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的实施策略

2024-12-26 00:00:00陈美竹岳强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以及价值选择,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行为上出现了偏差,道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应对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它为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一、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饱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为时代发展凝聚青春力量的必然之需,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应然之举,是引领青年成长成才的诚然之选。

(一)为时代发展凝聚青春力量

大学生承载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身处知识前沿,思想活跃,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力量。近现代史充分证明,青年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而大学生则是这一动力中的杰出代表。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通过思政课这一平台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可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时代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使他们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宣传者与践行者,时代的奋进者与开拓者。

(二)为思政课堂开辟新的境界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与窗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融入必须紧紧牵住思政课这个“牛鼻子”。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精准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开放包容特质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多角度创新教学内容,将课本知识与主流媒体、英雄模范事迹、新潮文艺精品等各领域异彩纷呈的材料相结合,更容易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为思政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底蕴,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真理性与解释力。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思政课现实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作为应时、应势、应需而生的重要战略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即从方法论角度阐释新时代文化建设“怎么办”的问题,将有力防御思政课“孤岛化”困境,巩固思政课程地位。

(三)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神引领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饱含以文化人的价值意蕴,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相互契合。如马克思所论述,未来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不同于仅从哲学研究、民族复兴等角度出发的客体研究范式,实现了回归对于人主体本身的关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更需要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反哺作用,凝聚强大力量以抵制错误思想干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进行重新归置,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更加理解、认同并自信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在平等、包容、共赢的文化发展意识熏陶中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好青年,实现从成长到成才的跨越。

二、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的工作准备

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教师都作好充分准备,为下一步工作开展作好铺垫。

(一)更新教材内容,跟踪思想内涵

教材是育人的载体。聚焦提高教学实效的“三进”方法论,进教材处于重要位置。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首要准备,就是做好教材的内容更新,配以精巧的教案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缜密的教学思路,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教材的支撑下能够充分彰显其学理性与权威性。尤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在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的研究阐释上多下功夫,进一步强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系统性整合、整体性推进、专业化管理,力求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到学术性阐释与大众化传播,跟踪思想内涵,创新解读方式。

(二)加强制度保障,完善管理机制

在教材完善的基础上,加强制度保障对于确保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至关重要。学校应通过教师集体备课来推进精准教学,集体备课不是追求统一的“教学公式”,而是鼓励教师间交流、讨论,实现思维碰撞与知识共享,以集思广益的方式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旨等宏观要素。鉴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庞大体系和丰富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探讨如何将这一思想表述清晰并深入人心。同时,学校应完善管理机制,构建由党委牵头,教务处、教学督导组、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和教师四级联动的管理体系。

(三)坚定学术信仰,保持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铸魂育人的工作,要求教师自身要先立住信仰才能谈及育人,否则思政教学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说教。教师要有坚定的理论信仰,保持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时刻谨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清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中从“拨乱反正”到“海晏河清”的艰辛历程,讲明中华文化从“守正固本”到“开拓创新”的发展策略,讲透发展目标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飞跃转变。因为只有做到对理论“真信”,才能真正理直气壮地讲道理,从而形成对教学内容的高度认同。

(四)强化理论功底,提高教学能力

在“真信”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真懂”。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学术功底,才能绘声绘色、有滋有味地讲活习近平文化思想。教师应着重研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成果,还要深入学习党史党章,并反复研读思政课教材,在对相关知识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提升挖掘教学素材的能力,审慎思考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具体哪一章哪一节结合,如何结合等问题。

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的实施路径

切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要让青年真正学懂、弄通、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深厚理论价值和深远精神立意,使其成为青年广为接受、心服口服的思想与实践指向。

(一)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为了使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温度、有亲和力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师要深入心理研究,发挥朋辈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知觉、感受、记忆等主观因素,使思政课教学所遵循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变为大学生的立场、观点、方法。教师还要多倾听新时代青年的声音,将习近平文化思想配以精湛工艺“雕琢”,精致包装“增色”,塑造有滋有味、回味无穷的“大思政课”。

此外,学生群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可以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通过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反馈,教师可以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融入工作作出实时精准研判,从而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了构建更加活跃的学习环境,班级可以建立党员小组、积极分子小组、团员小组等各类团体,并开展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堂辩论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能够促进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内部联动、相互监督的学习体系。

(二)打造多元思政阵地,线上线下共同发力

在把握好思政课主阵地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即网络思政课与实地思政课。网络思政课以网络为媒介传授知识,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更是紧随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可以牵头构筑网络思政课阵地,同时号召各学院团委建立以思政内容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打造各自的网络思政文化品牌,公众号内可利用易班、大学慕课等,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专栏。

作为特色教学的一部分,高校还可以开设实地思政精品课程系列。相较于课堂里的思政课,实地思政精品课程打破了环境的壁垒;相较于网络思政课,又具有实践性的优势,可以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寻访古迹文脉、革命旧址,现场讲解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巨大魅力,实践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撰写文化调查报告,让学生亮数据、写体会、抒真情,展示学生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形成的自我思考的结晶。

(三)精巧构思课堂设计,构建多维课程体系

在思政课的必修课中,教师要勤于思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切入点,使各个课程之间价值相通、彼此促进。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桥梁,通过讲述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文化的意识形态理论等,明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学理根据,从而使学生能够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和把握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从民族危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进程,分析每一阶段的文化建设思想与政策,帮助学生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衍生进程和历史背景。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还能够认识到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必修课程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一系列文化专题的选修课。比如设置“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研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中西文明交流史”等课程,让学生在多样课程中从不同角度体会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样每一个课程、每一本教材既独立又成体系,教师通过合理的切入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思政必修课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了解和认同习近平文化思想。

4BfT4z5xjpro3kfJqnHYTWdbwy/ItXUSpLZHumsoaC8=

四、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以及培养青年更好地成长为栋梁之材具有深远意义。为实现这一融入,必须做好教材编写、制度建设、学术信仰和理论知识等方面准备,同时要在学生心理建设、思政阵地拓展和课堂设计创新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力,促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高校思政课中得到全面、深入、生动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包丽颖.以思政课为中心画好高校育人“同心圆”[N].光明日报,2019-05-29(06).

[2]徐蓉,张飞.试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三重境界[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95-96.

[3]肖伟光.明体达用 体用贯通[N].人民日报,2023-10-31(09).

[4]韩进.破解思政工作的“孤岛现象”[N].光明日报,2017-04-06(0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基金项目】202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研究;2024年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聚焦情感激发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2407)。

(作者陈美竹系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岳强系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