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党史认知的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研究

2024-12-26 00:00:00赵浩杰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党史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于学生党史认知的背景下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回应党史教育的应有之意和现实选择。从理论上看,红色文化教育和党史教育具有多种逻辑耦合和理论关联,因此,在实践中要不断把握党史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推进党史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同步并行、共同发展。

一、学生党史认知中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意义

进入新时代,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总的来看有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使命的自觉担当。在中国共产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基于学生的党史知识背景下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以来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必然选择,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教学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正是理想信念的坚守,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典型事迹,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教育过程中不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艰辛和不易,进而使广大青少年清楚认识到理想信念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同时,红色文化教育在学生中的推广是展现当代优秀共产党员模范风采的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体会红色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为学生提供精神动力

精神动力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思想、理论和情感等系列的精神推动力量,是对当时人民物质生产实践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精神动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当下,特别是在基于党史认知背景下对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育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体现大学生对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对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明确党史教育的主要方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而树立红色信念,为其建设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提供精神支撑。因此,要帮助学生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培育持久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巩固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树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要面临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也因之显现。

(三)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教育在学生党史认知中扮演着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学生在接触多元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挑战。首先,红色文化教育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以及对革命文化的弘扬,能够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根与魂,从而建立起深厚的文化自信。其次,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深深的敬畏与自豪。这种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上,还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上,使学生在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时,能够站稳脚跟,坚守民族文化立场。最后,红色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它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传承革命精神,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坚守本土文化,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化创新意识和传承精神。在教育实践中,应不断创新和优化红色文化教育,让其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培养具备深厚文化根基的时代新人。

二、学生党史认知中红色文化教育的困难与挑战

在学生党史认知中,红色文化教育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实践中却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总的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不均且利用率较低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效率问题凸显。尽管中国始终重视党史教育,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纪念馆、革命遗址、文献资料等,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热门场馆资源常常供不应求,而郊区或偏远地区的场馆则利用率较低。这种不均衡导致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机会不均等,不同地区的受教育者受资源分配的影响教育效果也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

(二)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单一

教育形式的单一性是另一个挑战。首先,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多以讲解、参观为主,缺乏动态互动和创新性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深化党史认知,难以产生共鸣。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学生习惯于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单一的教育形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深度。其次,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各学校和场馆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平台,导致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低效利用。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也限制了学生获取和利用这些资源的途径。

(三)对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的评价不够成熟

评价体系的不成熟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构成了制约。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需要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这不仅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而且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转变以及红色文化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烙印。目前,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价往往侧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的培养。这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衡量红色文化教育的真正效果。

三、学生党史认知中红色文化教育的对策与路径选择

红色文化教育在学生党史认知中的作用虽显著,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为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和路径选择:

(一)优化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物质支撑

优化红色教育资源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基石。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公平接触红色文化的关键。首先,教育部门应协调各学校和场馆,建立馆校间的资源共享平台,优化资源分布,提高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效率。通过数字化手段,如在线展览和互动课堂,使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有优质资源。同时,整合学术研究与教育资源,开发深度、多元的教材和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创新教育形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现代技术能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使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此外,融入游戏化学习元素,如历史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最后,实践环节的强化是红色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临革命遗址,感受历史的温度,是培养情感共鸣的有效途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是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吸引力的利器。首先,要运用社交媒体、在线课程等平台,推广红色文化故事,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传播。借助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同时,应加强红色文化内容的更新和本土化,使之与当代社会和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增强其吸引力。其次,通过在线评价和反馈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反馈式学习。要完善评价体系,除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价值认同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评价应侧重于学生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掌握。通过形成性评价、同伴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全方位考查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真实反映红色文化教育的综合效果,引导教育实践朝着更注重情感共鸣和价值塑造的方向发展。最后,在实际操作中,教育者还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思考历史的深远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同时,通过红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提高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三)创新实践环节,发挥红色文化教育育人的实践导向

红色文化教育的最终效果要在实践中检验。总的来看,要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在于合理地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创新,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符合。红色文化教育课程要设置实践类的环节,改变以往单一讲授的现状。在实践类活动的设置上要以课程核心内容为本,不能脱离课程目标,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实践环节对理论课程的深化作用。其次,要将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实现由外到内的转化。践行红色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因此,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不断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行稳致远。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红色文化教育不仅要讲好理论,还要发挥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作用,不断丰富理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最后,要优化评价效果。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侧重于结果评价,如考试成绩等。然而,红色文化教育更强调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个人成长。因此,可以引入过程评价,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参与度、情感反应等进行观察和记录,来评估教育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增值评价,追踪学生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思想道德、学业成就的变化情况,从而客观反映教育效果。

总之,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创新实践环节,红色文化教育不仅能有效传播党史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其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从而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周广均.浅析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9(12):77-78

[2]翁传洁.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24(3):97-99

[3]刘泽,杨松菊.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历史背景、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4(1):119-124

[4]杜早华.红色文化教育的多维探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5(3):29-38.

(作者系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