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不断向前。孔繁森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对人生信仰、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强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动力。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价值观多元碰撞的时代,孔繁森精神是当代社会特别是青年一代需要珍惜和继承的宝贵财富。
一、孔繁森精神对当代青年价值选择的宝贵借鉴
(一)持之以恒的奋斗观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孔繁森的阿里岁月中,他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可以说是极其艰苦。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意味着交通的不便、信息的隔绝;生活物资的稀缺,使得日常所需难以满足,连最基本的医疗保健都成了奢望;人才缺乏更是制约了当地教育和技术进步的脚步。为了解决当地缺水的问题,他不惜长途跋涉至偏远的山区寻找水源,冒着严寒和高原缺氧的危险进行考察;面对人才稀缺的问题,孔繁森积极联系外界资源,邀请专家来阿里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努力提升当地人才的整体水平;孔繁森充分考虑到了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当地文化的独特性,研究阿里的文化遗址,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最终提出了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方案,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阿里独特的文化遗产,孔繁森这种坚持不懈致力于民族事业、忠贞不渝奉献于党和人民的奋斗精神,铭刻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情感,映射出我们共同追求的光明未来。
(二)我将无我的人生观
孔繁森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雄图大志,他在西藏高原的行为展示了他无我的人生观和无私的大爱,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和使命的忠实履行。孔繁森凭借对使命责任的高度认识和勇于担当的高度自觉,选择了利他之道,坚持党的领导,奔赴西藏。孔繁森不仅身体走近了群众,更在心灵上与群众紧密相连。他经常叮嘱下乡调研的同志:“老百姓吃啥,咱们就吃啥,不许有任何不高兴的表情。这样才能接近群众,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才能相信你,才能跟你说真话,才能听到群众的心声。”他用“我将无我”的人生哲学指导自身行动,帮助当地人民改善生活,为藏区人民带去希望。
在阿里担任地委书记时,孔繁森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并亲自深入各地,通过广泛征询意见和实地考察,不到两年的时间孔繁森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累计行程逾8万公里。与当地官员和民众一起探索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孔繁森写的日记多达90万字。仅在阿里短短不到两年的任职期间,他就留下了32.4万字的日记,占其生平日记总量的36%。它们不仅仅是时间的刻痕,更是孔繁森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的直接体现。这些文字记录,成为孔繁森那不朽精神和卓越贡献的鲜活见证,为世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网络时代青年在价值观上面临的困惑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网络为青年群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和表达平台,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获取渠道。然而,这一时代的特征也给青年人的价值观建设带来了困惑和挑战。
(一)价值观多元化与选择困难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多样化自媒体平台的涌现,每个人都获得了信息传播的空间。数字技术的多彩绽放和门户网站的竞相发展加速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拓宽了传播渠道。如此海量的信息充斥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多元价值观的快速广泛传播。由于青少年仍处在心智和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事物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尚未成熟。某些强调个人利益和享乐主义的观念,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极端的自我主义以及变质的女权主义等在西方国家的有意渗透下,使得部分青年难以洞察西方主流价值的本质,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容易在网络上盲目跟风。这不仅偏离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世界观的选择上造成青年的困惑,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挑战。
(二)盲目崇拜与人云亦云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特性重新定义了信息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允许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发声。这一变革背景下,诸多魅力十足的网络红人和意见领袖凭借其独树一帜的生活方式、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才艺,吸引了广泛的粉丝群体和追随者。然而,部分青年因缺乏独立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会无条件地崇拜这些网络个体,盲目接受他们所传达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进而忽视了自我价值观的构建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与“盲目崇拜”相伴随的是“人云亦云”现象,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尤为突出。当一个观点或者态度通过广泛的转发和点赞迅速获得公众认同,便形成了一种看似不可动摇的“主流声音”。在这种声音的驱动下,部分青年可能会不假思索地接纳这些观点,甚至在缺乏充分理解和深思熟虑的前提下,跟随大众进行转发和评论。这样的行为模式不仅削弱了个人对于社会现象和重大议题的深层次理解,还可能侵蚀社会舆论场的多元性和健康性,威胁公共讨论的质量和广度。
(三)社会责任感缺失
以信息爆炸和交流无限扩展为标志的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站在了变革的前沿。伴随着这些变革,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出现了明显的稀释现象。网络为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和自我表达的自由,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但这种自由度的增加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一些青年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带来的即时满足和自我展现的快感,忽视了对现实世界的参与和贡献;在社交媒体光鲜的表面之下,青年们更加专注于个人的感受和利益追求,对于关注社会问题、投身公共利益等活动漠不关心。这种个体主义的加剧,从根本上削弱了青年承担社会责任的愿望和能力。网络暴力、个人信息泄露、虚假新闻的泛滥成为社会责任感稀释的明显标志。不负责任的网络行为不仅对他人造成伤害,也破坏了健康的网络生态,暴露了青年在面对公共道德和社会规范时的价值迷茫。
三、用孔繁森精神引导网络时代的青年价值选择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孔繁森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党性的内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是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自然延续和时代折射,是人的生存目标与生命价值的崇高境界。
(一)发扬孔繁森精神,引导青年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民族的未来”。在网络时代,孔繁森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尤显重要,能够有效引导青年一代在面对信息的泛滥和价值观的多样化冲击时,坚守并追求高尚的理想信念。在网络时代,弘扬孔繁森精神要坚持打造宣传文化高地,坚持政治的高度敏感和理论的创新性引领,紧密贴合网络青年受众的特点,利用丰富多样的媒介和平台去广泛宣传孔繁森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综合优势,通过跨平台的网络宣传力量,构建一个强大的社会舆论场;依托网络快速表达、广泛影响、形式多样和高度互动的特性,借助视频、直播、短视频平台、网络名人、微信和微博等现代网络工具,生动讲述孔繁森的故事,展示其精神的魅力,有效提升孔繁森精神的知名度、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拓展宣传教育的渠道。帮助广大青年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深层内涵,进一步增强青年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对于那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至传播负面信息,对美好未来持悲观态度的网络内容,应当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避免网络空间成为错误观点和行为传播的温床。
(二)发扬孔繁森精神,丰富青年的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在数字化浪潮和网络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网络信息队伍的理论修养和能力建设,利用网络的广泛影响,增强网络表达的吸引力,让孔繁森精神的光辉在数字时代得以广泛传播,青年可以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网络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认识,坚守内心的信念,不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在网络舆论的海洋中,青年应成为理性声音的传播者、绿色网络的建设者、网络道德的践行者。
(三)发扬孔繁森精神,提升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亲眼所见,胜于闻之千里”。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之际,孔繁森精神,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对于指导青年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扬孔繁森精神,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提高网络宣传影响力,使广大青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孔繁森精神的内涵。孔繁森所任职的阿里地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传播孔繁森精神的理想场所。通过优化旅游开发策略,能够在欣赏壮丽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了解孔繁森精神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体验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感悟孔繁森精神的力量;同时,完善相关政策,鼓励青年学生、党员干部以及广大民众前来学习体验,将阿里地区打造为新时代的“网红打卡地”;孔繁森的故乡聊城,努力构建“繁森故里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建立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深入挖掘孔繁森精神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时代价值、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打造一个以孔繁森精神为核心的示范区。
孔繁森精神不只是历史的回忆,更是当代青年在网络时代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行动指南。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青年应当继承和发扬孔繁森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对社会的关爱。
四、结语
“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青年作为网络活动的主体,应大力弘扬孔繁森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承担起引导网络文化向善的责任,用理性的声音抵制网络空间的负面信息,以实际行动推动网络环境的积极变革。同时,青年还需通过不懈地学习和探索,在网络时代中不断创新,利用数字技术服务社会,共同书写网络时代的青春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2]孔繁森日记(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孔繁森日记(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孟爱玲,王素萍.基于孔繁森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14).
[5]刘美辰.网络时代弘扬塞罕坝精神路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3(6).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