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遭受日本侵略较早较深的地区之一,作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省为主体的抗日根据地,山东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800万齐鲁儿女同仇敌忾,挺身抗争,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共毙伤俘日伪军60多万人,在全国抗战历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抗日战场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山东抗战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红色资源,见证了山东人民的苦难辉煌历程,具有类型丰富、区域分布广泛、育人主题鲜明的特点,对于丰富思政课内容供给、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山东抗战文化资源与思政课价值追求相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山东抗战文化资源以故事的真实性、精神的崇高性等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为人民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撑。山东抗战文化资源为新时代思政课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术话语、学科话语、教学话语之新,提供了现实依托和重要载体。在山东抗战工作中,山东各地党组织深深扎根人民,始终坚持宣传马列主义,并以此为指导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筑起抵抗外来侵略的铜墙铁壁,特别是在国民党主力部队从山东撤出的危急关头,面对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独立毅然担负起山东抗战重任。
1939年1月1日创刊的《大众日报》,记录了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是革命和建设史诗的一部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创刊之初,《大众日报》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报实践的生动样本,目的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给齐鲁广大军民带来先进的思想理论和最新的战争形势分析,成为引领军民前进的灯塔。1939年5月,《大众日报》刊发了《马克思与中国》《列宁与“火花报”》等文章。同年12月,《共产国际纲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概论》等著作发表,提高了军民的思想理论水平。1939年5月31日,《大众日报》发表专论《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及山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1939年12月29日,《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如何动员农民参加抗战的具体问题》,转载《新中华报》社论《拥护共产国际宣言》。这些文章,给正在作战的军民理清了抗战的形势、指明了作战的方式方法,使广大军民更好地在党中央的引领下奋勇作战。
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尽管思政课各门教材体系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是,本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核心功能,思政课才能讲透政治道理。山东抗战文化资源的教育目标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二者相辅相成,是思政课运用山东抗战文化资源的逻辑归宿。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工作在教育的核心场域,挖掘山东抗战文化资源中的思政元素,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内容,启迪人心,坚定信仰,凝聚力量,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作用,助推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山东抗战文化资源类型表现多样,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素材
山东抗战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呈现出多样性。物质形态的抗战文化资源主要是山东抗战革命遗址、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国务院分别在2014年9月、2015年8月和2020年9月,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以及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山东凭借3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总数,在全国各省市中居首。除革命旧址、遗址等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外,还有精神形态的抗战文化资源,包括“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和“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奋进”的冀鲁豫革命精神,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
在山东抗战文化资源中,有非常丰富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营养剂”。教学所需要的丰富多样的素材和生动鲜活的案例,都可以在山东抗战文化资源中找到,挖掘、整合红色资源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如真理故事、英雄故事、奋斗故事等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为课堂教学提供教学素材和教学参考,让学生把教学内容体系转化为个人信仰体系,引导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时,可以融入“扭转山东困难局面的关键之行——刘少奇在山东”案例。进入山东境内以后,刘少奇不顾旅途疲劳,立即深入群众调查访问,了解抗日群众组织、减租减息、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阶级关系等情况。在全面掌握山东情况,进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和山东实际,在党员干部中先后作了《关于山东工作》《群众运动问题》《党的两条路线的斗争》《思想方法问题》《关于财政粮食问题》等8个报告。这些报告,对提高山东广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促进山东党内思想上的统一和组织的巩固与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政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教材中也未呈现太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学生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觉得思政课抽象又枯燥,产生排斥心理。将实的、活的材料引入课堂,真实地呈现在大学生眼前,势必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重温红色案例故事,在心中增添传承好红色基因的正能量,进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辩证分析能力,实现对抗战历史的肯定、革命精神的升华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接过民族复兴的“接力棒”,逐步成长为红色江山的接班人。
三、山东抗战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山东抗战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全省均有分布,但是主要分布在沂蒙革命老区、胶东革命老区、渤海革命老区和冀鲁豫革命老区等片区,总体呈集中连片分布特点。其中临沂、枣庄、烟台、威海、淄博、泰安、菏泽、聊城分布较为丰富。在国务院公布的山东所拥有的30处国家级抗战设施、遗址名录里,临沂有7处,分别是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水革命烈士陵园、费县烈士陵园、滨海革命烈士陵园、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渊子崖烈士纪念塔;枣庄有4处,分别是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滕州市烈士陵园、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烟台、威海有5处,分别为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地雷战纪念馆、马石山烈士陵园、天福山革命遗址、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遗址;淄博有3处,是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马鞍山抗战遗址;泰安有3处,为泰安市岱岳烈士陵园、肥城烈士陵园、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磨山峪旧址;菏泽、聊城各2处,分别为鲁西南烈士陵园、湖西革命烈士陵园、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苏村烈士陵园。
要想打破理论教学与现实情况相脱节的授课弊端,让“抽象”的思政课变得“接地气”,就要用好思政“大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巍巍沂蒙、红色胶东、丹心渤海、英雄鲁西……各地的抗战遗址、纪念馆、革命名人故居等,把思政课由课堂搬到抗战遗址或纪念场所,利用它们开展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力求见物、见人、见精神,充分发挥馆藏革命文物的红色资源作用,让思政课有参与感体验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教材的内容。同时,纪念馆里的故事是有温度、有特色的,以声、文、乐、见的方式为学生打造全新的授课体验,教师还可以采取现场讲解的方式进行现场教学,挖掘背后鲜活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山东抗战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载体,从而使纪念馆里的思政课更有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思政课应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在课堂实践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树立主体意识,通过体验活动重现革命英雄人物、场景,使学生深切体会革命历史,内化精神品质。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引导学生延续抗战精神,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升精神境界,在思想政治教育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达到知、情、意的升华。
四、山东抗战文化资源符合“三贴近”原则,有利于增强铸魂育人实效
山东抗战文化资源具有亲和性,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相符合,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山东抗战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的地方红色资源,具有强烈的战斗性、革命性、彻底性,提炼之后作为教学案例,承载着革命先辈遗留的丰富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区域民族特质与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一段段真实鲜活的回忆、一封封真情流露的家书、一份份新近披露的档案,生动形象地记录着革命年代斗争的艰苦环境,反映了山东人民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贴近性的载体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挖掘本地教学资源,讲好身边的故事。思政课教学要走进学生心里,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道理学理哲理,就应当具有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当年抗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英烈们留下的文物史料却是历史永远的见证,让学生熟悉的歌曲、图片影像及数据资料走进课堂,真实发生在学生家乡的事,让学生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结合这些讲故事、举例子、摆事实,思政课就有根有据、有血有肉,就能讲到学生心坎里,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使思政课教学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必须要有发挥功能性作用的可感知的载体,能在短时间内以生动、写实的形4aXU5Cghqt56b2dtmOPYVw==式将教学内容直接向教育对象传递,将山东抗战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显”出来、“亮”出来、“践”出来。丰富思政课叙事体系的历史细节,提供多元的教学场景,改善单向度灌输式教学的枯燥乏味,达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目的,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今天,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将其运用到思政课中,就是为了发扬先烈的精神,牢记先烈的使命,点燃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情感触发点。这不仅有利于山东抗战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发扬,激活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而且有利于把握青年特点,贴近学生需求,多维度、立体式、全方位将抗战文化融入学生的血脉,让广大学生在山东抗战文化资源中能感受到精神和信仰的力量,从英雄的功勋里汲取前行的力量,激励学生有信仰、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勇于承担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刘明合.王玉萍.论山东抗战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J]. 吉林教育,2021 (08) :63-66.
[2]翟婧伟.论桂林抗战文化资源在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9(18) :4-5.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抗战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1CSZJ61)。
(作者刘明合系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玉萍系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