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60年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斯诺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毛泽东回答说:“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那是怎样的一场“斗争”,让毛泽东在25年后还认为是“最黑暗的时刻”?
1935年6月16日,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到达四川懋功(今小金县),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接应部队会师。6月26日,两军会师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会议先由周恩来作报告。他阐述川西北山大地广、人稀粮少,筹粮、兵源等都很困难,不利于建立根据地,并提出新的战略方针是向北进攻,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
然而,接着发言的张国焘却说:“现在接近我们的是胡宗南和刘湘,如果我们的战略是向南,向成都打,这些敌人是不成问题的……松潘以北的情况还没有调查确实,发展条件是甘南对我有利。所以,要向甘南发展,要以消灭胡敌为重点。”
张国焘提出了一个与中央北上方针相反的思路:南下!好在当时毛泽东等人都支持周恩来北上的意见,处于少数的张国焘只好表示赞同。
6月29日,中央政治局举行常委会议,增选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军委委员。统一组织的问题似乎也解决了。
但是几天后,红四方面军各部队的电报纷纷传来,要求中央改组充实司令部,统一指挥等。形势很明显:中央急于北上,而张国焘却仗着红四方面军人多势众,按兵不动,非要获得更大的权力。看来不让步是不行了。
7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黑水芦花召开。会议决定: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徐向前任前敌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前方一切作战部队都归他们统率指挥等。这下,张国焘该满意了吧?
谁知,张国焘还要攫取更大的权力。张国焘后来说:“中央机构和军事首脑部门旋即北移毛儿盖,但北进路线还未查明,还须等待一些时间。我于是主张利用毛儿盖停留的几天来澄清党内的歧见。我所建议的要点是: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检讨党的全盘工作和当前军事问题。由政治局召集两军高级干部会议,统一意志并遴选一些新人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工作。政治局果然不得不定期举行会议。”
迫于无奈,8月4日至6日,中央在毛儿盖以南的沙窝寨子召开政治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张国焘直接摊牌,要求将红四方面军中的多名干部提拔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委婉而坚决地拒绝他的要求,但中央还是作了部分妥协,决定增补陈昌浩、周纯全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这下,张国焘该同意北上了吧?不,更大的幺蛾子还在后头。
二
沙窝会议之后,张国焘总算答应走了,红军分左、右两军开始行动。左路军由张国焘和朱德等人带领;右路军在毛泽东的带领和徐向前、陈昌浩的支持下,很快穿过草地占领了包座,打通了红军北上的通道,并致电张国焘抓紧北上。
接到电报后,左路军才开始过草地,不料他们遇到大雨,到第三天噶曲河涨水了,水势滔滔。张国焘看后,立即下令左路军返回阿坝。
右路军收到张国焘南下返回阿坝的电报后,顿时紧张起来,因为再等下去,北上的通路就会被国民党军堵上,于是立即发去电报,催其北进。
然而,张国焘去意已决,并下达南下的正式命令:“右路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
中央北上与张国焘南下之争,发展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
当晚,中央召开会议,认为张国焘南下是完全不适宜的,并致电张国焘,详述不能南下的理由,力劝其北上。
9月9日,已经几天几夜没有睡好觉的毛泽东联合张闻天,再给张国焘发去一封电报,作最后的争取。然而,张国焘没有回电毛泽东,却发了一封电报给陈昌浩。
叶剑英回忆说:“九号那天,前敌总指挥部开会,新任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讲话。他正讲得兴高采烈的时候,译电员进来,把一份电报交给了我,是张国焘发来的,语气很强硬。我觉得这是大事情,应该马上报告毛主席。我心里很着急,但表面上仍很沉着,把电报装进口袋里。过了一个时候,悄悄出去,飞跑去找毛主席。他看完电报后很紧张,从口袋里拿出一根很短的铅笔和一张卷烟纸,迅速把电报内容记了下来。然后对我说‘你赶紧先回去,不要让他们发现你到这来了’。我赶忙跑回去,会还没有开完,陈昌浩还在讲话,我把电报交回给他,没有出娄子。”
叶剑英拿给毛泽东的电报内容是什么?使得毛泽东如此紧张,感到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处在危急关头,非走不可。
据1937年3月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开的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批评张国焘的发言中说,电报上有“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话。正是这封电报,促使毛泽东下了单独北上的决心。
毛泽东抄下叶剑英送来的电报后,立即赶到红三军团驻地,会合张闻天、博古、周恩来、王稼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脱离险区,连夜率领红三军团追赶已探路北上的红一军团——这就是毛泽东称为“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张国焘知道消息后暴跳如雷。9月15日,张国焘在阿坝召开会议,指责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是“向北逃跑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电令徐向前、陈昌浩带领所部红四军大举南下。
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白莎喇嘛寺,主持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中央”,并发布了南下赤化四川的命令。
张国焘另立“中央”决然南下,那后来怎么又北上了呢?
三
毛泽东等人深夜北上,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的吴起镇,很快在陕北立住了脚跟,在11月12日致电朱德、张国焘等,告知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要求张报告情况。张国焘却公然以“党团中央”名义致电中共中央,要求他们只能称为党北方局、陕甘政府和北路军,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
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收到这封电报,大吃一惊,才知道张国焘已经另立了“中央”,其愤怒可想而知。但张国焘人多势众,又远在四川,中央对他确实没有约束力,该怎么办?
正在这时,一个神秘的国际来客——林育英来到了瓦窑堡。
自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共产国际便和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1935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为了传达会议精神,恢复与中共中央的联系,共产国际决定派代表回国。林育英接受任务后,化名张浩,扮成商人回国。
林育英的到来,让大家喜出望外。毛泽东、张闻天立即想到,可以让他以“国际代表”的特殊身份,做张国焘的工作。
林育英给张国焘发出的第一封电报是,告知共产国际七大已经召开,自己奉命携带密码已到陕北等。张国焘接到来电,非常高兴,以“党中央”名义回了一封长电,指责毛泽东等人逃跑北上。
林育英复电张国焘,指出党内争论目前不应弄得太尖锐,如果张不想归中央管,可以由驻莫中共代表团代管。
张国焘看了来电,非常不满意,给林育英发了一封措辞强硬的电报,坚持认为他是对的,但也表示“一切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给自己留有后路。
中央认真研究了张国焘的上述电报,知道他骨子里害怕共产国际。于是以张闻天的名义去电:“兄之临时中央,望主动取消。否则长此下去,不但全党不以为然,即国际亦必不以为然。”
然而,张国焘仍反复纠缠中央是“假冒党中央”。中央决定不再忍让,于1936年1月22日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称:“张国焘同志这种成立第二党的倾向,无异于自绝于党,自绝于中国革命。”同日,林育英也去电张国焘、朱德,表明:“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于中国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兄处可即成立西南局,直属代表团。兄等与中央的原则上争论可提交国际解决。”
这下,张国焘惶恐了,他不敢得罪共产国际,再僵持下去,前景不妙。而这时,一个真正促使张国焘转变的因素出现了——他的南下方针失利了。
南下红军于1935年11月占领了百丈镇。但没过几日,形势突然逆转,川军竟然集中兵力,向红军发起大规模反扑,与之前判若两军。百丈决战是红军南下以来打得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恶战,也是张国焘由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经过百丈决战和之后几个月的战斗,南下红军锐减至4万人,损失过半,只好于1936年2月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地区,向西转移。
张国焘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南下计划,显然没有什么收获。”
心情沉重的张国焘发出了两封电报,一封抬头是“育英、闻天并转各中委同志”,很勉强地承认了中央。第二封是发给林育英、张闻天,继续为自己辩解。
中央敏感察觉到,与之前的电报相比,张国焘的立场已经发生了动摇。于是林育英、张闻天联名回电,提出南下红军下一步的发展意见:“第一步向川北、第二步向陕甘。为在北方建立广大根据地,为使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连成一片……这一方针自是上策。”
接到电报,张国焘立即召集高级干部开会,大家一致赞同北上。
林育英的调解终于有了成效。当然,这些工作都是他在前面执行,毛泽东和张闻天等在后面策划。正如后来张闻天所说:“我们那时用了极大的忍耐,每步每步地引诱他,给他从洞中诱出来,否则大批干部与力量牺牲。于是乎我们给他打了许多电报,给他勾出来了。”
四
1936年2月下旬,张国焘终于带队北上了,于11月30日到达陕北保安(今志丹县),受到毛泽东等人的热情欢迎。
张国焘来到中央后,虽然还保留着红军总政委的职务,但除了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具体事情都不管了。林育英找他谈了几次话,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写了《从现在来看过去》一文,进行了初步检讨。
1937年3月中旬,西路军失败的消息传来,在陕北激起强烈反应。西路军的失败是红军的重大损失,中央当然要追究责任。3月23日至31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点批判张国焘。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指出:“张国焘路线毫无疑义是全部错误的。我们欢迎他们转变,这是中央的干部政策。”
会上,很多人要求开除张国焘党籍,撤销其党内职务。张闻天建议暂时不作组织结论,给张国焘一个改过的机会,得到大家赞成。
最后,张国焘痛哭流涕地表态说:“我了解我犯了严重的错误,恶果很大……我现在宣布我的错误的破产。以前种种昨日死,以后种种今天生。”
自从受了批判之后,张国焘情绪低落,政治局的很多会议也不参加。之后,还有一个人的出现,让他感到了死亡的恐惧。
此人就是王明。他从莫斯科回国,于1937年11月29日来到延安,在找张国焘单独谈话时说:“李特、黄超就是‘托派’。他们在迪化经邓发审问,已招认是‘托派’,并已经枪决了。”
张国焘听到他最信任的部下被处决,恐惧不已。1938年4月4日,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陵。张国焘对护送人员说到西安有事,上了国民党的汽车扬长而去。中共中央知道后,派周恩来等人多次苦劝,但张国焘去意已决,最终叛党投敌。
4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开除张国焘党籍。
张国焘投靠国民党后,踌躇满志,绞尽脑汁为对付中国共产党而出力,但是办特训班失败了,办策反站也失败了,后来被国民党抛弃。
1979年12月3日,大雪纷飞,张国焘只身一人,冻死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家免费老人病院。★
(作者系江西干部学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