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我们党长期奋斗得出的历史经验,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四对关系”,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性。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性是无产阶级利益和广大人民利益最高而又集中的体现,也是党的先进性品质的集中体现。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力超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深受赞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更具体地说,在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样的理论体系,正是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并在群众的求知、探索和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党一切工作的核心和宗旨就是为了人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就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和价值追求。
(一)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幸福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追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脚踏实地把现阶段具体目标实现好、完成好。新征程上,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发展成果造福亿万民众。
(二)始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毛泽东同志曾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创造历史伟业的一个根本经验就是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在新征程上,仍然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汇聚起亿万人民的勇气、决心、智慧和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二、坚持自信自立,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自主与开放的关系
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是成功的秘诀,必须立足国情,发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解答中国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靠独立自主走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中国的发展要立足国情,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根本立足点,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原则都不会改变。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方针,推动中国的持续发展。要坚定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体现了“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决心,贯穿着独立自主的探索实践。
(一)坚定自信,独立自主
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自信、自立、自强,增长了志气、增强了骨气、赢得了底气,经历无数日月轮回,众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如今终得以解决,更有诸多昔日梦寐以求之大事,如今亦已如愿以偿。在未来前进道路上,要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紧紧扭住自己的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充分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坚信我们党所作出的、选择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的科学性;面对国际风云变幻,要结合我国国情特点和实际,在道路选择、国家建设、外交政策制定、党的自身建设等各个方面坚持独立自主;要自觉坚持“两个结合”,坚定自信,守正创新。
(二)保持战略定力,发扬历史主动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都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原则,紧密围绕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积极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中国人的智慧和方案,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精彩诠释。面对外部风险挑战,要主动作为,在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牢牢把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在挑战和机遇中不断扩大发展空间、增强发展韧性;继续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用好外部环境,以谦虚、平等、谨慎、包容的心态,克服一切不利因素谋求更大发展机遇;要把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一切有益的建议和批评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确保沿着确立的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三、坚持守正创新,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守正创新是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的重要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追求。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孕育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大跨步赶上时代的步伐。百余年奋斗史已证明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做到“两个结合”,把握“三大规律”,洞察“四个之问”,守正创新,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够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并运用好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以实际为基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其时代价值。学习马克思主义需结合具体实践,不能机械套用。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历史辩证分析问题,坚持人民立场等。在新征程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领域毫不动摇,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按照客观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则方法武装头脑,增强“政治三力”,同一切反对马克思主义、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二)要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坚持不断创新并在创新中寻求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格。理论源自历史的深厚底蕴,其形态和内容因时代变迁而异彩纷呈,尽显独特魅力与生命力。在观念上,要树立科学态度,培养真理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唯上、不唯书,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地探索真理,把握人民期待,集中人民智慧,要将理论创新取之于群众,用之于群众,与人民群众共享真理成果;在实践中,必须与时俱进,敏锐捕捉时代脉搏,勇于开拓未知领域,敢于挑战陈规陋习,大胆创新,开创前所未有的事业,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不断深化“两个结合”,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四、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知与行的关系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的世界观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作为一种深邃的思考方法。它提供的非既有教条,而是启迪后人继续探索的起点和指引研究路径的工具。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革命的理论,同时它还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们解决问题的理论,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打开工作局面。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科学地认识问题、理性地把握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聚焦我国发展和党的执政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与实践方法,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实际工作中、在面对问题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应对风险、挑战和困难的能力。实践中,既能高瞻远瞩把握宏观,又能见微知著,把握方向,准确预判形势;既看到问题表象,又能及时发现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既能敏锐判断主要矛盾,又能准确把握次要矛盾,有的放矢,把次要矛盾转换为有利因素。
(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原则和方法深入研究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风险的实践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论新思路新办法,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解决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研究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想事处事办事;要聚焦主要问题、主要矛盾,以真问题为出发点,拿出真办法,善作善为善成。在追求实干与切实落实中,要展现强大的政治执行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期望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确保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997.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125.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6.
【基金项目】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2021DXXTZDDYKT146)。
(作者王云燕系赣州市委党校科技文史教研室副教授,赵旭系赣州市委党校经济与管理学教研室讲师)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