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国家状况和时代特征的差异,不同国家和民族在迈向现代化的起点、路径和成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对历史经验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毛泽东建构了中国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本质,规划了现代化的发展蓝图,探讨了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并对现代化的实现时间进行了预测。这些工作为新中国现代化话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化话语建构的经验来源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转变,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构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体系。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开始全面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明确中国现代化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智慧、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为共产党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他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只有建立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在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毛泽东始终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深入挖掘和诠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毛泽东为中国现代化话语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和战略决策,都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741dd14aaf092752567e7247cbe56126重和借鉴。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建构中国现代化话语的过程中,他巧妙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毛泽东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通过对中国革命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而实践又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成为中国现代化话语建构的重要经验来源,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对国际经验进行借鉴与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不能简单模仿西方模式,而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也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如“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等,这些理论都是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的结果。这种结合为中国现代化话语的建构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坚持群众路线,将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毛泽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强调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定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这些理论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基于对国内外历史与现实经验的深刻总结,以及对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考量,建构了中国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他全面审视了中国现代化的前景、特征、关键要素和指导方针,形成了中国现代化话语的时代表述。在这个时期,毛泽东深入探讨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属性、发展目标和实现模式,并对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框架进行了预测,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基于文化自信与创新建构中国现代化话语。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提升,更是精神文明的繁荣。文化自信源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自豪,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文化创新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话语发展的关键动力,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旨在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这种创新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文化创新还能够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通过文化自信与创新,中国在现代化话语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独特的文化智慧和力量。
基于中国国情建构中国现代化话语。在深刻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条件和历史传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建构理论和实践路径。这一方法的核心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制定和实施现代化话语建设战略。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的性质、目标、路径和时间表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规划。在发展目标上,毛泽东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思想,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在发展模式上,毛泽东倡导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中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现代化话语建构,同时积极争取国际支持和合作。这种发展模式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话语建构中既不闭关自守,也不盲目依赖外国,而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实现时间上,毛泽东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通过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中国国情建构中国现代化话语,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将中国引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构中国现代化话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深刻体现了毛泽东在建构中国现代化话语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实践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法,它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同时将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以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还强调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创新丰富和发展了现有的理论体系,为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持续推动现代化话语的建构。
基于实践辩证法建构中国现代化话语。实践辩证法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主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在认识中指导实践。毛泽东将这一哲学思想应用于中国现代化话语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首先,毛泽东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理论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中国国情的理论成果。其次,毛泽东强调实践的辩证性,认为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现代化话语建构中,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发展战略。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挑战,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后,毛泽东倡导在实践中坚持矛盾分析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他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社会矛盾的分析和解决中,通过解决社会矛盾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基于教育与科技建构中国现代化话语。毛泽东在建构中国现代化话语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育与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科技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在教育方面,毛泽东主张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开展扫盲运动,努力消除文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同时,在教育改革中,政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得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科技方面,毛泽东高度重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他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鼓励科技工作者投身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教育与科技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要通过教育培养科技人才,通过科技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贯彻,如在高等教育中,政府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同时,政府还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支持科技人员进行创新研究。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05.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01.
[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425-426.
[5]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上册)[M].合肥:黄山书社,2008:218.
[6]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27.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规划办公室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以党的独特优势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耦合联动机制研究”(2022GXJK053);广东省教育厅2023年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标识性概念建构的基本经验研究”(2023WQNCX262);广东省教育厅202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提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力研究”(2023GXSZ194);清远市2024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广东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叙事资源研究——以凤城文化挖掘运用为例”(QYSK2024025)。
(作者系广东财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