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研究

2024-12-26 00:00:00李朝辉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彻底解放的科学真理。自诞生之初,马克思主义就在现实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真理力量,成为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行动指南。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一系列深刻变革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继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现代社会变革形成了动态的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为应对时代变迁提供了理论指引,为人类社会实现更大发展进步贡献了智慧。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出高度的契合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时代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19世纪中叶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思想体系,其科学内涵至今仍影响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科学预见。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等,这些理论提供了分析和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生产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这一理论框架帮助人们认识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则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指出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扩大资本规模,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人类之间的剥削关系,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影响力体现在多个层面,它为世界历史上多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例如,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启发与指导。这些革命实践不仅改变了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对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深刻的科学理论体系,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一直与现代社会变革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这种理论不仅为理解和指导社会变革提供了方法论,而且在实际的社会动态中表现出持续的影响力和适应性。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释社会变革的科学方法,这一理论认为,社会各种形态的发展和变迁根本上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在这个框架下,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如资本积累与劳动剥削的关系,还预见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如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等历史事件中,马克思主义不仅为革命者提供了理论基础,还具体指导了革命的策略和路径,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国家机器的分析,为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争取社会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和新的社会条件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和更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变革需求。例如,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用来分析跨国公司的资本运作、国际劳工分工以及全球贫富差距等问题。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被重新解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更新还体现在对文化、性别、种族等非经济因素的关注,这些都是传统马克思主义所未能充分覆盖的领域。通过这些理论的更新和扩展,马克思主义不仅增强了其解释现代社会问题的能力,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互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互动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过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互动关系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动力。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互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之间的互动是中国现代历史中一段极其重要的篇章,这种互动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作为解放思想的工具被引入中国的,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精神的支撑。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随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及先进分子的结合,这一结合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指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转型的概念,被用来分析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历史条件,从而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中国实际的革命策略和政策。例如,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成功引导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不是仅停留在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上,而是扩展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进行重大决策时,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虽然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相关实践也促使中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本土化的思考和调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策框架,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提出,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持续动态适应和理论创新。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互鉴

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互鉴关系十分紧密,这种关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发展,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更加成熟、定型的方向迈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变化和实际需要进行的理论推进和完善。在新时代,中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生态环境保护、信息技术革命等一系列新挑战,这些都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以指导实践。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深入分析新的国内外环境和中国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战略。这些理论创新不仅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此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主义的现代诠释,旨在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理论拓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理论支撑,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论断与市场经济机制有效结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改善了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也为全球经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社会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了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文化强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加强了党的建设,确保了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念创新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智慧力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为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高度契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伟大体现。当代中国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紧密结合实际,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科学理论的活力,为推动现代社会变革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民族复兴互动发展的三重逻辑[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1):16-22.

[2]刘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J].时代报告,2023,(12):74-76.

[3]陈峰.中共党史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学科互动[J].史学史研究,2023,(02):127.

[4]陈仁锋,朱泽渊.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2,(04):160-168.

(作者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