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探析

2024-12-26 00:00:00陈丽如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2024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要用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渠道,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促进党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可谓恰逢良机、正当其时。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发挥党史文化的铸魂润心启智作用,以新时代创新路径贴近高职学子现实生活,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茁壮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新时代党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将党史文化贯穿于思政教育全过程,使高职院校学生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中自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源头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政教育根本问题,从而有力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党史文化极大丰富思政教育的素材资源,充分释放精神富矿活力

党史文化不仅承载着党筚路蓝缕的革命历程和砥砺奋进的改革篇章,更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历史瑰宝与精神图腾。这无疑是讲好思政课的资源富矿,值得深入挖掘。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往往囿于传统的理论传授,缺乏对学生情感共鸣和感性认识的激发,存在实效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理论课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使教学质效大打折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迫切需要在党史文化这座富矿中挖掘素材资源,为其增值赋能。

在百余年党史长河中,无数英雄事迹、榜样力量熠熠生辉,他们是激励一代代青年学子的精神灯塔,能够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各种革命圣地、纪念馆、博览馆、事迹展等,同样拓展着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场域,成为学生致敬革命先烈、理解党史进程、内化奋斗理念的重要窗口。这些生动具体的党史故事,相比枯燥的爱国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它们能够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现实认同,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养分,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核。

(二)党史文化有力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叠加放大立德树人效应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史文化则以其德育之深、智育之广、劳育之实,潜移默化塑造着当代青年。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沉浸于碎片化信息与网络娱乐的漩涡,其精神的荒漠随时可能滋生问题。党史文化不仅有助于纠正其在思想观念上的偏差,而且能引领他们追求高尚道德、探寻真理之光、勇于奉献社会、敢于创新未来。

一是党史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历史观,破除历史虚无主义迷雾。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历史背景,片面解读党史,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严重背离。因此,需要将党史文化贯穿思政教育的始终,使学生全面了解党的奋斗历程,深刻理解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历史自信。

二是党史文化有助于坚定“四个自信”,抵御错误思潮侵蚀。一方面,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加剧,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青少年实施思想渗透,妄图动摇其政治方向;另一方面,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校园中悄然滋生。将党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学生能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与复兴付出的不懈努力,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从内心深处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推进党的各项事业。

三是党史文化有助于学史崇德,培育优良品格。党史中的英雄楷模和优良作风,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思想道德教育前行之路,润物无声间深化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从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三)思政教育有效支撑党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工匠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瑰宝之一,它塑造了许多如“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的大国工匠。他们矢志不渝,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一项事业,努力将工作做到极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们为革命胜利立下赫赫战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更是用精湛的技艺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无数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制造”奇迹。工匠精神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强盛有着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实业强国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我国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这种工匠精神的滋养,倡导“工匠精神的回归与深化”正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作为实践型、技术型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高级技术人才紧缺,为解决这一难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思政教育之中。而这种工匠精神的赓续传承,以其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同样反哺着党史文化,为其传承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时代党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初步融合的现状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党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主体性不足

一是许多高职院校在将党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时,往往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党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导致融合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专门开设的党史文化课程,使党史文化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学科支撑。

二是一些思政教师自身党史文化的理论基础不扎实,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存在照本宣科现象,无法将党史文化的内容有效转化为思政课程教育。

三是高职院校往往只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来临之际开展党史文化的宣传活动,活动临时性明显、随意性较强,学生、老师往往马虎应付,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引领作用。

(二)高职院校在党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上形式单一,实践性弱

在党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的机会较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不适合当今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当前,党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践,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与影片观赏等形式,真正让学生全体参与实践的机会相对匮乏。比如,最适合作为高职院校第二课题的党史文化进校园活动就很少开展,未能充分发挥党史资源的联动性。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面临诸多挑战。高职院校老师在策划与执行此类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的精心组织与周密安排,又要确保学生的安全,这无疑增加了活动的复杂性和难度。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效应匮乏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模式,不仅契合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趋势,而且是促进党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入交融的关键渠道。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高职教师,包括专职的思政课程教师,常陷入一种理解误区,即片面地将党史文化学习拘泥于思政课程教师的专职范畴,忽视其在全课程教育体系中的广泛运用。

再者,当谈及课程思政重点的挖掘时,有些教师方法失当,仅仅机械地讲述爱国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内容,未能将这些理念与品德行为的塑造、专业课程的特色紧密结合,从而使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在实践中形成了明显的割裂。

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投入,未能形成系统性的规划和有力的指导,导致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在思政教育上的内容出现机械重复,极大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质效。

三、新时代党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索

(一)以“大思政课”思维加强融合渗透

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理论课的结合,实际上是一个多维度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不能局限于思政课堂内,而要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形成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

通过在各学科中融入党史元素,我们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感受到党史的厚重与价值。比如在文化课程中,可以通过探讨党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艺术课程中,可以研析党史的红歌、描绘党史的名画,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和实践活动也是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高职思政课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还能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刻体会到党史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此外,构建大思政的党史学习体系也是关键一环。这个体系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环境。在这个体系中,各类实践活动都应该融入党史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党史熏陶。

为进一步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我们还需要善于“借力”,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多元化。通过邀请社会上的英雄模范、革命老兵和技能大师等人士走进课堂,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为学生讲述党的故事,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二)以多元化实践带动学生主体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重要区别。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关键,也是当今高职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思政教育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新兴实践教学方式。例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如沉浸式展厅、全息投影、AR互动等,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这些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思政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理论和政策。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此外,挖掘和利用党史文化资源也是提升思政教育实践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党史教育基地,或者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打卡红色景点,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文化认同感。

(三)以新媒体新技术激活党史文化魅力,优化思政教育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深入发展,新媒体技术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使党史文化叙事更具时代性和生动性。例如,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或者网络直播,我们可以让党史文化的传播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入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其次,可以构建身临其境且富有趣味性的红色旅游体验。通过VR、AR等现代化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如井冈山会师等,从而深化他们对党史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在网上开展各类活动,如清明节祭奠英烈,通过讲述相关红色历史,引发学生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再次,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设,将其作为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这些平台,我们可以将党史的文本、实物、场馆设施等转化为虚拟的教育资源,便于师生随时随地参观、学习、思考和讨论。这样,每个人都能成为党史的传播者,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党史学习教育网络格局。

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以鼓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动漫作品等方式,形成党史文化的流行潮流。这种方式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

四、结语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新时代党史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是应势、应时、应然之举。高职院校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党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引导高职学生从党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和智慧,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2-24(1) .

[2]吴洁,周宏.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党史文化教育实施路径[J].安顺学院学报,2022(1):48-53.

[3]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守正创新的践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评论员文章和工作实践体会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5.

[4]冯留建,赵珏.党史学习教育融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逻辑[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l,22(06):l—11.

[5]何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百年党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5(2):65-68.

[6]赵社民.党史文化视阈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58-59.

[7]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1).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9

[9]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5-01-20.

[1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

[11]田成兰.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旨向、四重维度及实践路径——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1):136-138+145.

[12]曾献辉,杨建义.党史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蕴[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1,40(5):35-39.

[13]芦晓娟.高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分析[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10):119-121.

(作者系广东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