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4-12-26 00:00:00魏倩楠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加快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方能有效增强工作感染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为思政工作数字化变革指明了方向,但推进这一过程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亟待加强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新媒体日新月异,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学习生活。面对这一现实,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方式已难以完全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推进思政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

其一,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正面临新的挑战。如今,大学生更喜欢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获取资讯、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相较之下,高校党团组织、思政理论课堂等传统思想教育阵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逐步减弱。部分学生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下降,思想引领的难度加大。倘若思政工作不能与时俱进,拓展网络新阵地,将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其二,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传播亟须借力新媒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仍以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线下形式为主,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尚不够深入,缺乏互联网思维和话语方式创新,在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有限。一些负面言论、错误观点在网上传播,容易对学生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这迫切要求高校主动占领新媒体育人阵地,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其三,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呼唤内容形式创新。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内容陈旧、脱离实际,说教多、互动少等问题。这与当代大学生“触网”的生活方式、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存在一定代沟,影响了教育的吸引力和认同度。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普遍希望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能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这对思政工作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

二、当前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

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深水期,破解发展瓶颈、提升转型成效,亟须着力破解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对数字化转型重视不够

部分高校领导和思政工作者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仍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观念上存在抗拒心理。他们更关注硬件设施等外在形式,而忽视了数字技术在思政内容建设、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导致数字化转型流于表面化、形式化。一些高校将数字化转型简单等同于建设几个平台、开设几门慕课,对育人功能开发不够,师生参与度不高。同时,受传统思维定式影响,一些思政课教师观念更新不及时,对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工作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主动学习和尝试。

(二)统筹谋划不够,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一方面,学校层面对数字化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建设规划,缺乏专门的领导机构和统筹部署,使数字化转型工作碎片化、项目化,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缺乏健全的协调机制,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与信息技术、教务等部门沟通不畅,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缺乏统一规划,出现“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不充分,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导致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成效不高。

(三)平台功能不够完善,服务供给有待加强

高校数字化思政工作平台在功能设计和服务供给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当前不少高校思政平台重资源轻应用,主要用于信息发布和内容展示,师生互动、在线学习、咨询答疑等个性化服务供给不足,平台黏性和影响力不强。同时,思政类数字教育资源总量偏少,高质量原创内容生产供给不足,资源形式较为单一,更新频率不高,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思政平台中的应用水平不高,数据采集、分析、应用能力亟待加强。平台缺乏对师生行为数据和学习数据的有效盘活和深度分析,个性化推送、智能答疑等智慧化功能尚不完备,数字平台的赋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作用有限。

(四)协同育人的合力不够,校内外资源尚未有效整合

数字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需要校内外各方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但从目前情况看,高校思政工作部门与教务、宣传、团委等部门沟通协作不够,未建立健全统筹机制,资源共享不充分。学校与互联网企业在共建思政教育平台、开发优质数字资源等方面的合作还不多,校企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学校对社会组织、校友资源等的整合利用程度偏低,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格局有待进一步构建。此外,高校思政工作的数字化成果与家庭、社会的思想教育实践结合还不紧密,线上线下同向同行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尚未实现。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新媒体时代,高校要着眼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聚焦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协同发力,系统优化实践路径。

(一)开发贴近大学生需求的数字化思政产品

高校要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习惯,开发形式新颖、内容贴近生活、便于传播分享的数字化思政产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移动应用方面,可以开发集思政理论学习、时事热点解读、实践活动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思政类APP。在设计上采用当下流行的UI界面风格,增加弹幕互动、头像挂件、积分排行等青年人喜欢的元素,提升产品的使用黏性和用户活跃度。同时嵌入算法推荐、智能搜索等功能,根据学生的浏览学习行为数据,精准推送个性化的理论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信息,满足学生碎片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数字内容生产方面,鼓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积极创作贴近学生语言风格、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原创性内容。比如开设思政微视频栏目,通过短视频平台定期发布时长3~5分钟、画面精良、配乐动听的视频作品,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用青年人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宣讲思政理论课。

(二)打造互动式、智慧型的思政课堂

高校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优化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方式,营造生动活泼、启发思考、师生互动的智慧课堂氛围,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学校要加大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为思政课堂提供有力支撑。率先在思政课中应用智慧黑板、希沃白板、透明触控屏等先进教学设备,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比如在讲授革命战争年代的思政内容时,教师可利用VR设备或全息投影,将历史场景、人物事迹立体再现,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获得更为直观、深刻的情感认同。

同时,推动思政课教师主动运用雨课堂、学习通等互动式教学平台,优化教学流程设计,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课前,教师通过平台推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时讯、微视频、思考题,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课中,教师通过屏幕共享、在线测试等功能实时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针对共性问题开展解析讨论。学生可利用弹幕、连麦等工具随时表达观点看法,展开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让不同声音在课堂中碰撞交流,启发思考。课后,师生在线延伸讨论,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开展深度研讨,及时梳理课堂知识,答疑解惑,消除认知盲区。

(三)搭建“五位一体”数字化思政工作平台

高校要统筹校内外资源,搭建集教育引导、实践育人、咨询服务、社情民意分析和大数据决策支持“五位一体”的数字化思政工作平台。一是进一步完善思想引领功能,依托学校思政类在线课程、专题讲座资源库等,对接智能推荐系统,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准推送优质思政学习内容,提供个性化、菜单式的理论学习服务。二是丰富实践育人模块,开设网上主题教育专栏,建设线上实践基地,搭建展示交流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信仰践行、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第二课堂边界。三是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校内单位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覆盖全校的心理咨询服务系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系统,为学生提供精准高效、一站式的个性化咨询辅导。四是加强网情监测研判。接入官微、贴吧、论坛等,加强重点人群、敏感话题跟踪分析。五是强化大数据决策支持。汇聚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等数据,为管理决策、精准施策提供支撑。

(四)培养思政工作者新媒体应用能力

为有效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数字化教育教学本领,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培训作为思政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系统化、常态化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思政教育工作实际,围绕信息化教学设计、智慧课堂建设、新媒体资源开发、在线教育应用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专题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转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的意识和能力。学校还要搭建思政工作信息化教学实践平台,定期开展教学技能大赛、优质示范课评选、教学方法改革项目等,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展示交流、探索创新的舞台。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智慧课堂、在线混合式教学、移动端自主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直播、弹幕、投票等互动工具,增强教学吸引力。

(五)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凝聚思政合力

高校要构建“党委领导、党政协同、部门联动、师生互动、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具体而言,学校党委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统筹党政资源,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学校要健全校院两级思政工作体系,加强学工、教务、宣传、团委、信息化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推动思政工作与学科专业、日常管理、社会服务等紧密结合,引导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参与思政教育,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渠道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积极回应学生关切。支持学生成立网络宣传队伍,发挥朋辈引领示范作用。此外,要联系校友、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校外力量,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拓展第二课堂和实践育人空间,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要直面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新挑战,立足工作实际和师生需求,着力在产品供给、课堂革新、平台建设、能力提升、协同育人等关键领域系统施策、精准发力,破解转型发展难题,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证。

【参考文献】

[1]白汤安.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化融合创新[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4,22(03):50-52.

[2]郝海霞.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 (09):176-179.

[3]吴迪.借力数字化提升高校思政宣传成效[N].新华日报, 2024-04-26 (014).

(作者系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