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教育方针与大学精神的融合: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2024-12-26 00:00:00贾凡李月明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要求和总战略,是指导和规范教育工作的重要准则,旨在引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大学精神则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是大学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对于塑造学生品格、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党的教育方针与大学精神相融合,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亦是教育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精神概述

大学精神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并传承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精神追求,涵盖了学术追求与创新精神、人文关怀与道德精神、社会责任与服务精神、文化传承与创新、自主学习与终身发展等多个方面,通过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等多个维度得以彰显。在具体的实践中,大学精神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学术自由与创新、学术共同体的传承与延续、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大学精神是高校持续发展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力量。

二、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

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演变,以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满足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新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的教育方针重在扫盲和普及基础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旨在迅速提高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传达出的理念是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发展和体质健康。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强调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全球化和现代化建设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进入21世纪,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出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全局,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阶段,教育方针不仅关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纵观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总是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在不断地完善和调整。

三、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以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党的教育方针和大学精神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将人置于核心位置,其根基建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上,主张教育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传承的过程。在此理念指导下,高等教育机构应当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旨在造就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社会实践技能的全面型人才。同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亦强调教育的公平与平等性,倡导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主张教育资源应合理分配于社会各个层面,以促进社会的均衡与和谐发展。这一观点与党的教育方针高度契合,明确体现了“教育公平”这一核心价值。因此,在构建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确保教育在各个层面实现公平和正义,从而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多元的成长路径。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尤其重视理论融入实践,视实践为认识的根本与进步的驱动力。这一观点对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挥着关键的引领作用。在塑造大学精神的过程中,高校应深入汲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将课堂学习与社会活动相融合,借助多样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知识理解、熟练技能,全面提升个人素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和运用知识,更能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思维,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

(二)国家政策与法规

在我国,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对于促进党的教育方针与大学精神的有机结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得益于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与法规,高等教育获得了有力的法律后盾及政策扶持。这些政策不仅确立了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基本原则,还对教育教学的细节提出了规范。具体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法律根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教育的宗旨和使命作了明确规定,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则对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以及管理体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国家还发布了一系列针对教育发展的专门规划与指导性文件,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

这些政策法规和举措从宏观层面绘制了高等教育前进的蓝图,着重于全方位执行党的教育宗旨,确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高等院校的内在质量提升。这些措施与法规的推行,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与大学精神的传承密切相联,助力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奋发进取。

四、实践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将党的教育方针与大学精神相融合,需要探索切实可行的策略和路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推动党的教育方针与大学精神融合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一方面,高校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高校应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教学方式层面,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直观化、具象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内容方面,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还要将国家的历史、文化、优良传统以及国家的政治制度、治理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国家发展战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邀请优秀校友、专家学者以及奋战在一线的党员干部,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以此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通过这些措施,高校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党的教育方针,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信仰和行动,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各门课程不仅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载体,更应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载体。将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方针融入各门课程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还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因此,在改革过程中,高校亟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强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比重,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在其他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还可以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发校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在教学方面,可以鼓励各学科教师运用大单元、跨学科等教学模式,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资源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案,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能够有效推动党的教育方针与大学精神在课程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培养出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8fc90c5165bc46b2df9952a0b1423fa2

(三)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综合素质提升。

要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地生根,一方面,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演讲、辩论赛、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校园环境的建设也是重要一环,应增加文化景观、艺术作品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标语和展示,进一步彰显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另一方面,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构建。为了确保各项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高校应制定一系列规范化的文化建设机制,其中应包括各项文化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和实施步骤等。例如,可通过成立文化建设委员会等机制吸引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共同构建一套独具学校魅力的文化体系。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师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校园文化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需充分挖掘和传承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同时注重吸纳现代文化元素,形成集时代特色与学校特色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样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增强学校的文化影响力,还可以更好地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意识。

综上,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全面育人的理念,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大学精神中的育人理念高度一致。党的教育方针与大学精神的融合,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因此,高校应注重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以充分发挥党的教育方针的引领作用、发扬大学精神的独特魅力,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J].甘肃教育,2024,(08):129.

[2]刘文华,胡建华.从教育方针看大学精神的培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S2):255-258.

[3]赵良庆,李德才.教育的方向与现代大学的使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9):12-15.

【基金项目】山西大同大学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2022年度课题: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同大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课题编号:2022S12。

(作者均系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