,提高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质量,促进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由于当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质量发展水平呈现较明显的不均衡、不充分态势[21],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必须将提高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质量置于核心位置。职业本科院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灵活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确保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参访学习,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建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职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22],提升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此外,职业本科院校还应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推行“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国外高水平职业教育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资源;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面向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不断提高职业本科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革新社会价值观念,重塑职业本科教育认知惯习

社会大众对职业本科院校的认知、评价与回应呈现消极态度,实质上也反映了其革新步伐的滞后[23]。因此,针对职业本科教育的惯习固化问题,要不断革新社会价值观念,重塑职业本科教育认知惯习,以消除旧有惯习带来的教育偏见与歧视,从而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公众认可度,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文化观念革新,重塑职业本科教育价值体系。通过教育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强化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并重的价值理念,从根源上破除“重文轻技”的传统文化观念束缚。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宣传力度,注重强化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定位,扭转“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24]。通过举办高层论坛、研讨会等形式,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事业,构建尊重技能、崇尚实践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在职业本科教育体系中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现代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成才观。其次,加强价值引导,凸显职业本科教育的独特优势。职业本科教育应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其在技能培训、就业导向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并与普通本科教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引导社会大众逐步树立“技能成才”的价值理念,消除大众对职业本科教育的隐形歧视。再次,完善职业本科教育制度建设。政府应加快构建适应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如招生录取、教学管理、师资建设、就业服务等制度。在招生录取方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确保优质生源进入职业本科教育领域。在教学管理方面,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建设,确保职业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在师资建设方面,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就业服务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最后,优化舆论导向,塑造职业本科教育的正面社会形象。大众媒体应加大对职业本科教育的正面报道和宣传力度,通过专题报道、人物专访、新闻评论等形式,展现职业本科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改变社会大众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刻板印象。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大众媒体的对接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技能大赛等大型活动,并利用新媒体进行多方宣传推广,全面纠正社会认知偏差,提高社会大众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三)加大资本积累力度,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竞争优势

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高等教育场域因资本竞争相对乏力而处于劣势地位的情况。资本竞争乏力直接限制了职业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场域的社会影响,进而引发社会大众对其身份与价值的质疑。从场域理论视角来看,为有效破解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需要不断加强其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及符号资本等方面的资本积累力度,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竞争优势。首先,在经济资本积累方面,政府应建立并完善支持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加对职业本科院校的财政投入,特别是针对办学条件较为薄弱的院校,应在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设备更新以及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制定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私人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本科教育建设工作。通过校企合作为职业本科教育注入更多的经济资源,如企业资助奖学金和实训设备等,从而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激励企业为职业本科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和资金支持。其次,在社会资本积累方面,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同时,加强校友网络建设,鼓励校友回校分享职业发展经验,利用校友网络帮助在校学生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实习机会,为其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职业发展咨询等服务。再次,在文化资本积累方面,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讲座等活动,在职业本科院校积极推广“工匠精神”等职业文化,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教育文化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此外,根据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特点,职业本科院校应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共同制定职业本科学历文凭的认证标准,不断优化职业本科教育学历文凭体系,确保职业本科学历文凭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从而提高职业本科学历的“含金量”。最后,在符号资本积累方面,职业本科院校应注重品牌建设,积极参与教育领域的各类评选活动,通过打造“职业名校”形象来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在招生宣传过程中,应突出职业本科教育的独特优势,如就业导向明确、重视实践技能培养等,逐步引导社会公众改变对职业本科院校作为“次等教育”的刻板印象。

五、结语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新层次,职业本科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以理性、冷静的态度加以审视。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困境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也是由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及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所构成的复杂社会现象。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视角出发,职业本科教育受场域地位较低、惯习固化严重以及资本竞争乏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其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首先,在高等教育场域,职业本科教育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其办学规模较小,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其社会认知度与整体地位相对偏低,无法与普通本科教育“并驾齐驱”。其次,由于受传统观念、价值误判、制度缺陷及舆论导向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大众的惯习固化严重,对传统学历教育尤其是普通本科教育极为重视,但对职业本科教育一直持有主观偏见。最后,职业本科教育在争夺经济、文化、社会及符号资本等方面处于劣势,限制了其在校园设施建设、教学设备更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导致其办学条件难以与普通本科院校媲美。对此,需要从加快“扩容提质”步伐、革新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加强资本积累力度等方面入手,为职业本科教育的长久稳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而逐步提升社会对职业本科教育的认同度。总之,通过积极采取系统性、长期性的优化措施,职业本科教育凭借自身独特的类型定位和办学特色,必将逐渐摆脱社会认同困境,赢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真正发挥其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彭飞霞,张家军.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形成的内生逻辑及支持机制系统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3):59-67.

[2]张冬梅,张欣.独立学院与高职合并缘何受阻——职业本科高校印象管理的理性审思[J].职教论坛,2022(11):5-13.

[3]陆宇正.职业本科教育“认同危机”的积极理解及突破之道——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3(6):93-100.

[4]郝天聪,石伟平.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化解策略——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的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34-43.

[5]刘悦凌,蔡雪玲.社会认同理论视域下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调查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5):20-24.

[6](法)皮埃尔·布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69.

[7][8][9][10][13]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3,161,171,178,159.

[11]MARGINSON S.Global field and global imagining: Bourdieu and worldwide higher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8,29(3):303-315.

[12]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50.

[14]王兴,阙明坤.场域理论视域下职业本科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31):20-26.

[15](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76.

[16]张盼盼,马君.组织合法性理论视角下我国企业办职业院校的“合法性”构建历程、困境与获取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7):73-81.

[17]陈振中,李瑜.职业本科教育信任:价值阐释、缺失根源与构建逻辑[J].大学教育科学,2023(6):103-111.

[18]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M]//RICHARDSON J G.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248.

[19]李聪.首批职业本科生毕业,“学历是下限,技术是上限”[EB/OL].(2022-06-21)[2024-09-13].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5572410114717.html.

[20]刘振天.论高等教育的“量”[J].中国高教研究,2022(8):15-23.

[21]彭洪莉,朱德全.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质量发展指数及其测度——来自32所职业本科院校年度报告的证据[J].高等教育研究,2023(11):54-63.

[22]章义,严双艳.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职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7):98-101.

[23]唐柳.职业本科大学:发展样态与合法性审视[J].高校教育管理,2024(2):74-83+114.

[24]袁广林.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实践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24(1):119-128.

猜你喜欢
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中外建筑史教学探析
大学教育(2019年8期)2019-08-11 23:52:35
场域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网络文学生态化发展
场域理论下球迷行为表达的分析
现代交际(2019年8期)2019-05-16 12:56:02
农村公共文化的场域、空间表达与结构再造
高职公共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从场域理论看《鹿鼎记》对“江湖”的反叛与再造
华文文学(2018年6期)2018-02-14 02:30:56
翻译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探究
文学教育(2017年8期)2017-08-10 09:24:39
基于场域理论的研究型立体化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科教导刊(2017年4期)2017-03-27 08:58:33
分化与共生:布尔迪尔场域理论的当代阐释
今传媒(2017年2期)2017-03-17 18:48:00
基于翻转课堂的翻译教学场域建构研究
考试周刊(2017年7期)2017-02-06 22: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