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及实践路径研究

2024-12-26 00:00:00陈淑君林琼陈伟军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提高是推动高校党建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标。国内有多位学者均已详细剖析了学生党员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但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网络媒体的普及和应用等,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仍面临新的挑战。因此,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路径成为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核心任务。

分析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

高校学生党员群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是党的储备力量。但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仍存在问题,如国内学者戴月波指出,大学生党员思想信念不够、选拔标准不合理、基层实践锻炼不受重视以及监督机制不完善;朱小芳、朱秀剑认为,大学生党员群体示范性不足、高校党支部的影响力不及社团组织等;杨敏强调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的教育存在反差等。总结前人研究发现,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主要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其中主观因素源自学生本人的思想和行为表现,而客观因素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方面影响。通过查阅多方面资料发现,前人研究的诸多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比如学生党员思想教育、选拔标准、发展学生党员数量等问题已经步入“正轨”,但是还有部分问题仍然存在。

影响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但是,阻碍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问题仍然存在,包括基层实践锻炼不足、榜样示范作用不显著、师资力量不均衡等。

基层实践锻炼不足。我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抓手,但现实中仍存在实践锻炼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高校提供的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少。部分高校忽略了实践锻炼对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作用,只侧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还有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未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方资源与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有机融合。另一方面,高校团学活动的影响力大过党组织。高校侧重于培养团学组织,只有少部分学生加入组织部,对学生党支部了解不深,再加上大学生的主场地在校园,党支部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比较间接,导致学生党员“无用武之地”,基层实践锻炼机会较少。

榜样示范作用不显著。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学生党员也有意识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但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仍不显著。一方面,部分学生党员将更多时间花费在自身学习和生活上。虽然选拔出来的学生党员各方面条件都是优中选优,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也都是部门骨干,综合能力较强,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学生党员把更多精力花费在学业和社团上面,在服务师生以及社会群体的时间就较少,导致群体示范作用不强。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党员理论基础知识“吃得”不够彻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受到世界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类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会受多元化意识形态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观念比较薄弱。

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但是,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方面,师资力量仍然较为薄弱。一方面,高校教育培养学生党员的主体比较单一。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大部分由辅导员承担,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负责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团总支工作和就业工作等,事务繁多,导致用来关注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无法真正落实“成熟一个再发展下一个”的目标。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比较薄弱。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类教师少,通常都是大班授课,一名思政课教师对接好几百名学生,即使是学生党员也只能与同班级学生一起学习,无法得到思政课的特殊“关注”。除此之外,有的思政课教师授课方式比较传统,讲解内容枯燥,无法吸引学生,“填鸭式”“碎片化”地传授理论知识,导致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在思想教育上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探索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路径

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较为优秀的一部分,也是高校与党连接最重要、最紧密、最直接的纽带。因此,全面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需要大量的实践锻炼机会、榜样示范激励和雄厚师资力量作保障,提升学生党员的素质和修养,助推学生党员成长成才。

严格坚持政治标准,构建学习教育体系。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体系,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衡量党员道德品质高下的重要“量尺”。因此,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对共产主义有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自觉把朴素的、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主动的、理性的高度,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应坚持把综合素质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考察内容,而不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主要条件。另一方面,学生党员要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资源。高校应采用集中学习、自主学习、主题宣讲、专题辅导、党日活动、现场教学等方式对学生党员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学习教育,包括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学生党员要通过思考、实践运用和总结经验,不断积累和消化理论知识,才能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着力加强实践锻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党员的言行举止对身边的人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学生党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力量,并自觉将学生党员的身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积极主动履行党员义务,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意识,自觉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师生、群众信任学生党员的力量。首先,要求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转变成自己日常的行为准则,贯穿于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落实于网上网下的一言一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实际行动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营造知荣辱、讲义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其次,党组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党员参加党建实践活动,针对党建活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并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党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引导,努力把学生党员培养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鼓励学生党员积极用行动向党组织靠拢,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起表率作用。最后,要鼓励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志愿服务,结合个人所长和发挥专业优势,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面对各类矛盾不回避、不退让,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

拓展思政教育模式,优化党课培训方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贯穿学生党员培养全过程,提高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因此在培养教育学生党员上,高校要积极探索培育路径。一方面,搭建“一站式”学生社区平台,将党组织延伸到学生社区,形成党员网格化教育管理体系。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在学生社区开展常态化红色教育,形成红色党性加油站,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另一方面,突破授课形式,采用“小班制”与分段式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利用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场馆育人机制,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开设不同的党课培训班,培训人员可以是专任教师、老党员、优秀共产党员等,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人格魅力给学生党员授课,形成党建“红”与专业“白”深度融合,让学生党员在学习中体验党课的乐趣,推动党课教育深入化、全面化和精准化发展,为后续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提供新思路。

夯实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后备力量培养。党建工作队伍是发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学生党员的主力军,高校必须重视党务工作者的力量结构和能力水平,同时要重视党务工作者的培养教育工作,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一方面,要配齐党建专业人员。高校应设立专职组织员岗位,帮助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党员开展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发挥专人管理效能,指导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要重视对专职组织员的培养教育,定期开展业务能力培训、党务知识大比武等活动,在活动中磨炼专职组织员,增强其业务能力;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党建与科研业务深度融合,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党员参与党建课题研究,从“传统”“单一”育人模式转变为“创新”“多元”育人模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党员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严把学生党员“入口关”。高校要组织专人对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指导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要积极发挥共青团的力量,有效发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突出作用,强化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放在班团集体视野里面,有效提升入党积极分子服务师生、服务群众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周静.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51-53.

[2]戴月波,蒋艳.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19-20.

[3]朱小芳,朱秀剑.高校学生党员先锋作用发挥的难题与破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3):46-48.

[4]杨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09):28-29.

[5]李沐曦.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22,2.

[6]欧阳沁,孙宇,黄志民.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做法与思考——以清华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40-42.

[7]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一局.入党教材(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修订)[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237-240.

[8]郑永廷.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0):4-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编号JAS151534)、漳州卫生职业学院2023年校级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基于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项目编号∶ZWYDJ202305)的研究成果。

(作者陈淑君系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助教,硕士;林琼系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陈伟军系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