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如问题导向不够突出,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融合不深,党支部建设中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针对这一现状,从突出问题导向,协同党建业务发展,优化党支部建设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高校党建工作的难点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推动高校党支部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新时代高校党支部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一)增强组织活力,发挥模范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能够有效增强党支部的组织活力,激发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党组织成为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方面,高校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强化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可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力量。可以有效增强党支部的组织活力,确保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另一方面,高校党支部建设有助于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二)统筹一体推进,带动业务工作
高校党建工作可以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使高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第一,统筹一体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有助于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作用。高校党支部通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党建工作有机融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中。第二,党支部通过强化组织建设,实现推动业务工作深入开展的目标。通过“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等,让党员及时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激发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三,党建工作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党支部在各类管理岗位上设立党员示范岗,明确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任务,使其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发挥带头作用,有效提升高校的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二、新时代高校党支部建设工作的难点问题
(一)党建工作中问题导向不够突出
问题导向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要敢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然而,当前高校党支部在这一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部分高校党支部对问题导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党建工作流于形式。例如,在开展主题教育时,党支部只是简单地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学习讨论,缺乏结合实际的深入剖析和具体整改措施,致使活动成效不够明显。趋于形式主义的党建工作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容易使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度下降。其次,党支部对党员和群众反映的问题重视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整改措施和落实机制。仍有少数党支部在日常工作中,对党员和师生反映的问题缺乏系统地收集、梳理和反馈机制,导致问题反复出现。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则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而言,会导致思想波动、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况。最后,部分党支部在问题导向上缺乏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难以适应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要求。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需要党支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手段,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部分党支部的探索和实践动力不足,导致成效不佳。
(二)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不够契合
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契合度不够是党建工作面临的显著难题,影响了高校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缺乏有机融合,导致两者相互脱节。部分高校党支部在开展党建工作时,常将其视为独立的任务,与业务工作相分离。例如,党支部在制定党建工作计划时,未能充分考虑教学科研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致使党建活动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两张皮”现象不仅浪费时间和资源,而且削弱了党组织在推动业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党支部在业务工作中的参与度不高,影响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党支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和影响力,党支部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不仅影响业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党建工作缺乏创新,与业务工作的结合方式单一。少数党支部在沿用传统沟通方式,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例如,党支部在将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的过程中,本应起到指导推进的作用,但因创新融合举措落实不到位,导致党建工作对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不够明显。
(三)党支部委员激励机制亟须完善
党支部委员的激励机制亟须全面优化,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党支部工作的质量和党组织的凝聚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从现有机制来看,党支部委员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且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激励措施。高校应当关心和支持党支部委员的工作,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激励措施,但部分高校对党支部委员的激励措施缺乏具体的落实方案。由于激励措施和发展前景不明朗,优秀的教师不愿意担任党支部委员或在任职期间积极性不高,导致党支部委员队伍的不稳定和工作断层。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党支部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也对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新时代高校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实践方法
(一)突出问题导向,精准解决难题
高校党委要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切实增强问题意识,指导和帮助基层党支部找准党建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促进党建工作提质增效。首先,党支部应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政治站位。开展主题教育时,党支部要紧密结合高校教学科研实际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党员和师生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通过组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防止流于形式。其次,党支部应建立健全问题收集和反馈机制,畅通意见渠道。通过设立意见箱、定期召开座谈会、建立线上反馈平台等方式,系统收集党员和师生的意见建议,形成问题台账。针对收集到的问题,党支部要及时梳理归类,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确保问题及时解决。党支部应定期公开问题解决进展情况,接受监督,对于重大和复杂问题,要主动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寻求支持和指导,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最后,党支部应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高校党支部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党建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建立党建信息平台、开展网上党课、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宽党建工作渠道,增强党建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党支部还应注重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
(二)融合党建业务,协同推动发展
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融互促,是高校党支部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党支部应注重融合党建与业务工作,协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综合发展。第一,党支部应树立“大党建”工作理念,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在制定党建工作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科研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党建工作计划,将党建活动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业务工作紧密结合,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通过主题党日、党课教育等形式,将党建内容与教学科研任务相结合,确保党建工作能够服务于学校的教学事业发展。第二,党支部应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参与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决策机构,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发挥党组织在重大事项中的把关定向作用。主动参与业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三,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党支部应积极探索创新型党建工作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位。组织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等活动,促进党员教师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线上党建平台,开展网络党课、在线学习等活动,提升党建工作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增强党员的参与度。
(三)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高校党支部建设工作必须建立党支部委员的激励机制,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确保党支部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一是要建立党支部委员的激励机制,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高校应在科研项目申报、教学奖励评选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并在晋升和岗位竞聘中,公平对待党支部委员,充分认可其在党建工作中的贡献,确保其在职业发展上获得应有的机会和资源。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党支部委员的工作动力,提升党支部工作的整体效能。二是要合理安排党支部委员的工作任务,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须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工作量核算中,明确体现党支部委员的工作价值,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避免过度负担,确保其在教学科研任务和党支部工作之间找到平衡。同时,通过设立专项奖励或荣誉,对在党支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委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增强其荣誉感和归属感。三是通过完善激励机制,确保党支部的队伍稳定性。高校应制定明确的激励制度,为党支部委员提供政策支持,规划好职业发展前景,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担任党支部委员。同时,组织党支部委员参加各类党建培训班、学术交流和专题研讨会,不断提升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党支部委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党支部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高校党支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并切实加强党支部委员的队伍建设。通过科学的政策支持和创新的工作方法,激发党支部委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同时,高校党支部应当持续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和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强,王伍良.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路径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教工党支部为例[J].科教文汇,2022(05):1-4.
[2]中央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2018-05-22).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