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培养”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实践中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2024-12-26 00:00:00鲁梦鸽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如何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命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高校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关键一环,其中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观塑造与育人效用。在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价值导向,不断开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新局面,才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培养优秀人才。

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本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是受教育者获取知识、技能的习得过程,我国高校教育作为党领导下的专业化教育,肩负着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引性和实践操作性,决定了其目标就是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人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培养以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本领、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培养人”涉及教育全过程的方法原则,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文化的动态传递,更是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和发展的能动过程,其理念认识、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个人层面的精神培育将始终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才有用有为之人。“为谁培养人”关乎教育价值的选择与取舍,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培养人才,推动受教育者走向社会,奉献国家。因此我国高校教育必须回答好教育为谁服务,要实现何种利益,达到何种目标的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培养什么人”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育人导向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源泉

自马克思创立了以民族平等、团结为基本原则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来,民族问题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形成了科学性、系统性的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在做好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当下,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教导学生明确民族平等团结的价值意涵,将此内化于心成为价值追求并努力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因此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等内容为教学重点,让学生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相关理论与政策,学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民族问题、学习民族政策,不断深化青年学生对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认识,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方向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民族工作重大理论体系,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当下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高校作为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域,在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本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其中的精神内涵、原则要求、重要内容、实质特点与价值意涵,积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同时高校要不断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机制,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强化理论研究、充实师资力量,进一步强化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效果,全面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能在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不断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三、“如何培养人”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的共同性体验,这是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认同观”互动共生的动态结果,是完整的价值认同体系。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增强了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价值的体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国、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加民族自信自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既肯定了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又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着广泛的价值共性,能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产生积极反馈,不断强化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体的价值追求与行动纲领,理应贯穿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全过程,因此要不断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华民族,认真学习民族团结知识,才能以自身行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深化“五个认同”教育

社会认同既包含自身的自我认知,又呈现所属团体共通的价值体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加强价值理念的社会认同,即增进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关键,从古人对“理想国”的向往追求到如今建设伟大国家的生动实践,都说明了国家繁荣富强是每个人安居乐业的坚强保障,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国家为荣,以身为中国人为傲,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度与自豪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要求学生要深刻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繁荣、巩固、发展了伟大的祖国,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之间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中华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发扬,这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要将中华文化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走向解放,带领国家走向富强,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因此要将学习党的百余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始终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出发,做好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步入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模范。

四、“为谁培养人”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追求

(一)为党育人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价值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往往预先建立起一个理想化模型,这为教育活动塑造了一个可预期、可实现的追求目标,并促使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要素为实现此目标而努力。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反映了社会总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期望,事实上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的价值宗旨与最终目标。“为党育人”,体现了党领导下的教育事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遵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指导教育实践,为党所推进的伟大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为党育人的工作,注重在少数民族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选拔少数民族人才。早在1923年,李大钊等人就曾深入北京蒙藏学校向少数民族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党组织又先后选派荣耀先、赵诚、乌兰夫、韦拔群、云继先等少数民族青年赴黄埔军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广州农民讲习所等院校进行学习,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在1925—1926年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培养了大批藏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学员,这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青年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党的百余年民族工作史证明,做好民族工作必须抓好教育,要不断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民族平等团结,让学生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为广大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维护民族团结奠定坚实基础,这正是“为党育人”总目标在教育领域和民族工作中的生动诠释,充分体现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价值。

(二)为国育才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人才。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始终将为国家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党在革命年代非常重视在民族地区开办各类院校,进行民族干部教育工作。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就开办了列宁小学、中学、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湘鄂川黔省委党校等院校,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系统性对各族工农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革命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相继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各类民族院校,同时根据各地实际成立各层级民族干部学校,为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奠定了人才基础。由此可见,注重发挥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作用,是党和国家一脉相承的革命历史传统,在新时代面对新的历史任务,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更应发挥育人育才作用,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相结合,坚守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初心使命,为实现民族团结、国家富强培养有用人才,贡献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N].人民日报,2020-09-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思政育人实践研究》(24-B1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团委书记、讲师)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