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困难环境下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坚定信念。作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不仅在过去的伟大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延安精神为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一、延安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支撑
(一)延安精神中的革命信仰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逐步形成并在革命战争中不断发扬光大的伟大精神,延安精神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这种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价值旨归。这种宗旨意识使得延安精神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成为党赢得人民群众支持的重要力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核,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案。延安精神还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作风,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激励着我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
(二)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性
延安精神不仅是革命时期的重要财富,也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首先,延安精神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它所体现的坚定信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精神品质,正是当代青年学生所需要的核心素质。通过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坚定信念、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通过弘扬延安精神,高校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行为准则。最后,延安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延安精神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两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二、党的二十大以来高校思政建设的新要求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些重要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应矢志不渝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这要求高校要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作用,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这一教育方针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教育明确了目标,即要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担当。高校应在思政教育中注重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引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也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引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思政工作的方法和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一要求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应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探索新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通过改革创新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决定》还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为高校管理和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引。高校应加强思政工作中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思政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思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同时,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思政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治理现代化。
三、从延安精神中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建设的创新思路
(一)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理想信念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延安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应当注重思政课程与延安精神的深度融合。高校应将延安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通过经典案例分析、历史资料展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核心内涵。比如,在讲授中国革命史时,可以通过“延安时期的故事”专题教学,生动再现延安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热情。在教育实践中,应利用新媒体弘扬延安精神。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依赖程度较高,利用新媒体弘扬延安精神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制作弘扬延安精神的系列微视频、图文推送,增强学生对延安精神的认同感和践行力。例如,通过制作“延安精神微课堂”系列视频等,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阐释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落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思想理念。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
要全面落实相关精神,就要全面推广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将延安精神中的开拓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实际项目的运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高校还应在科研与教学中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毕业设计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通过深入调研、实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z0eQchSWkOiwcHXZWpXXVg==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实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通过实践活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
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全面重视实践活动中的思政教育。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焕发新时代青年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化。延安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遗址,举办延安精神专题展览、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传承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鲜明底色,也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培养他们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军训、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通过军训,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劳动教育,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志愿服务,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奉献精神。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支教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语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高校应持续通过延安精神与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靖北.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J].红旗文稿,2022(21).
[2]徐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N].人民日报,2022-12-26.
[3]求是网评论员.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J],求是,2022(20).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R].新华社,2024-07-21.
(作者系山西中医药大学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